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小说网 - 玄幻小说 - 工科生的华娱在线阅读 - 第三十三章:做梦的高校

第三十三章:做梦的高校

    介绍一下吧,别让我从头看啊。闫教授看着眼前的这一大堆实在有些头疼,这个学生实在太天才,看他写的东西有时候那就是一种折磨,还是听他写的歌舒服。

    嗯,大致分几个方向吧,其实我都看不懂,还不如你呢,不过王旭开始就分了类,看封面就行。

    你看,这一摞是给你们重点看的,关于机器人的。他说是伺服电机有些成果,但精度还没达到,也还没量产,所以得等,不过愿意花钱的话,也不是买不着,开始不必要那么精确。

    而且机器人的芯片也得等,但算法什么的可以先行,他说了好几种,多轴的机械臂,悬挂式的机械平台,双轮自平衡平台,四足平台,双足行走平台什么的,甚至还有水中平台和飞行平台。

    他说这些东西伱们应该感兴趣,可以挑两个研究,给华科院和哈工大那边留几个,他们那边上次和王旭打过招呼。

    算法其实还是核心你们已经有了,洛教授就是专家,他搞得已经挺深了,只是算力跟不上罢了。

    现在可以先拖着一堆的线,用服务器算力就是,以后有了高水平的芯片再想办法缩小,先搞定有没有吧。姜主任挺详细地解释了一下。

    他有建议吗?闫教授很了解王旭,这小子可不是完全没有偏向性的,与其自己瞎琢磨,还不如听他的呢。

    他的建议是,如果想搞噱头,那就去搞双足的,如果想快速出点成果,那就先搞那个机器狗,也就是四足平台,其他的,看你喜欢留一个,剩下的都分出去。姜主任把王旭的话重复了一遍,这里是王旭的娘家,也是他的大本营,他就是来帮他看家的。

    王旭早就和他介绍过自己这个实验室的规划,初期就专心三个方面人工智能基础理论,数控自动化和四轴无人机,洛教授主要负责人工智能那边的工作。

    数控基础算法研究还在等研究员来报道,系里新招的一个留学博士,it毕业的,但得快年底才能真正到岗。

    而四轴飞行算法研究又是和帝都航空学院合作的,所以这边现在的实验室主要是洛教授在用,倒更像个机房,而不是实验室。

    也好,嘿嘿,我们先挑就行了,还有啥东西?闫教授有点李云龙的感觉了,看见好东西就走不动道。哦,对了,这片子还没拍呢。

    还有云台的项目,你们想掺和吗?玉卓说不知道是不是该麻烦你们,这是王旭单独投资搞的,估计就是投资委托开发的模式,应该不会开源,也不会分润利润出去,用在无人机上面的,他用来拍电影。

    这有什么麻烦的,云台?就是那种自稳定的平台是吧,我好像听他提过。这东西难度并不大,现在他已经把各种底子都打好了,除了控制芯片不好搞,其他的都没啥问题。

    估计他也是等超算的芯片组吧,其他的交给我们吧。

    帮这小子挣钱,总比帮旁人好得多。论文能发吧?闫教授还是挺够意思的,他知道王旭有时候会搞些项目出来自己用,也知道他们和帝都工大合作过一些小项目。

    论文肯定没问题,只是这些东西算不上国际领先,不知道能发什么,我也不是很懂。

    算法什么的好像都发过论文了,好像都开源了。姜主任倒是了解王旭的习惯,论文肯定是可以发的。

    算法我知道,开源项目里有,但还是不太一样的,那个是多连杆的自动化控制,这个稍微复杂点。说起这个,闫教授那就是行家了。

    那个多连杆的东西也是王旭搞的,是一个动态平衡系统,放到开源社区让大家玩,目前开源的版本,已经可以做到三根连杆不倒。

    这东西也是水木搞的,某个博士的毕业论文,和王旭的关系不大,倒是这个方向是王旭帮忙出的主意。

    我也不清楚,你们要搞就留下吧,这个钱不少的,王旭投了好几十万呢。姜主任抽出一叠资料交给闫教授。

    这东西他打算做什么?你没往上报?闫教授很奇怪,这东西他都能看得出来作用,再增加几个自由度就可以控制太多东西了。

    即便不增加,也可以把小飞棍的发射平台改成随动的。

    早就报上去了,等你们搞出来,上面会给奖金的,现在已经形成制度了,目前还没成文,但是上面也发现了军民融合的好处,打算改革一下子。

    我就说嘛,没理由上面不知道。

    现在主要还是发展经济,有了新东西也大多是先攒着罢了,你们提供的东西做出不少新玩意,就是太烧钱了,还是太穷了。姜主任有些感慨,不同于象牙塔中的闫教授,他对于国家的情况显然要了解得更多一些。

    我不是军迷,倒也不是很了解,只是听王旭说过不少。这小子是个彻头彻尾的军事迷,啥东西都能联系到军事斗争上去。闫教授倒也老实,直接承认了自己在这方面所知甚少。

    哦?说说看,他都聊什么了?姜主任对于王旭的一切言行都是感兴趣的,这小子有时候总能够根据非常细小的事情看到趋势,而这种对于趋势的把握正是所谓的战略敏感性,在军事中极其地重要。

    当然要是王旭在的话,他肯定很无语,哪里是他有敏感性,那根本是根据未来反推回来的好吧。

    也不是很多,你等等啊,我找找,我也记了不少和王旭的对话,你知道,我这四十多了,脑袋也不那么好使了,很多时候和他聊完我都会回去整理一下。闫教授拿出一个笔记本,一边翻,一边解释着。

    这是这个年代的人,特别是知识分子的习惯,随身带一支笔,带一个笔记本。钢笔插在胸口的兜里,一度还是知识分子的标签。

    直到很多年后的网络时代,依旧有许多老人保留着这个习惯,无论他的手机多么方便,依旧保留着用笔记录的习惯。

    当然,因此而衍生的形式主义故事也不在少数,比如某作家批评的那种在会议上记录领导念某文件原文的奇葩事情。

    你看,四轴无人机,未来游击战神器。我不是很理解他说的神器,但估计是重要的武器的意思无疑了。闫教授翻到某一页,指着自己的记录和姜主任说着。

    他是很谦虚,但他也其实非常敏感,否则他不会记下这么一句随口的话语。

    四轴,有这么重要,还是游击战?姜主任也有些纳闷,四轴飞行器能耗比低,速度慢,高度低,还不能携带太重的武器,关键是价格一点都不便宜。

    王旭折腾一架四轴,据说都花了上百万了,只能带个十几公斤的东西飞十分钟,还不能超过一公里,也就是他敢这么折腾。

    嗯,你看,当时他是这么说的。

    这东西,能做到几百块钱一架,图像传递三公里,里面带上半斤炸药,直接绕过障碍物,飞过去炸掩体里的士兵和装备,不比什么狙击枪好用多了。

    要是炮楼什么的,能直接从窗户里飞进去,要是抗战的时候有这个,分分钟打到小日子去。

    哈哈,当时他就是这么说的,你说他也没经过那个年代,怎么执念这么深。闫教授回忆起了当时和王旭的对话,想着都还挺有意思的。

    那是王旭联合自动化系和航院搞合作的时候,在事后和他聊的,当时并没有提四轴到底有什么用,只是说用来拍电影的摄影机底座。

    这东西的研制是纯粹民用的,无论目的还是手段,都是走的民间,倒是一起回水木的时候,王旭和闫教授一起吃饭的时候提了一嘴,闫教授也就记了下来。

    那么大个飞机,还那么慢,这不立刻被人打下来?姜主任还没琢磨出来那东西怎么用。

    用不着那么大啊,他说等芯片技术发展两年,这东西能做到就和手掌差不多大,现在大,主要还是复杂的飞控需要的计算机能力太高了。他差不多得把工作站里面的主要芯片用上才勉强够用,还得带更多的电池给飞控系统供电,再加上需要抗一个大摄影机,自然做得挺大的。

    飞机我不懂,但芯片这东西我还是懂得,一年就能小一半,性能还能提高一倍,要不了多久,一块拇指大小的芯片就够用了。闫教授,看了看笔记本,继续解释,显然,他记录得相当详细。

    还真是,咱们可能都低估了电子技术发展带来的进步到底有多重要,飞行器上面的东西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计算单元小了,跟着供电就小。

    也因此,需要的载荷跟着就小,然后就不需要那么大的电机,电池又可以小,所有的都算下来,轻了可能不是芯片那点重量。姜主任感慨,他倒不是专业军工。

    只是最近跟着王旭,听的东西越来越多,自己也不得不学习更多的东西,这才显得见多识广起来。

    看来,王旭的言论还需要记得更详细才行,回去打个报告吧,给他和他媳妇都弄个保镖吧。

    你这个本子我能借去看看吗?姜主任客气地问道。

    你以为我提起这件事情是为什么,复印了还给我。闫教授笑眯眯地把本子递了过去,然后端起茶杯看着姜主任忙叨叨地去找人复印。

    自顾自地翻看起眼前的材料。

    就像姜主任介绍的那样,这些资料挺杂,有好多就是一页纸,闫教授也没少见过这样的,这都是王旭突发奇想的项目,往往需要做比较多的研究才能有结果。

    以前,大家都抢那种厚厚的,有详细方案路线的,后来教授名额不够用了,毕竟规定了一个人只能带队一次。

    于是,大家也开始抢这种只有一张纸,只有个大致思路和方向的研究课题了,毕竟有方向其实已经很不错了好吧,后世多少研究员就是在方向去定上面熬死的。

    而那种厚厚的,带有实施方案的课题,则逐渐根据外系外院外校的选择而扩散开来。

    反正都需要签署协议,同意未来纳入统一管理,进入技术池中,具体是谁署名,反而没那么重要了。

    于是,旁边的帝大和华科院可以说是近水楼台,很多这样的课题开始进入他们的研究序列,并且也秉承着同样的原则,那就是每个教授最多只能带队一个这样的课题。

    这种神秘的,几乎像是说明书一样的课题研究那就几乎是拿着科研成果往脸上砸,没人会傻得去拆穿,只会自己偷偷吃下。

    然后完成后,再觍着脸去要那种没有方案的课题。

    当然,这些cao作也都在上面的眼里,这些大学也都顺势加强了各种审核与考察,特别重大或者有些敏感的课题还需要过一道上面的手。

    有些甚至直接就被没收了,然后不知道哪一天又神神秘秘地把成品交给水木,比如那种可以吸收电磁波的涂料,还有一种叫tr单元的电磁波发生与接收装置。

    甚至连微机械的研究,大部分都已经不在水木的手里了,估计在某个数字研究所里,他们也挺难的,这些年关了不少,没准王旭折腾出来的项目能让这些少关一个两个的。

    而水木那里开始在王旭的引导下,逐渐开始搞基础性的研究。其实这也本来就是水木的定位,具体工程化和实物化的研究,本来他们就不擅长。

    就好像后世有一张图,讲了很多大国重器的总工,水木只有一个,国防七子却有很多。这个事情在互联网上引起轩然大波,甚至可以说是骂水木帝大的起始,毕竟帝大一个都没有。

    但这件事情,在水木和帝大自己看来却无比正常,因为那些工程类项目本来就不是他们的强项,比如说军舰飞机,这两所高校连航空系都拆出去成立航院了,总工怎么可能有他们的人。

    其他也都是类似的,水木到底还是工科,因此还有一个撑撑场面,而帝大说到底是理科,那就更不可能有了。

    王旭前世有个朋友讲了一个故事,某人参与了某款胖胖的飞机的研制,承接了一个关于大负荷,高温,强沙尘环境下刹车盘设计的理论研究。

    这东西完全是一种卡脖子的技术,可以说没他的研究,那个短距起降就是个笑话。但你要看整个工程的实施名单里,根本不可能有他,因为他出的就是一篇论文,和工程一点关系都没有。

    说到底,他主要的工作都是在做各种理论计算,总结经验公式,最多做个实验室样品,再做些环境实验来验证理论的正确性。

    接项目的时候,考察了半天,根据这个,他只能猜那东西是用在某种起落架上的,但他连是什么型号,起落架具体有几个轮子都不知道。

    之后,人家根据他的论文做出了成品,那是真的和他没什么关系,甚至他都不知道自己的论文到底被用在哪里,怎么用的。

    一直到那个飞机都在夏视上露面了,他才收到感谢电话,说他的研究很重要云云。

    这可以是个故事,也不完全是个故事,国家对于高校是有定位的,水木和帝大以及华科院的一些机构,大多从事的是基础方面的研究,国家需要他们往深了去搞,而不是往实用去搞。

    就好像后世传说水木搞的那个光刻工厂,几年前的一篇论文,莫名其妙地被翻出来炒作,感觉却马上就能上线了似的。

    但当时论文发表的时候,水木那个教授就说了,这东西只是一种提供极紫外光源的理论。后来又和汉斯国的大学一起搞了验证实验,验证为可行。

    水木教授的工作到此也就为止了,这一成果足够让他升职加薪。至于要不要继续,怎么继续,谁来继续,自然有国家安排。但理论依旧是理论,离实用还有十万八千里呢。

    这一世,有了王旭的影响,这种趋势可能只会更加深入,也许会有些实用性的研究,但那都是用来恰饭挣钱的。而他对水木的利用,可不是帮着水木挣钱就完了的,他可是东四王二啊。

    就好像同样是研究电动车,如果是车厂,应该会从单电机,传统底盘的方式开始研究。

    如果是互联网企业,可能会从车机互联,自动驾驶之类的方向开始。

    而王旭安排的课题,却是电磁悬挂,轮边电机,超导避震,能量回收,多轴姿态控制,单轮独立运行,路面感知,整体车轮,多传感器融合,大数据分析,智能学习,等等子课题。

    要求做到车身一体化,功能模块化,通信总线化,充放电模组化,接口标准化,车机智能化,驾驶无人化。

    王旭和姜主任介绍这些项目的时候,就说这些东西可能只是科幻梦想,甚至就是纯粹做梦,根本连实现的可能都没有。

    但王旭又说:如果是一般大学,那么追赶一下,模仿一下都无所谓。

    但咱们是水木啊,如果咱们都不能带着国人做梦,还能有谁呢。

    (不好意思,离岗两天,带闺女玩去了,才一岁半,抱着你的腿说求求了,你还能怎样?

    我家女儿天下第一萌,不接受反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