棉花糖小说网 - 武侠小说 - 国术天歌在线阅读 - 三十五章:五蕴.六根.三戒

三十五章:五蕴.六根.三戒

    释迦牟尼的教法有个符合目前张钺对国术的体悟,那就是循序渐进、次第修学的。犹如一名有经验的驯马师,会按步骤慢慢地驯服一匹良种之马。

    老牟子的原传教导,要调教一个人时,通常是按照下面的程序进行训练:先让受教者持戒,持戒清净后应守护感官、饮食要知道节量,然后日夜禅修、实行警寤,并保持正念正知;要前往偏僻的地方禅坐,舍离内心的障碍之后,培育定力、证得禅那等。

    这样的次第修行,颇为符合国术的修行之道,虽然方法上有所不同,但在原理上是接近的!

    老牟子说过这样的话,这是回答一个叫苟答马的人的提问的时候说的:“同样的,涅槃存在,通往涅槃的道路也存在,也有我作为指导者,但是我的弟子在受到这样的教导后,只有一些人能证悟涅槃,有一些人却不能。对此我能做什么呢?我如来只是指路人而已。”

    老牟子说这话的意思是,最高境界大解脱是存在滴,你们不用怀疑,通往大解脱的方法也是存在滴,同时有我这个已经达到的人在告诉大家把方法和原理告诉大家;但跟我的人我把原理和方法告诉他了,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走到终极境界,有的弟子可以,有的不可以。对于这种现象,其实我是无能为力的,我只是如实的照着真理和我领悟的方法教导。

    这句话,其实牟尼哥说的挺无奈的!要不不会有那么一句流传甚广的‘佛渡有缘人’!这种无奈,是牟尼哥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真实写照!

    牟尼哥的伟大,伟大在他的实在!他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万能的,也不认为自己是神,那种对牟尼哥‘信牟尼哥得永生’的论调,实在是亵渎了牟尼哥的思想,亵渎了他的伟大!

    对于牟尼哥的无奈,张钺即刻联想到了国术的当今现状!就比如,其实先辈们早就指出了国术的修行之路和方法,并在各自的言论中进行了表达。可是,因为现代人的本身思想和接触面,外加西方科学的充斥;明明已经点出了康庄大道,偏偏很多人走的都是弯路,或者干脆走了一条相反的路,最终成就不了国术。

    其实,不说别人,张钺何尝不是也走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歧路?所幸的是,他在偶然之中,还是有所领悟,终于走向了正途!

    而关于觉悟者的教导,有一个系统,又引起了张钺极大的兴趣,那就是关于生命的构成!

    生命,在老牟子的教法中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或者说是一个核心的课题。为了解脱生命的诸苦,他就要要分析生命的构成,帮助大家认知生命的真相,研究生命的本质。这样才能真正的明白和大解脱。

    生命的构成,就是解决生命问题的根本!张钺的十年寿命,这就是生命问题!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参透的东西,把构成生命的因素分为了五个大类,称之为五蕴:

    1.色——物质身体;

    2.受——苦、乐等的感受;

    3.想——辨认、记忆作用;

    4.行——意志或各种心理作用;

    5.识——识别、认知。

    人所具备有的眼睛、耳朵、鼻子、嘴巴、躯干、四肢的身体称为“色蕴”或“色法”。色,在牟尼哥的教法里并不是指颜色,更不是指女色、情欲!而是一切物质现象的统称。物质现象包括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看得见的有颜色、光等,看不见的有声音、气味、味道、软硬、轻重、冷暖等等。

    为什么将物质现象称为“色”呢?

    色,巴利语r&apa,源于动词ruppati,意为变坏、破坏、压迫、逼迫。所以佛陀说:以变坏故,称为色。即是说,一切物质都具有变坏的本质,叫做色法。

    除了称为色蕴的物质现象以外,受、想、行、识四种心理现象合称为“名蕴”或“名法”。名,在这里的意思并非指名字或名称,而是对一切心理现象的统称。

    为什么要将心理现象称为“名”呢?

    名,巴利语nàma,源于动词词根√nam,意为朝向,倾向。因为能朝向目标以识知它,或者能导致朝向目标,所以称为名。

    名色法包摄了我们所处的这个世间所有的物质现象和心理现象,有时也特指身心现象。

    但为什么不直接将名色法叫做身心呢?因为身心只是指生命现象,而名色法则是指一切的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也包括无生命的山河大地、花草树木等,在范围上比身心要广得多。同时,在严格意义上讲,身心现象还是属于概念法的范畴,名色法则属于究竟法的范畴,在表达上要精准得多。

    老牟子勤修一生,参悟的不只是人,而是参悟了世间万事万物,用他的话来说,是‘一切有情’!张钺感慨万千,但并没有自惭形秽。每个人有每个人自己的追求,执一道而求之!八万四千法,法法悟道,法法了本!

    佛陀有佛陀的路,张钺有张钺的路!怎么开始走不重要,重要的是能走出多远,能走到哪里!

    五蕴又叫做名色法,包括物质身体和各种心理现象,这就构成了所谓的生命。只要有了名色、有了生命,众生就会执着这一堆名色为“我”和“我的”,佛教称为“我见”、“我执”。

    由于这一堆名色法是作为被自他执取的对象,所以称为“五取蕴”。只要有了被执取的五蕴,圣者们说这即是苦。

    五蕴是生命的构成,在探索了构成之后,释迦牟尼进行了深入的探索,那就是生命的起源,他用自己的参悟,解释了生命的起源。

    牟尼哥参悟到的生命的起源是什么呢?

    他说了,所谓的生命,只是一个从生到死的过程,这个过程佛教里称之为“轮回”(saüsàra)或“生死轮回”。看清楚,轮回就是指人的一生,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而不是上一辈子和这一辈子的关系!

    导致生死轮回的原因就是烦恼。有了烦恼,就会造作各种各样的行为,这些行为在道德上称为“业”(kamma,行为,造作)。善的行为称为善业,坏的行为称为不善业或恶业。当善业或不善业遇到因缘成熟的时候,就必然会带来相应的果报(vipàka)。

    我们的这副身心、每天所遭遇的境遇,就是自己行为的结果。亦即是说,命运的好坏是靠我们自己创造的,我们是自己行为的承担者。同时,我们也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这样的思想深的张钺的心,其实阐述的也就是‘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意思!佛也好,道也好,只是表达的这个字不同,在根本上,没有不同!

    牟尼哥阐述道:所有的名法(心理现象)都有个目标,而且总是在执行认知目标的作用。我们平时所说的生活,就是心不断地认知不同目标的过程,或者是心跟外在世界不断发生互动关系的过程。

    作为人,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和外在世界产生互动关系呢?

    通过感官!亦即佛教所说的根门。有六个根门:眼门、耳门、鼻门、舌门、身门和意门。所谓的‘六根不净’,说的就是这六根!

    依靠这六个根门所产生的心称为六识,它们分别识知相对应的目标:

    1.眼识看的是颜色;

    2.耳识听的是声音;

    3.鼻识嗅的是气味;

    4.舌识尝的是味道;

    5.身识触的是触觉;

    6.意识思维的是法所缘(各种现象)。

    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不同的信息,进行各种不同的身心活动,其实都不外乎是这六种主客互动的关系。

    离开了眼、耳、鼻、舌、身、意,离开了颜色、声音、气味、味道、触觉,以及所想的东西,就无所谓的身心,无所谓的外境,也无所谓的世界。

    释迦牟尼传下来的,就是要人们从根本上,从六根上去清静!

    当理解到六根清净的清净两个字的时候,张钺的心里一动,似乎把握到了什么,但仍然是朦朦胧胧,无法抓住!他没有强求,而是继续的去了解释迦牟尼的世界。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不外乎是自己的身心和外界的互动。当我们的眼睛看到适意的对象时,例如俊美的人、漂亮的衣服等,会产生愉悦的感受(乐受),认为对象是好的、是美的,接着会喜欢、爱着。若这种喜欢的心理进一步加强,会产生想要得到、拥有对象的心理。这种心理就是贪。

    同样的,当我们听到悦耳的音乐、别人的赞美,闻到清香、吃到美味的食物、触摸到异性细滑的皮肤等等时,贪欲很容易生起。

    当我们的眼睛看到不喜欢的对象时,例如丑陋的人、讨厌的人等,会产生厌恶的感受(苦受),认为对方是不好的、是坏的,接着内心会排斥、反感。若这种排斥的心理进一步加强,就会生气、恼怒,甚至会想要以粗暴的方式来对待对方。这种心理就是嗔。

    同样的,当我们听到别人的批评、嗅到腥臭的气味、吃到难吃的食物、天气酷热难耐等等时,嗔恚很容易生起。

    然而,无论贪也好,嗔也好,都包含有痴。痴就是无知、不了解,不了解事物、身心、世间的真相。因为有痴,贪、嗔才会产生。

    因此,所谓的烦恼,都是基于内心和外境这两方面的关系产生的。光有心而无外境,烦恼不会产生;光有外境而无心,烦恼仍然不会产生。这是一对的关系——内心与外境的关系。贪嗔痴三种烦恼简单来说都是这一对的关系:

    当心黏着外境,喜欢对象,想拥有、占有对象时,叫做贪。

    当心不喜欢外境、排斥对象时,叫做嗔。

    因为不了解外境的本质,认为对象是好的,是可以得到快乐的,是可以满足自己的,叫做痴。

    到了这里,张钺停下了自己对释迦牟尼的探索,他觉得够了!对自己来说够了!他看到了一个博大的,深奥的,却实在的,一步步的一个人生系统!或者说生命的系统!如果再广而言之,甚至可以延伸到自然宇宙的系统!

    张钺并不想皈依佛祖,哪怕他此刻给牟尼哥定位的是人生大师,精神大师,武术大师,修行大师。

    他觉得够了,是因为他深深的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学来的东西,没有经过实践和经历,那永远不是自己的;一不小心,自己还得掉进去!

    南传上座部佛教,给他的作用,给到他的启悟,已经很多了!虽然,他只是看了一个大的组成框架,但是,在研究原传的,释迦牟尼菩提树下证道的东西的同时,他无时不刻的跟国术联系在了一起!

    他的脑子,此刻涌上了很多东西!很多东西,在他的脑海里激荡,在交织,在清理,在过滤!他有了一种纷乱如麻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