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节
科学、各种各样的理念、宗教,以致于就是在议论政治。【】”多重性,多主题, 已成为红楼梦的一大特征。 红楼梦的结构,新颖而奇巧。曹雪芹脱出中国章回小说的窠臼,改 变了说书人那种叙述格的体例,以散文化的描写为主,进行着生活全景的创 造,不以情节取胜,而以人情世态和人物刻画见长。曹雪芹借“石头”之口, 谈到他的创作原则:“历来野史,皆蹈一辙,莫若我这不借此套者,反倒新 奇别致,不过只取事体情理罢了。”曹雪芹的创作原则开辟了中国古典小说 现实主义的新境界。最令人耳目一新的是,曹雪芹的红楼梦以以假寓真 为结构。全书开篇就用了五个回目,以神话故事,“假语村言”掩去内容的 实质,将作品置入扑朔迷离的雾色之中,而改借用“真”“假”观念,托言 “梦”“幻”世界,使得整部小说按着这一以假寓真的结构铺陈发展,最后 营造出一个“生活世界”。 红楼梦的森罗万象,也表现在它的人物塑造上,这是红楼梦的 一个很重要的艺术素质。它代表了红楼梦的最高艺术成就。在红楼梦 中出现的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有400多个,这众多的人物如“过江之鲫”,纷 繁多姿,个性鲜明,生气勃勃,决无重复,囊括了世间各色人形,即便在同 一个人的塑造上,也是一人千面。 贾宝玉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丰富复杂的艺术形象。多少读者研究者都试图 对这一人物进行总体把握或特征把握并作出合理解释,然而又几乎都有着与 脂砚斋同样的困惑:“宝玉之发言,每每令人不解,宝玉之情性,件件令人 可笑”。无论从哪一角度哪一层面上进行剖析,都难以把握。他是“囫囵不 解之人,是囫囵不解中实可解,可解中又说不出理数之人。”是难以用正邪 新旧美丑等等字眼妄加论断之人,是一个用社会学的方式始终拆不清的人。 曹雪芹似也有鉴于此,才在宝玉未出场前,借贾雨村之口,做了一个思辨性 的概括看第二回,捏合贾雨村的概括,那就是:贾宝玉是一个“时代的 怪胎”。 大家都知道,神采飘逸,秀色夺人的贾宝玉极具闺阁风貌,表里都透露 着脂粉气,整日里不习文也不习武,“周旋在姐妹中表及侍儿之间”,还有 “俊友”情节。贾政说他是个“酒色之徒”;王夫人说他是“孽根祸胎,混 世魔王”;贾敏所知道的宝玉“顽劣异常,内帏厮混”,花袭人眼中的他是 “放荡驰纵,最不喜务业”;薛宝钗评他是“富贵闲人”;在丫环婆子们眼 里,他是个疯疯傻傻常犯呆气的“无事忙”。警幻仙子和贾雨村对他的评价 稍稍脱俗,前者说他是“闺阁良友”,后者说他是“情痴情种”、“逸士高 人”。但终归还是带有个人的兴趣点和局限性。红楼梦里的人对贾宝玉 所做的盲人摸象般的评价,也反映了读红楼梦的人对贾宝玉的局限性理 解。当然,也有高明的读者读出了贾宝玉身边的人所看不到的东西,对贾宝 玉作出了新的判断:贾宝玉是反封建的叛逆者;贾宝玉是追求自由、平等的 人道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他的痴情表现的是对恋人、友人、亲人及对万事 万物的博爱;鲁迅的“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者,独宝玉一人 而已”,表明贾宝玉是唯一清醒之人;有人说贾宝玉是接受文化方面的博古 通今的大杂家;也有人说,宝玉最后的遁世,表现的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自己 赖以生存的最珍爱的东西被彻底摧毁,理想彻底幻灭所带来的剧痛过后的最 终平静。最有趣的还有索隐派的解释,说宝玉就是玉玺,他吃的胭脂就是油 印。综上所述,宝玉身上的一切,表明的是人类所具有的共性,人类社会每 个人身上所具有的秉性及现象都涵盖在宝玉一个人身上。无疑,贾宝玉这一 人物的内涵是十分丰富复杂的,对于这个人物的评价与判断,永远无法达到 终极结论,也必然像对红楼梦的主题那样,终归还是见仁见智的问题。 红楼梦塑造的人物还有一个最大特点,那就是人们对这些人物的评价总 是随着社会形态的变迁和个人的遭际做出不同的审美判断和价值取向。这在 林黛玉和薛宝钗身上表现的尤为突出。羸弱的林黛玉,貌若西子,多疑刻薄, 清高孤傲,任情任性,弄得众人相背;康健的薛宝钗,冠艳群芳,知情达理, 宽容随和,稳重和平,深得上下欢迎。林黛玉多情无邪,率真单纯,薛宝钗 理智藏jian,心有城府。这两个形象一经出世,便交替沉浮在个人的生命历程 中和社会形态的变幻中。作为个人来说,在失意时能深刻地理解林黛玉,而 得意时又由衷地爱慕薛宝钗,一个社会,在**压抑的时候,林黛玉备受椎 崇,而国泰民安的状态下,薛宝钗被大加褒扬。在野党支持的是林黛玉,执 政党支持的是薛宝钗,因为薛宝钗是社会和群体中的稳定因素。在文学的评 论上,大家可以歌颂林黛玉,但在我们的生活中,借用王蒙的一句话:“如 果你的女儿是林黛玉式的性格,她非倒霉不可;如果是薛宝钗式的性格,那 她可以有光明的前途。”从性灵的角度来说,人们喜欢林黛玉。林黛玉的情 是为之可以生,为之可以死的情;从深沉方面,人们喜欢薛宝钗。她保持了 自己的清醒,有所不为,有所不言,她所达到的境界是一般人所达不到的。 由此可见,曹雪芹塑造人物,并没有简单化地要肯定谁,否定谁。作家 通过心灵来表现生活,所以人物是作家心灵的事物。许多红楼梦研究家 认为,林黛玉和薛宝钗应合起来看,她们本身体现着统一的人性的两个方面。 人性可以是感情的、**的、任情的、自我的、自然的、充分的,它表现为 林黛玉;同时,人又是群体的、道德的、理性的、有谋略的、自我控制的, 它表现为薛宝钗。 红楼梦的最大诱惑就是人们不懈地追寻文本以外、之后的那个更加 神秘的世界,这几乎是不可抗拒的。许多研究都已远远超出红楼梦的文 本范围,但仍然感到它是发掘不完的。正如冯其庸先生所说:“大哉红楼 梦,再论一千年。” 内容梗概 略 精彩篇章推荐 1.第二回这一回通过贾雨村和冷子兴的对话,巧妙地概括了八十回 篇目中大大小小的人物和事件。画龙点睛地透露了全书的主题。 2.第五回这一回是整部小说中的大节目。“正册”“副册”“又副 册”所展示的隐喻、象征,交待了全书每一个重要人物的结局;十二支曲, 是更详尽和廓大的描述。这一回可称为整部红楼梦写作和阅读的提纲。 3.第二十七回这是最见林黛玉本质的篇章,一首葬花吟饱含了 林黛玉的才情和悲情。 4.第六十二回史湘云是曹雪芹所钟爱和精心塑造的少女形象。这一 回是描绘放达率直、娇憨的湘云最出色的一幅图画。 5.第七十四回这一回描绘了一幅贾府主仆的众生相,也暗示了贾家 从此走向衰败。 精彩语言辑录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女儿未出嫁时是颗无价的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不 好的毛病来,虽是颗珠子,却没有了光彩宝色,是颗死珠了,再老了, 更变的不是珠子,竟是鱼眼睛了。 儒林外史 作者:吴敬梓 成书时间:清代中叶 类别:中国古典小说 版本推荐:人民文学出版社版 书海领航 作者吴敬梓,安徽全椒人氏,1701年清康熙四十年出身于官宦之家。 父亲去世不久,他即遭遇家变,又因“性耽挥霍”,家产在他手里斥卖殆尽。 由于他自视对人生有理想、对品质有追求,并不打算成为功名道路上的作茧 自缚者,这在当时是很难被社会所容的,一生常处于“困穷途而瑟缩”的境 地,这使他有机会接触更多的下层知识分子与普通民众,为熟悉他们的生活 提供了便利,这样就从个人恩怨的小圈子里转向对诸多社会现实的不满与批 判上来。也正是在1736年前后,他开始了儒林外史的创作。儒林外史 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作者在继承前人讽刺文学传统的 基础上,使儒林外史达到中国古典文学讽刺艺术的高峰。鲁迅曾经评价 道:“在清朝,讽刺小说有名而几乎是惟一的作品,就是儒林外史”。 作者为了避免清朝“文字狱”的迫害,把书中的故事提供假托在明朝,实际 上却在描写清朝。全书共30余万字,主要是使用讽刺的笔调,展现了一群在 求取功名道路上的知识分子各种丑恶和可笑的现象,作者从描写这些文人的 日常生活起笔,刻画了科举制度对他们人格与心灵造成的极大创痛,对该制 度存在的合理性提出了质疑。 儒林外史问世以后,以其高超的艺术水平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扬。 尤其是其婉转、诙谐的讽刺艺术,更是令人叹为观止。鲁迅先生在中国小 说史略中说:“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又说:“是后亦鲜有以公心讽世之书,如儒林外史者”。晚清的讽刺小 说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都受到了该书的极大影响, 但无论是艺术成就还是影响力都要略逊一筹。目前,该书已被翻译成英、德、 俄、越、日等多种文字,成为一部世界性的文学名著。 纵观全书,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主人公,但是作者密切围绕“指责时弊, 机锋所向,尤在士林”这一中心主题,巧妙安排各种人物出场,首尾相接, 环环相扣,使故事情节井然有序。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凡官师、儒者、名 士、山人,间亦有市井细民,皆现身纸上,声态并作,使彼世相,如在目前。” 内容梗概 儒林外史是一部现实主义的杰作,作者肯定了他所认为对的,批判 了他认为丑恶的现象。在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作 者开宗明义,把终身不愿为官、最后退隐山中的王冕作为品质高洁的代表, 对那些边读书并能以孝事亲的人士大加称赞,试图通过这些人物的活动体现 “以礼乐化俗”、“以德化人”的思想。 儒林外史的思想性主要表现在作者对于当时社会生活中的若干丑恶 事例的彻底批判上。第三回周道学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中, 主人公范进中举之前,家里住的是草房,穷苦不堪。可是一朝中举之后,银 子、房子、土地与奴仆都有了,本地的乡绅也纷纷前来探视、结交。通过范 进中举前后的对比,把科举制度在当时的威力作了最具体、最直接的描写和 揭露。同时,正是由于科举制度的巨大影响,诱使那些出身低微的贫寒之士, 无时不在作着像范进那样在一夜之间成为社会上的支配者的“光荣与梦想”, 所以在社会上普遍流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与潮流。 对于科举制度的虚伪性,作者从各个角度予以深刻的揭发,最突出的表 现在有关“优贡”的描写。“优贡”本来是科举制度中唯一强调要通过“优 良的品行”才能获得应举资格的破例。在儒林外史中,被学政大人亲自 “题了优贡入太学肄业”的,竟然是一个在赌场抽头,替人当枪手、造假文 书用豆腐干作假印,并且忘恩负义、反复无耻的匡超人。作者把他同“优 贡”联系起来,在形成巨大的讽刺意味之时,又从根基上鞭挞了科举制度的 虚伪性和欺骗性。 另外,作者还将与科举制度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各式各样人物的众生相 展现在读者眼前。在荐亡斋和尚吃官司,打秋风乡绅遭横事中,汤县令 为自己的仕途着想,对说情人回教老师父施以酷刑,“把五十斤牛rou都堆在 枷上,脸和颈子箍物紧紧,只剩得两个眼睛”,以致“第三日,呜呼死了”, 终于激起民愤,闹到按察院,汤知县仍然“大摇大摆地出堂发落”。 书中还描写了一批为金钱和权势所颠倒的普通人士,他们满足于上层阶 级的残汤剩水,精神堕落沉沦。在王秀才议立偏房,严监生疾终正寝中, 严监生想趁他病妻没有断气之际,把一妾扶正,便使200两银子贿赂他的两 个舅子,果然舅子们受到了银子之后主动替严监生说话:“有我两人做 主”。这一方面刻画了严监生这位以悭吝而著名的地主狡猾的面目,另 一方面也将两个贪婪无耻的秀才的面貌准确地勾捏出来。 关于妇女地位的问题,作者也提出了一些清新罕见的见解。在第四十八 回徽州府烈妇殉夫,秦伯祠遗贤感旧中,王三姑娘在丈夫死后,深受封 建礼教的影响,又被其父所惑,竟演出了一场绝食殉夫的悲剧。她的死,成 为统治阶级大力宣扬的典范,在大祭之后的大宴上,人们竟将这种残酷的事 件称之“为伦纪生色”,连死者的父亲也“转觉心伤,辞了不肯来”,明显 带有对士大夫的传统观念挑战的意味,指出了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罪恶。 精彩篇章推荐 1.第三回范进在得知自己中了举人之后,“笑了一声道:噫好 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表明了科举 制度对知识分子人性的摧残与腐蚀,使人愚昧堕落。 2.第五回严监生在临死之前,伸着两个指头,总不肯断气,直到赵 氏道出了他的心事:“你是为那灯火里点的是两茎灯草,恐费了油”之 后,才“点了点头,把手垂下,登时没了气”。将财主的吝啬相刻画得淋漓 尽致。 3.第三十二回臧蓼斋为了求杜少卿借钱行贿补廪,竟然“斟了一杯 酒,高高捧着,作了一个揖,把酒递与杜少卿,便跪了下去”,旧 式知识分子为了挤上科举的道路,不惜付出任何代价,最后通过杜少卿之口 说:“你这匪类,下流无耻极矣”表达了作者对这帮文士的看法。 4.第四十回当沈琼枝坐着花轿到达宋府时,在大厅里对众人说:“他 既要娶我,怎不张灯结彩,择吉过门把我悄悄地抬了来,当做娶妾的一般 光景,我且不问别的,只叫他把我父亲亲笔写的婚书拿出来与我看”。 作者对于封建礼教压迫下的妇女身上表现出来的敢作敢为、追求平等的精神 持积极的肯定态度。 精彩语言辑录 这些中举的老爷都是天上的“文曲星”都有万贯家私,一 个个方面大耳。 老爷将贴请人,谁敢不去况这件事,原是我照顾你的论理, 见过者爷,还该重重的谢我一谢才是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 还把手从被单拿出来,伸出两个指头。 朝廷试过,就去做知县、推官,穿螺蛳结底的靴,坐堂,洒签, 打人。 鲁迅选集 作者:鲁迅 成书时间:20世纪1030年代 类别:文集 版本推荐:人民文学出版社版 书海领航 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本世纪中叶,庞大而衰老的封建体制正逐步走向 死亡,新的历史机运已悲壮地降临在这风雨如晦、变乱频繁的舞台上,这是 一个呼唤和产生巨人的时代。在历史记载下的一代英杰之中,将思想家、文 学家与革命家融为一体,在文化战线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成为独领风sao 的一代大师,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