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青年必读书手册在线阅读 - 第11节

第11节

    是坚忍。【】”他认为“美德有如名香,经燃烧或压榨而其香愈烈,盖幸运最

    能显露德性而厄运最能显露美德也。”当时培根正逢身败名裂之时,中国古

    人说,作诗是“穷而后工”,培根这时的情况与此类似,他对逆境人生的铺

    张尤为令人感动。像这样精彩的议论,书中比比皆是。

    如在论父母与子嗣中,他写道:“子嗣使劳苦变甜,但是也使不幸

    更苦。”在论财富中,他主张“不要相信那些表面上蔑视财富的人,他

    们蔑视财富的缘故是因为他们对财富绝望。”在论游历中,他称“游历

    在年轻人是教育的一部分,在老年人是经验的一部分。”凡此种种,读来有

    如与智者攀谈,往往能令人在不知不觉间获得新知,并不断为作者敏悟式的

    点化所折服。

    其次,论人生拥有一种成熟的经验式的智慧,对人生、对社会的认

    识中肯而不偏激。对读者而言,它具有启迪人生、把握人生的现实作用。

    论人生是一本带有浓厚的入世色彩的社会教科书。培根热心于将他

    的生活经验传给读者,其中没有高深玄奥的论述,许多评议合情合理,而绝

    非说教。它的现实性是该书最突出的特点。

    如在论作伪与掩饰中,培根并不反对作伪与掩饰的价值,他说:“最

    好的结合是有坦白之名,隐密之习。”而在论死亡中,他写道:“死还

    有这一点:就是它打开名誉之门,熄灭妒忌之心。”其中充满着对生命老到

    的感悟,体现了培根深刻而复杂的生活观。

    像这样的篇章,在论人生中颇有一些,甚至包括了说花园、论

    养生这样的篇章,其中大多有助于读者们更好地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具体

    问题。从“文必有补于世”的角度看,论人生比较直接、坦白。

    第三,在论人生中,体现出了很强的政治、社会意识,充满了道德

    劝诫的意味。这样的篇章有论殖民、论真理、论邦国真正的伟大

    之处等。在这些篇章中,培根显然更倾向于当时英国和社会中的进步力量

    资产阶级,表明了积极的价值取向。

    如在论贵族中,培根对民主政体表示出赞赏的态度,并认为“贵族

    人数众多则国贫而多艰,因为这是一种过度的消费。”在论变革中,他

    写道:“人们在变革之中最好能以时间为榜样。”他的这些论点,多少带有

    着一定的时代的进步意义,这便决定了培根式的道德劝诫往往给人积极的观

    念。

    以上所述,只是培根这本不厚却堪称巨著的论人生的部分内容,像

    所有指导人生的书籍一样,其真正价值往往在细节而不在整体,在实用而不

    在观念,因此只有品读论人生的读者们,才会真正体会并把握到培根式

    智慧的深刻与广阔。

    精彩篇章推荐

    1.论真理这是一篇用典丰富、充满激情的文章,写法优美动人,

    可感受到培根作为真理探求者的那份坦率的激情,是论人生中流传最广

    的一篇文章。

    2.论困厄这是一篇充满感悟的文章,由于与培根人生经历的某种

    契合,故几百年来为人们推崇不已。

    3.论狡猾以狡猾是邪恶的智慧为引题,展示了培根全面的洞悉人

    性的才华,全文充满对人性透彻的剖析,颇能代表培根文笔的风格。

    精彩语言辑录

    思想中的疑心就好像鸟中的蝙蝠一样,永远是在黄昏中飞翔。疑

    心使君王倾向**,丈夫倾向嫉妒,智者倾向寡断而忧郁。

    一个人的心智若在仁爱中行动,在天意中休息,在真理的地轴上

    旋转,那可谓他已到了地上的天堂了。

    真理的探求,真理的认识和真理的信仰乃是人性中的最优之点。

    一个自身无德的人见别人有德心就嫉妒。

    顺境的美德是节制,逆境的美德是坚忍。这后一种是较为伟大的

    一种德性。

    死亡还有这一点:就是它打开名誉之门,熄灭妒忌之心。

    舞台较人生受惠于恋爱者为多。

    蒙田随笔

    作者:法蒙田

    成书时间:16世纪60年代

    类别:散文随笔

    版本推荐:湖南人民出版社版

    书海领航

    作者蒙田15331592是法国文艺复兴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著名的

    散文家和人文主义者,他的散文主要是哲学随笔,以丰富的思想内涵而闻名,

    素有“思想宝库”的美称,国内介绍蒙田的学者往往把“思想家”放在“散

    文家”之前。蒙田随笔先后写了近十年,在此期间,随着作者思想的不

    断发展、变化,作品的内容也陆续加以修改与补充。他行文如水银泻地,飘

    忽不定,变化多采,所以他的散文内容庞杂纷繁,经常从一个主题跳到另一

    个主题,枝蔓丛生,标题也常常与内容不大相干,仿佛作者漫不经心一挥而

    就似的。原作共分三卷,其中第一卷收录作品57篇,内容短小精悍。其余两

    卷内容不等,分别是13篇与37篇。

    法文版的蒙田散文主要按两种方式编排:第一种是按作者写作的先

    后顺序依次排列,第二种是将内容相关的部分集中起来。我们大家看到的蒙

    田随笔,是在蒙田散文的基础上,经过梁宗岱、黄建华共同翻译和精

    心选择其精华,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前者是我国屈指可数的大翻译

    家与教育家,后者曾师从梁宗岱先生学习,并共事多年。解放后,作为学生

    的黄建华经常看见老师梁宗岱拿着法文原著,在庭院里一边踱步,一边津津

    有味地阅读。经过“文化大革命”的动乱,梁宗岱先生的译稿大部散落,而

    且内容主要集中在蒙田散文的第一卷中,后经黄建华筛选、补充,就成

    了今天的蒙田随笔。全书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22篇,由梁宗岱翻译;

    第二部分31篇,是黄建华的译作。

    1580年3月1日,作者曾经谈到自己创作蒙田散文的动机。他在该

    书的“致读者”中写道:“我只想把它留作我亲朋的慰藉,使他们在失去了

    我之后,可以在这里找到我的性格和脾气的痕迹,因而更恳挚、更亲切地怀

    念我要人们在这里看见我的平凡、纯朴的天然的生活,亦无造作,我的

    弱点与本相”。正是由于作者朴素自然的写作动机和他对于法国文艺复

    兴运动的巨大影响,蒙田散文问世几个世纪以来,一直深受各国人民的

    喜爱,为世界各大图书馆馆藏重点图书之一,成为人们了解法国文艺复兴运

    动及其代表人物蒙田的重要参考文献。我国分别在1987年、1994年两次出

    版发行蒙田随笔,其中的论闲逸、众师之师、论友谊等篇

    章已成为脍炙人口、流芳百世的佳作。

    内容梗概

    蒙田随笔全书朴实无华,作者摈弃了当时颇为流行的华丽堆砌的写

    作手法,直接采用单线条的咏叹与勾勒,陈述自己对于自身个体、人类生活

    方式与现实世界等重大问题的思考,循序渐进地将读者引入一泓恬淡清澈的

    湖水之中。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作者所感觉的自我,

    2.他所体会的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感情,

    3.他所理解的现实世界。

    在论不同的方法可以收到同样的效果中,作者在篇首即开宗明义地

    指出:“当我们所冒犯的人手cao我们的生死大权,可以任意报复时,最普遍

    的感化他们的方法自然就是投降以引起他们的怜恤和悲悯。可是相反的方

    法,勇敢与刚毅,有时也可以收到同样的效果。”他在书中总结道:“恻隐

    而动心,是温柔、驯良和软弱的标志,由勇敢的神圣影响而起尊敬心,则是

    一种倔强不挠的灵魂的标志,他们都崇尚大丈夫的刚毅气概。对于比较

    狭隘的灵魂,钦羡与惊异亦可以发生同样的效力。”他告诫人们在危急时刻,

    应随机应变,区别对待各种险情。

    在论闲逸中,作者以为:“如果没有一定的主意占据心灵,把它约

    束范围住,它必定无目标到处漂流,入于幻想的空泛境域里。灵魂没有目标,

    它就会丧失自己。”可见作者本身是反对虚无主义的,提倡人是应该有点精

    神的,即使在闲逸时,也不可使灵魂丧失目标,否则,最终会导致“产生无

    数妖魔与怪物,无次序、无目的,一个个接踵而来”。

    在论死后才能断定我们的幸福中,作者引用苏龙的警告:“人世变

    幻无常,只要轻轻一动,便可能面目全非,前后迥异。”在感叹生命的变幻

    无常之外,他给自己定义“幸福”的标准是:“希望我可以善终,就是说,

    安然逝去,不声不响。”一个人无论生命怎样美丽辉煌,地位、权力与财富

    对他来说只不过是一件偶然的附属品。在生命的末日来临时,重要的是问心

    无愧,安然逝去,才能称之为幸福,功过是非留与后人评说。

    在热爱生命中,作者认定“生活乐趣的大小取决于我们对生活的关

    心程度”,而不是任何外物的影响。只有自己才是生命的主宰,因为“我们

    的生命是自然的恩赐,它是优越无比的。如果我们觉得不堪生之重压或虚度

    此生,那也只能怪我们自己”。尽管作者当时身患重病,但他并没有沉沦气

    馁,而是采取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去拥抱生命,感受生活的乐趣。最后,作

    者引用罗马哲学家塞内卡的话指出:“糊涂的人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

    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希望后来者从一开始就做一个明白人。

    在众师之师中,作者认为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是“众师之师”,

    因为他认识到“我一无所知”。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认识世界

    是从认识自己无知开始的,在阿波罗神庙的门楣上就镂刻着“人人应有自知

    之明”的名言。可见刚愎自用与固执己见才是愚蠢无知的鲜明标志。在日常

    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区分两种情况:一是“走自己的路,休管别人议论”,

    一是“固执己见、自以为是”。

    精彩篇章推荐

    1.论不同的方法可以收到同样的效果作者在谈论人的性格特征

    时,曾感叹地说道:“人确实是一个不可思议的虚幻和飘忽不定的动物,想

    在他身上树立一个永恒与划一的意见实在不容易。”

    2.论死后才能断定我们的幸福“我评价他人的生命,常常体察他

    死时的情景怎样。”这是作者在本篇中的主要思想,但并没有将自己置于超

    然的境地。他紧接着说:“至于研究我自己的生命的一个主要目的,是希望

    我可以善终,即可以安然逝去,不声不响。”

    3.论闲逸“灵魂没有目标,它就会丧失自己”,这是作者本篇的

    主旋律,因为“如果没有一定的主意占据心灵,把它约束范围住,它必定无

    目标到处漂流,进入幻想的空泛境域”。

    4.热爱生命尽管当时作者身患重病,但他仍用人生的底蕴写道:

    “生命值得称颂,享有乐趣,即使我自己到了垂暮之年也还是如此,剩下的

    生命愈是短暂,我愈是要使之过得丰富饱满。”

    5.众师之师古希腊的喜剧诗人阿里斯托芬的弟子斯塔克曾说:“从

    前全世界共有七位智者,而当时要找到七个自知无知的人也是非常不容易

    的。”可见“人贵有自知之明”该有多么重要

    精彩语言辑录

    只有乐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的苦恼。

    贪婪起源于富裕,而不是贫困。

    灵魂才是自己的幸与不幸的唯一主宰。

    哲学的任务是培养我们的智慧。

    独一无二的、至高的友谊压倒一切另外的义务。

    道德箴言录

    作者:法拉罗什福科

    成书时间:17世纪中叶

    类别:格言集

    版本推荐:三联书店版

    书海领航

    拉罗什福科16131680是法国著名的伦理作家,他在自画像中

    写道:“我不客气地说,我具有才能”,“我头脑清晰”。正因为他有刚毅、

    明朗的性格,所以他能以他独到的思想影响这个世界。鲁迅说过:“无论单

    就人生哲理,还是单就处世指导,拉罗什福科的影响都要超过培根,这诚为

    足信。”拉罗什福科的处世箴言没有培根的那样老于世故、圆滑机巧,但却

    以其辛辣犀利的风格独树一帜。

    拉罗什福科也许没有像培根、卢梭、爱默生那样显得家喻户晓,这当然

    是宣传的结果。直到1987年,本书译者何怀宏才将他完整地介绍给我们中国

    读者。拉罗什福科的名字一定会以其独特的魅力与培根、卢梭并驾齐驱,因

    为拉罗什福科讲述的是尘世间的处世论,显得尤为贴近我们的生活实际。

    拉罗什福科是一个神秘而复杂的作家,他自身的经历使他时时顿悟、反

    思。拉罗什福科生于公爵家庭,和侯爵的小姐结婚,后服兵役立功,开始萌

    生野心并成为**的“俘虏”。他曾和诡诈、美貌的有夫之妇相恋,又被抛

    弃,曾陷入内乱的漩涡之中,结果在精神上和**上都成了失败者。正是失

    败,使他从巴黎还乡隐居,悟出人世无常,反思自己,著书立说,于1665

    年匿名出版了道德箴言录。

    道德箴言录是一本简明的伦理格言集,曾一度被禁,被认为是“渎

    神”的作品,但是谁也无法阻挡读者对它的喜爱。在许多国家,道德箴言

    录都是畅销不衰的经典著作。直至今日,它所产生的影响并不亚于蒙田

    随笔。由于其特殊的价值,它曾被世界图书协会评为“最别具一格的十本

    书”之一。

    美国“遁世”作家塞林格一生最挚爱的书就是道德箴言录,而且深

    受其影响。塞林格唯一的长篇小说麦田的守望者在西方曾风靡一时,从

    其中可以隐约发现道德箴言录的痕迹。

    若能认真地一读道德箴言录,你将受益非浅,终生难忘。

    内容梗概

    拉罗什福科根据他近50年的“人生体验”,写出了这本人生断想录,书

    中到处渗透着谋生和与人周旋的智慧。

    “我们的德性经常只是隐藏的恶”,作者用这句尖锐、深刻的箴言开笔

    写作,是对道貌岸然的人进行宣战。“伪君子”就是向诱惑屈服之后,马上

    又摆出一副道貌岸然的样子,以此来掩饰丑恶的记忆。

    拉罗什福科说:

    “君主的大度常常只是笼络人心的政治姿态。”

    “假如人们不是相互欺骗,人们就不可能在社会中长久生存。”

    “很难判断一个干净、诚实、正当的行动是出于诚实,还是出于狡狯。”

    所有这些金玉良言,使我们想起一个关于禅宗的故事:

    两个云游和尚,在途中遇到河流挡道,同时有位身着华服的姑娘在岸边

    发愁,因为河水不浅,她怕涉水过河会弄湿衣袋,其中一个和尚二话不说,

    立即背起姑娘过河,上岸以后便把她放下,继续往前走。

    两人走了一段路之后,另外那个和尚忍不住说话了:“男女授受不亲,

    和尚更不应接近女色,你刚才的行为岂不是犯了大戒”

    只听另一个和尚神色自若地回答:“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为何你现在还

    背着她”

    禅的机锋与拉罗什福科的真知灼见不谋而合。在我们现实当中也是如

    此,欺骗别人实际上就是欺骗自己。人们越是想尽办法欺骗别人时,自己在

    “一往情深”之中越是容易为别人所骗。

    所以,在所有关于人格的词汇里,真诚两字最为重要。只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