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温解道德经在线阅读 - 第四章 致虚极,守静笃

第四章 致虚极,守静笃

    “虚”的意思是大山包,也就是大丘,所谓“致虚极”的意思,就是到达大山包的最高处,就是站在山顶。那么“守静笃”呢?就是守住安静的状态,我们站在山顶,举目远眺,心平静的,感受那种芸芸大千: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一句诗,说的就是这样一个意思。我们在山顶,远眺、俯瞰,看万物的生长(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就在山上看,从高处往下看,想它的本来,世上万物,都有自己的本来,根本,那这个本来又是什么?这样的一个思考的过程,就是“归根”,“归根”就是静是!即于静中看、思考。这个,就是“复命”。

    那么什么又是“复命”呢?老子说,“复命”就是“常”,而明白,并践行“常”的就是“明”。这就是所谓的知行合一!我们知道,站得高,看得远,也更能通观全局,看得清楚,这就是正确的方法。而知道不行,知道了,只有去做,并且坚持去做,并以此为常,那才会“明”。“明”就是明白,懂了。

    我们说,一个道理,是不是道理,并不在于这个道理,是否真的有道理,而在于这个道理,你是否照着做了。只有你去真正的做了,实践了的道理,才是道理。而停留在嘴里、心里的道理,不是道理。

    所以,真正的道理,是很少的,是无需强调的,而在于做。

    那么若“不知常”,道理摆在那里,你不去照着做,而将之束之高阁,这个道理就不是你的道理,或者只是你口头的道理。你做事情,依旧是“妄作”的,那就是“凶”的,危险的。用一个网络上的说法,那就是“不作不死”,是明知道那样不对,危险,还要去胡闹,这就活该了。

    那么,“知常”如何呢?知道了,并且遵循道理去做。那么,你就会有容,就像是我们站在山顶,可以一览众山小,可以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一样。因为眼界高了,心胸所容纳的,也就更高了。而有了这样的容,这样的胸怀,那才能够公!

    什么是“公”呢?公,就是不单是自己的,也是整个团体的,因为眼界高了,所以我们考虑问题的时候,就不会只纠结于个人的得失,而是会考虑我们身处的这一个团体,乃至整个族群的得失,这就是公。这样的公,便是全,是所有的人,它就是天(天的意思,不是天空,至少在那个时代不是。一说起天道,很多人就说什么自然啊,阳光啊水啊的,实际上是么?不是!)

    这里我应该详细说一下“天”这个字的概念,因为感觉现在的很多人,乃至于是绝大多数的人,都已经不明白我们传统的这一个天字,究竟是一个什么意思了。那么,天是什么呢?

    我说,一个人,他能够懂得道理,明白是非,那就是大,是大人。他不能够懂得道理,那便是小人,是竖子。大人,懂得道理,千千万万的大人,懂得的,认可的道理,那就是天,就是天道!

    天道不是自然的,不是日月星辰,而是我们的道理。是一个族群,集合在一起,每一个明辨是非的个体,都认可的规则:社会规则。所以,从古到今,我们的各种学派,诸子百家,他们研究这个天道那个天道,说什么天人感应,本质上说的都是人这个社会,而不是人与自然。自然只是一个表象,而本质却不是自然。

    所以,“天”就是我们的“道”,天是我们给认识、阐述出来的,而非本来就存在的。所以后来,黄巾起义,才会有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说法。说的是把我们的认识,给换一下。所以,改朝换代,也叫变天了。

    所以,这也是天子的由来——受命于天,却并不是现在说的那个天。

    最后,道乃久,没身不殆。

    道是久的,是传承的,纵然没身,也依然存在。

    这一讲,就到这里,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