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百年史话中华演义在线阅读 - 第68章 克金陵民国建立 袁世凯图谋和议

第68章 克金陵民国建立 袁世凯图谋和议

    【史要】南京光复,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却说,满清皇朝虽然将后院的火扑灭了,但此时的满清皇朝已是左支右绌顾此失彼;没几天,满清皇朝在江南唯一尚存的一块地盘六朝古都南京却又被革命党人光复了。

    原来,远在南洋筹资的陶成章闻知武昌起义成功,也匆匆地从海外赶回。

    然而,陶成章回到上海时,浙江、上海等地均已光复;沪军都督之位已让同盟会的陈其美谋取,而浙江军政府都督之位也给了立宪派的汤寿潜。陶成章凭着其在浙江革命党人中的声望,才取了个浙江军政府总参议之位。

    虽然,光复会员以“崇尚革命实践,耻于谋权图利”为荣,陶成章自己倒也没有太多的图谋;但是,经此一场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整个光复会如同竹篮打水一场空,这却确也使陶成章心中不悦。特别是浙江,这可是光复会苦心经营了多年的地盘,结果也是如此的寒碜。不过,陶成章很快就想开了,并接受了既成事实,没有太多的将此事放在心上。

    而此时,虽然程德全在苏州宣布了江苏独立,但因江苏的革命党人各自为政乱作一团,江苏军政府徒有虚名。

    而南京这座处于“吴头楚尾”要冲地的六朝古都,至今仍被清军占据着;陶成章觉得这颗清庭在江南尚存的钉子,非拔除不可;否则,必将影响整个大局。于是,陶成章在浙江招募三千余人,由朱瑞统带前往江苏攻打南京。

    此时,上海的陈其美倒也与陶成章想到了一起,也觉得南京是志在必得;故而,也发兵千人,由洪承典统带去攻打南京了。

    于是,在这一共识下,同盟会与光复会又捐弃前嫌而再次联手组成了一支苏浙联军,总部则设在镇江。

    接着,程德全的江苏军政府及江苏境内各地的军分政府也都派兵参与;其中有直隶沧州人刘之洁率苏州军三千,云南丘北人黎天才率吴淞军六百,福建闽侯人林述庆率镇江军五千,江苏镇江人徐宝山率扬州军二千,合在一起战力已是不小。

    且说,苏浙联军准备攻打南京之时,金陵城内已是一片风声鹤唳了。

    此前,江苏咨议局议长兼两淮盐总理张謇及南京城内的绅商,早就劝说两江总督张人骏能顺应潮流也宣布独立以免流血。然而,年近古稀的张人骏听不进这些劝言,却与江南提督张勋和江宁将军铁良密商守城之策。

    张勋曾是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的扈从,倒也是死忠于清庭。

    只是,张人骏对江北提督兼新军第九镇统制徐绍祯甚不放心;于是,将徐绍祯统领的新军第九镇调出南京城,驻防到了离城六十多里的秣陵关;并限制新军的每个士兵只发给三颗子弹,欲加以制约后以防不测。

    此前,徐绍祯早受其部下、第九镇二十三标二营管带柏文蔚等人的影响,倾向于革命党人;而今,遭此歧视后更是心中不乐。同时,铁良为了根除隐患,竟然派遣亲信桂城潜入新军营中企图行刺徐绍桢;行刺不成,却把徐绍桢激怒了。

    于是,徐绍桢率部起义;起义军兵分三路攻打南京,一路骑兵纵队向花神庙挺进,另一路三十三标进攻望江矶,再一路三十四标由双哑巴树一线进击。

    张人骏与铁良闻知革命党人起事了,慌忙避匿到停泊在下关的日本兵舰中;然后,随舰逃往上海。

    于是,清廷将俩人革职,由张勋接任两江总督,驻守金陵;张勋临危受命,倒是决心死守。果然,起义军攻至雨花台时,遭到了张勋所率江防营的拼命抵抗。

    而此时,新军士兵每人手上仅有的三颗子弹已经用完,没有弹药的部队如何经战?所以,起义军死伤多人后被迫撤离,向镇江方向退却;最后,与苏浙联军会合。两军会合后,徐绍桢被推举为联军总司令;徐绍桢得此劲旅后,军心大振,遂又回师再攻南京。

    此时,南京城内尚有张勋的二十几个江防营与铁良逃走后留下的旗兵共约二万人,尚可抵敌;故而,张勋倒也有恃无恐,打算固守。

    不久,苏浙联军各路兵马汇聚南京城外,围攻南京的战斗再次打响。

    朱瑞率浙江军进击麒麟门,即与张勋的江防营激战。林述庆的镇江军与徐宝山的扬州军欲趁机渡江攻取六合,以切断清军的退路;却遭到清军置于乌龙山、幕府山上的大炮射击阻截,两军被迫后撤。

    于是,起义军与清军相持不下。但是日夜,徐绍桢派遣苏州军与吴淞军的二支游击营偷袭乌龙山,一举攻占了乌龙山炮台。第二天,浙江军与沪军联手发起对幕府山的攻击;又激战数小时后,终于将幕府山炮台夺取。

    两处炮台被攻占后,起义军即掉转炮口向南京城仪凤门、太平门的守军猛轰;张勋设在北极阁的指挥部及两江总督府也不时的遭到炮火的轰击,清军顿时乱了阵脚。

    接着,起义军攻入南京城;张勋的得力助手、巡防营统领王有宏率领千余名清兵阻截;王有宏被起义军击毙,所部死伤大半。同时,起义军相继攻占了上方镇、高桥、龙桥、七桥瓮等地,南京城的防线已全被突破。

    而此时,驻守在下关江面的清军水师十三营响应起义,协同起义军攻打浦口;并很快攻取了浦口和狮子山炮台,下关与浦口的通道即被切断,张勋布下的江防也被突破。

    此时,守城清兵已处于被包围的态势中;唯有天堡城炮台尚在清军手上,仍对起义军存有一定的威胁;于是,起义军又围攻天堡城炮台。

    而此时,张勋见败局已定难以挽救,也率领残部出汉西门经大胜关渡江逃往徐州去了。

    所以,随着天堡城炮台陷落后,满清皇朝在江南的最后一块地盘——六朝古都南京,于一九一一年十二月二日也光复了。

    南京光复后不久,载沣面对如此鼎沸难止的局势,知道自己难以再当这个大清朝的管家了;于是,四天后,载沣辞去了摄政王之职,闭门家居不再问政。

    隆裕太后没有慈禧太后那样的手腕和头脑,一直来朝政大事全靠皇室权贵们处理;而今,载沣挂印离去撂挑子,朝庭中顿时乱了套;其它的皇室权贵都是没主见的,隆裕太后不知道还能依靠谁?所以,此后的朝政大权实际上已全落在了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手中。

    袁世凯虽重权在握,但为免非议,凡事仍奏请隆裕太后。

    此时,袁世凯面对纷乱政局,心中也忐忑不安;因为,他觉到了革命党人不会善罢罢休;而且,起义浪潮一波比一波凶险。

    早期,革命党人只是在南方的两广闹腾,无甚大碍;后来,在长江流域的湘、鄂等地,来了个中心突破;从而,导致了秦、晋大地宣告独立,威逼到直隶。接着,江南各省遍地开花,纷纷宣告独立;满清皇朝的地盘大为萎缩,仅存下豫、鲁、直及东三省了。不久前,齐鲁大地也起了风波,连满清的后院奉天也起火了;虽然,两地先后都被平靖,但再无安宁之时。而今,南京又被攻取;江南已全归革命党人所有,其势更盛。而且,革命党人似乎不依不饶,定要把战火继续往北延烧;如此下去,豫、鲁、直乃至京畿之地仍会出事;迟早有一日,革命党人会把火烧到京城,将满清皇朝连同他这个内阁总理大臣彻底焚毁。鉴于眼前如此局势,仅有与黎元洪订立的那一纸《停战协议》不能解决根本问题,须进一步议和,以免革命党人再有进一步的图谋。且看来,已别无他途能行,唯有和议可取;而且,时不我待了。

    袁世凯想到此,遂向隆裕太后上奏道:“当谋求南北和议,方能保社稷无虞。”

    载涛闻言,即指责道:“汝欲卖主求荣耶?”

    袁世凯赶紧声辩:“吾岂能忘恩于清室?和议乃权宜之计,若不如此,何以令党人罢兵戈?而今,乱党遍于四野,清室危在旦夕,辅国公可御敌靖平乎?”

    袁世凯反唇相讥后,载涛无言以对禁声了;其它皇室权贵、朝中群臣皆面面相觑不知可否。

    隆裕太后早没了主意,只得依了袁世凯之言。

    确实,袁世凯此时奏请朝庭议和,另有他自己的盘算;因为,眼下北洋军攻占汉阳不久,黎元洪等革命党人余悸未尽;此时议和,必能捞取较多便宜。所以,当时他闻报南京丢失时,竟然还有种幸灾乐祸之感;因为,南京丢失与汉阳攻占恰逢同时;在他觉得,如此巧合或是天意。因为,取汉阳,可压党人气焰,使其畏惧于我;而失南京,更令清廷胆颤,促其依重于我;所以,只要自己把握得当巧加利用,或许反而能从中得益。只是,此话不可明言,袁世凯表面上还得打出为清室、保社稷的幌子。

    果然,袁世凯所奏,不出所料地就得到了隆裕太后立即准予;同时,隆裕太后还特意发了一道《上谕》以示郑重;《上谕》钦命袁世凯为议和大臣,授权其“驰赴南方,便宜行事,谋定和局”。

    袁世凯有了这道《上谕》,可以冠冕堂皇地代表满清皇朝与革命党人谈判了,不必再如以前偷偷摸摸地私下里与革命党人打交道。

    现在的问题是,该与谁谈?因为,袁世凯这次要的是与整个革命党阵营的全面议和,不同于前次的在局部战场上的停火;所以,不免忧虑。因为,眼下的黎元洪毕竟仍是南方各省代表似若共主,舍其能谁?且黎元洪这人容易对付,袁世凯倒也愿意与他打交道。但转而又想,黎元洪毕竟仅是鄂军都督,实力不足,难以左右众多革命党人的行为;而革命党中势力遍布最广的同盟会,似有与黎元洪抗衡而左右大局之意;所以,仅与黎元洪谈,看来是不够的;若不与同盟会沟通,即使达成了最好的《协议》也会形同虚设。

    想到此,袁世凯决定双管齐下了。明的,派议和代表冠冕堂皇地与黎元洪谈;暗中,再派人设法与同盟会接触沟通,以利于实现自己的目的。为此,袁世凯自然的就想到了俩个人;一个是唐绍仪,另一个即是汪精卫。

    唐绍仪,广东珠海人;早年任职朝鲜汉城领事时,就与同在朝鲜的袁世凯相识并结下友谊;且曾出任全权议约大臣,就西藏问题与英国谈判;推翻了英国与西藏地方政府签订的所谓《拉萨条约》,迫使英国承认中国对西藏的领土主权,挫败了英国妄图将西藏从中国领土中分割出去的阴谋。出任奉天巡抚时,采用“联美制日”之策,既遏制了日本欲在中国东北的扩张,又使美国退还了部分庚子赔款。所以,唐绍仪可谓是谈判高手;于是,袁世凯委任唐绍仪为议和全权代表,南下与革命党谈判。

    而汪精卫,是袁世凯早就布下的一颗棋子,现在该派上用场了。此前,汪精卫已通过四川江津县人朱芾煌,与南方革命党人有过信函往来,希图“约南北联合,要求清帝逊位,而举袁世凯为总统”,并已探知黎元洪、黄兴等人都有此意。而今,汪精卫获知袁世凯欲行和议,即决定南返以助袁世凯一臂之力,促和议成功。这正合袁世凯之意,俩人又密商多时,汪精卫遂辞行而去。

    袁世凯派出唐绍仪和汪精卫后,又密函至驻于汉阳的段祺瑞,授意他“配合和议,力促成功”。

    而此时,南方革命党人正在忙于筹建全国性的革命政权,首先想到这一点的是沪军都督陈其美。

    上海光复后,浙、闽、皖及江苏的大部也相继光复;陈其美眼看全国已有十多个省被光复,革命党人建立全国性的中央政权已是水到渠成正当其时了。

    当然,陈其美欲建中央政权另有谋算;因为,陈其美面对着一个不容置疑且令其忧心的现实。即是,各省举事时,同盟会员在其中都发挥了很大作用;然而,起义成功后的各省军政府中执掌大权的却多是别人,或是其它会党、或是清军中的反正人员,有的甚至是旧官僚换汤不换药地换了块牌子而已,真正由同盟会执政的仅有广东与上海两地。因此,陈其美不免担心,如此一场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到头来同盟会却没捞到多少实惠,岂不是白忙活一场?

    虽然,辛亥革命后,同盟会在全国的声望提高了,各省军政府中也都有同盟会的影子;但是,仅有名声何用?若是继续目前各自为政的现状,同盟会永远cao控不了全国一盘棋的大局。唯一能改善这个局面的,只有尽快建立革命党的中央政府;而凭着同盟会”目前尚享有的声望,料想中央政府中执掌大权、占据要位的,看来是非同盟会莫属,陈其美对此却甚是自信。

    再说,满清皇朝虽已摇摇欲坠了,但毕竟还有北洋军这支劲旅撑着;革命党人似若一盘散沙,如何克敌?“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目标怎能实现?所以,无论与公与私而言,建立革命党的中央政权都是势在必行且迟疑不得,陈其美急切希望将此事付诸实施。

    为此,陈其美征求了江苏都督程德全、浙江都督汤寿潜的意见,俩人即表赞同。于是,仨人联名《通电》全国,邀请各省军政府派代表来沪,共商筹建全国革命党中央政府。

    与此同时,黎元洪也《通电》各省,邀请各省军政府速派代表来鄂共商国事。

    黎元洪的邀请,一则是,湖北因首义之地而遭到满清政府的重兵征伐;甚有孤军抵敌难济之虞,也欲联络各省同心协力,以使鄂军减轻压力;二则是,黎元洪欲求停战,袁世凯却道:“须能代表各省,方可开谈。”因此,黎元洪也急欲与各省沟通征得同意;故而,也电邀各省了。

    这么一来,各省军政府却不知道该应谁的邀了。于是,各省代表就分成了两拨,一拨去了上海,一拨去了武昌。

    十一月十二日,苏、闽、浙、皖、赣等省的代表会聚于上海,陈其美即与会议。

    经过二天会商,做出了“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议决》。但鉴于眼下尚处于南北对峙战事未息,且武昌乃首义之地,遂又决定:“在武昌设革命军中央政府,并设正、副大元帅;大元帅人选未定前,由鄂军都督主持革命军中央政府的军、政事务。”而将“中华民国临时议会设于上海”。

    上海的这个《决议》传到武昌后,聚集在武昌的粤、滇、湘、鄂、秦、晋等省代表哗然了;皆认为,陈其美背着他们搞所谓的《上海决议》,没能代表他们的意见,所以不予接受。

    湖北代表则干脆直言:“既然革命军中央政府设在武昌,代表会议也应在革命军中央政府的所在地召开。”

    此时,黎元洪也觉得,这个代表会议的主持权必须争到手;否则,自己身为首议之地的鄂军都督也就脸上无光了。于是,黎元洪派遣同盟会湖北分会会长居正,赶赴上海去将在沪的各省代表邀至武昌。

    陈其美觉到自己理亏,也就不再坚持了;尚有少数几名代表留沪外,多数代表跟随居正赴鄂了。于是,已光复的十一个省的代表都聚集到了武昌。

    而此时,因汉阳被北洋军攻陷,武昌处于危急之中;处于炮火威胁下的代表们,其实难以静下心来会议;因此,代表会议通过了由居正等人起草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后;为了让北洋军停火,以解武昌之围,匆匆地先讨论通过了“同意黎元洪代表各省与袁世凯谈判”的决议。

    而后,黎元洪等人忙着去与袁世凯谈判停火了,其它事也就暂被搁置于一旁。待等《停火协议》签订,回转头来重新考虑建国之事时,又忽闻苏浙联军光复了南京;各省代表得此消息后十分兴奋,且皆认为南京乃六朝古都,正可作为用于建都;于是,很快通过《决议》,将南京定为中华民国的国都。然后决定,立即将代表会议转移到南京后再继续召开。就这样,代表会议又休会了,各省代表离开武昌匆匆地赶往南京。

    而此时,陈其美觉得,鄂军连失汉口、汉阳,而苏浙联军光复了南京;因此,感到自己又有了说话的资本。于是,又与程德全、汤寿潜等人商议,再次邀集留在上海的一些代表会议;在各省代表尚未抵达南京进行选举前,并抢先提议并推举了“黄兴为大元帅、黎元洪为副元帅”。

    黄兴闻后,觉得此议不妥,不愿受大元帅之职;但陈其美为本党利益,还是坚持决定如此了。

    几天后,各省代表陆续到了南京;于是,二十四日,代表会在南京续开。果然,因苏浙联军光复了南京而功不可抹;苏、浙代表在会上的发言权也就多了分量,各省代表较为尊重他们的意见了。所以,非但同意中华民国临时议会设于上海,还推举了浙江杭州人汤尔和为临时议长。

    接着,就打算选举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定于两天后进行选举。

    但就在此时,忽然传来消息说:“袁世凯已派唐绍仪为代表前来议和,人已到汉口。”

    果然,接着就收到了唐绍仪从汉口发来的电报。

    原来,唐绍仪到达汉口后,闻知革命党人聚会于南京正在共商建立民国并推举大总统了,不由得忧虑。

    唐绍仪担心,一旦革命党人成立南京政府后,武昌的黎元洪还能有多少话语权,能否再代表各省革命党进行谈判?若不,自己则可能遇到较难对付的谈判对手,恐与己不利;因此,想了个办法,赶紧致函南京,并故意言:“袁总理极愿南北和议,平和了事;并欲与诸公探究共和,以谋造福于万民。”

    唐绍仪的此招果然灵验,代表们听说“袁世凯又派人前来谈判,并有共和之意”时,不由得都对袁世凯产生了兴趣。虽然,谁都不明白袁世凯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但是,却都觉得“愿探究共和”总是好事;况且,其代表已到了汉口,总不该拒而不谈;若真能议和并进而求取共和,何尝不是众人所求呢?

    此时,已返回南京的汪精卫也竭力劝说大家“机不可失,应立开南北和议,以谋共和”。

    而黎元洪等人当时为谋停火,曾放过话:“以项城之威望,将来大功告成,选举总统,当推首选。”此事相隔不久,话犹在耳,总也不可言而无信;于是,提议:“暂缓临时大总统选举,待南北和议后再决。”

    就这样,选举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事暂时被搁下了。

    为应行南北和议,刚成立不久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立即组成了一个议和代表团,由时任南京临时政府外交总长伍廷芳为议和全权代表;汪精卫及松江军政府都督钮永建、广东台山人温宗尧、广东东莞人王宠惠为参赞;另外,黎元洪还派其幕僚浙江绍兴人胡瑛、浙江奉化人王正廷为特派代表;准备与袁世凯派遣的议和全权代表唐绍仪举行谈判。

    此时,因唐绍仪已在汉口;所以,黎元洪主张南北和议在武昌举行,以维护其武昌首义地位。但因伍廷芳不愿到武昌,唐绍仪只得赴沪谈判。

    选举临时大总统之事虽然被搁,但考虑到尚值战时,推举大元帅的事却不允拖延;于是,还是照常进行了。且也因苏浙联军光复南京有功之故,这次各省代表没对陈其美等人的提议表示反对。

    然而,因光复会与同盟会长期不和相互抵制;所以,光复会代表却仍然不卖陈其美的账。且苏浙联军光复南京,并非是同盟会一家的功劳;按实而论,光复会在其中的作用,绝不比同盟会小;只是,以陶成章为首的光复会员不喜欢居功自傲,但又不愿让同盟会独占了此光。于是,光复会代表即以“上海会议的代表不足半数,所产生的《决议》不具备合法性”为由予以否定。

    而有的干脆直言不讳地诋毁道:“黄兴乃败军之将,岂能担当革命军大元帅之职?”这个非难令陈其美无言以对了。

    因为,黄兴身先士卒亲临火线,领导了许多次起义虽被人所共赞;然而,每次却都以失败告终,虽然其中原因众多,但战败的事实却是不容置辩,陈其美纵然有百张嘴也解释不了;所以,光复会的这个诋毁可谓是有的放矢正中要害,黄兴也就应声落马了。

    陈其美想不到光复会会出此狠招,但却难以辩驳,只得撤回原议。

    光复会与同盟会的唇枪舌剑相互攻讦,倒是又让黎元洪得了便宜。最后,会聚于南京的各省代表重新《议决》,将黄兴与黎元洪的位子颠倒了过来,推举黎元洪为大元帅,黄兴为副元帅;`陈其美心中不甘却又十分无奈,因是众人推举而定,只得勉强接受;但此后,陈其美更将陶成章为首的光复会记恨于心了。

    而黄兴生性无私无畏,本来就无意于大元帅之位,也就不当会事。

    只是,黎元洪虽然被推举为了大元帅,但却不愿离开武昌到南京赴任;于是,就委托黄兴代行大元帅之职;但是,黄兴却再次辞而不受。所以,正、副大元帅虽然已经确定,但都只是挂了个虚名,谁也没有到任实就;因此,革命军中央政府也就形同虚设了。

    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因尚未推举临时大总统,似有群龙无首之感,致使许多政务难以正常运营。

    正在此时,孙中山终于抵达香港;然后,在胡汉民等人的伴同下于十二月二十五日抵达上海。

    陈其美正因黄兴的大元帅之位被褫夺,甚感窝囊心中郁闷;见孙中山回国了,顿觉同盟会能峰回路转了甚是兴奋;即与黄兴、宋教仁等人商议道:“孙先生为革命奔波一生,而今民国建立,应力推其为大总统,以示尊荣,且不失众同仁所望。”

    仨人皆有共识一拍即合,于是急忙赶回南京;趁着各省代表尚在金陵之时,提议立即召开会议选举临时大总统。言:“民国既立,国不可一日无主,故须立决。”

    众人见言之有理多加附和,遂定于十二月二十九日选举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是日,十七个已经宣告独立了的省派遣的三十九名代表再次在南京会议;以一个省为一票的方式,民主选举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此时,孙中山尚在上海而没有参与投票;然而,因孙中山在革命党人中的声望甚高;选举结果,孙中山众望所归地以十六票的高票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消息传出,社会各界欢欣庆贺。

    远在上海的孙中山得知消息后也十分激动,立即致电南京:“光复中华,皆我军民之力,文孑身归国,毫发无功;诸公不计功能,赋文如此大任,文何以敢当?惟念北方未靖,民国初基;文当听命于民,克日赴宁,共济时局。”

    一九一二年一月一日上午,孙中山在中华民国临时议长汤尔和、副议长王宠惠及其军事顾问、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人荷马李等人的陪同下乘坐专列离开上海赶赴南京,上海各界万余人到车站送行;车抵南京,各省代表及驻南京的各国领事均至下关车站迎接。

    总统府设在南京城内原两江总督衙门内,孙中山换乘马车到达总统府时,黄兴率众人已在府前迎候。

    晚上十时整,孙中山在总统府内宣誓就职;誓曰:“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忧国之心跃然纸上,坦荡胸襟昭然可见。

    于是,改国号为民国,是年为民国元年。

    中华民国建立后,孙中山即发布《第一号总统令》,要求大家剪掉象征满清皇朝的那条长辫子,以恢复中华民族的本色与传统。

    于是,江南各地剪辫落发风靡一时,有的干脆剃了光头以为时尚。从此,那条自从满清入关后,靠“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死命令硬是逼迫汉人梳了两百多年的长辫子,终于在孙中山的一声《总统令》下被剪除,抛入了历史的垃圾桶。

    两天后,南京临时政府又选举了黎元洪为副总统。同时,产生了由九个部组成的内阁;黄兴出任陆军总长兼参谋总长,蔡元培任教育总长,其它各部的人选也全都落实随即到任。

    接着,又成立了作为立法机构的临时参议院;选举原九江军政府民政长林森为议长,湖北军政府外交司司长王正廷为副议长。至此,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才名副其实了;因其定都南京,故史家又称其为南京临时政府或临时政府。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因孙中山坐了大位,内阁中又有三个部是由同盟会员执掌,参议院的正、副议长也都是同盟会员;所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大权基本上已落在了同盟会的手中,陈其美当时倡议建立中央政府欲谋求的目标算是达到了,方觉惬怀。

    而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也总算有了成果,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由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政权在中国诞生,其重大意义是具有划时代性的;因为,这不仅是某个政党的胜利,而是一切革命党人共同努力前仆后继不屈不挠浴血奋斗的结果;从而,宣告中国社会开始步入共和时代,开创了一个新的历史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