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小说网 - 玄幻小说 - 创业之思在线阅读 - 第七章、创业中的人与事

第七章、创业中的人与事

    整本书的内容已经过了大半,希望之前的内容中,会有点滴可以助你在创业路上多一块砖瓦。然而,创业之路从来不是独行者可以一直撑满全过程的,虽然高处不胜寒,创业者本人也需要更多的时间深入组织内部,从群众中来,到员工中去,知己知彼。

    这就有了这一章要讨论的人与事。

    一、创业过程的经验积累

    并不是每一位的创业者,或者说创业的企业家,都是含着金钥匙开始他们的创业的。也并不是每一个人都经历了过各种波折的洗礼后才来到了这条船上的。

    很多朋友,是对创业本身似懂非懂,亦或情不得已,亦或一时头脑热了,就在还处于懵懂或者不知所以然的状态下,凭着一腔热血亦或者是想要证明自己的决心,毅然决然地走上了创业这条路。

    这不能说不好。

    那么,既然来了,就不要以新这个字来描摹自己。新也不是给决策失误或者出现问题时的准备好的托词。那么,就在此时此刻,睁大双眼,谨慎考虑接下来要走的创业路,并全力把它走好,才是当下至关重要的重中之重。

    是的,我想说的是,创业者绝对应该不停地提升自己。

    大家会发现,本书整个内容的脉络里穿插了很多人事和案例,而且往往这些人物的某一部分案例在介绍某项内容上被用到,而在介绍另外一项内容上又被提及,是不是因为我们可以用的人太少呢?当然不是,更多的是为了能让大家体会到,其实这些提到过的人,就是那些用自己的特质,不停地告诫后来人的优秀创业者。他们的身上往往拥有着一个能把死路走活,并走出自己道道的不服输的大脑,和不屈服的灵魂。

    就拿早期的罗永浩来说吧。很早的时候在网上看到一个人把罗永浩和雷军拿出来对比的文字,而文字写的时间点,是在5月份锤子的“坚果pro”手机发售之前。不知道,随着坚果pro手机的发售,当时这位颇有感慨的朋友还是否会从罗永浩与雷军在类似的发布会对待类似的出错问题的不同方式断定罗永浩就在管理能力和格局上不如雷军。而且后面更是拿两个人的经历说事。写雷军的通篇是大有作为,时间点,加具体事件,例如成为某年的福布斯富豪榜第几位等。而写到罗永浩,就简单的写,某年,辍学,某段时间,修电脑,做传销,当老师等。

    我既不想人身攻击,也不会参与到两个集团的内部SOE之中。我只是基于本文的基本逻辑站在纯粹我个人的立场看待这个问题。其实,笔者说的罗永浩面对错误,当场发飙,推卸责任,质问是谁干的。而雷军则坦率承担,说是我们的错误。反映了两个人的格局。一个是遇事卸责,一个是坦诚不公。真的是这样吗?

    就这件事本人,在假设属实的情况下,我不去评判。

    我只是想说,你单从这一点,就能看出罗永浩是一个推卸责任的人吗?我看刚好不是这样。罗永浩是一个恩怨分明、敢作敢为的人。锤子手机在2014年的惨败。若不是有二重腰、敢担当的人,能走出这种困境绝非易事。至于当众的表现,是态度问题,谁错了,就该谁承担。总比当个老好人,让错误蔓延的好。我觉得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但然,我最想表达的还是文中作者对罗永浩经历的鄙视。他觉得没有念过大学或者在简历中没有某某控股公司董事长等职务的历练就是阅历和资历不足,而罗永浩的本身经历在他那里是那么不值一提!

    在我,却觉得恰恰相反。

    就像我在前文提到曾经与一个清华学子沟通,清华毕业和普通院校毕业的差异时,他说:“以世界上本没有的东西,创造的多少”为傲。

    那么,那些流于表面的,外在的东西,最终都要被深刻的创造所替代。而雷军的简历反而在这里起到了负面的影响,这是一个本来应该成功的人的成功。而罗永浩,却成了逆袭的代名词。

    关于曾国藩与王阳明的例子也正例证了这一点。

    正因为从不可能中创造可能,可贵才会出现,正因为大家都认为不行时的行,才显得格外超凡脱俗。世俗,总是那么狭隘,狭隘到有时候都容忍不了,那披荆斩棘,排除万难的真正勤奋的人的成功。

    孔子就曾自己给自己总结经历时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并未说到自己曾经任大司寇的官职。因为,精神上的东西,对一个是非明晰,万物通透的人来说,才最为重要的。

    我觉得,罗永浩的身上有这种真正的东西。这么说并不是拿他与孔子比,上下5000年,孔子的伟大哪里是常人可以比肩的?我只是想表达一个观点,世俗是阻挡不了勇者为成功所付出的努力的。而那些逆袭的人,虽然没有出彩的简历,但不能不说他们的经历自有其另一种的出彩与传奇。而其中,也都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步履不停地真实迈步的写照。

    那么,这第一点,就是希望各位企业家,无论自己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开启的创业之路,既然走上了这条路,那就要直面人生,那些赞扬也好,批评也罢,都阻碍不了你对自己的正确认知,和基于这种认知的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