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大明公务员在线阅读 - 第三十四章 北疆课题

第三十四章 北疆课题

    ,大明公务员

    第三十四章北疆课题

    何夕很烦恼。

    烦恼于明鉴堂的教学进度。

    何夕不得不承认一件事情,那就是他实在低估了他这批学生的水平。

    这里有两个低估,首先低估的是以练子宁,黄子澄,丁显为首的正常国子监生的水平。

    何夕不是没有见过天才。但是而今不得不承认,这些人放在后世,也是绝对的学霸级别。学习能力是打满那种。青史留名的人物,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之处。

    这批学生很快就掌握了何夕教授的东西,归纳法,演绎法,数据统计,训诂,考据,调查分析。科学实验,等等。种种研究办法。

    当然了,这也是何夕在这方面的确并不是强项。

    甚至二十四史。不,而今是二十三史,何夕都没有怎么读过,而他下面的学生之中,就有将前四史给读通的人。

    什么叫做读通。

    古人因为书籍稀少,所以对拿到手的书籍分外爱惜。他们读书的时候,是反复地读,甚至将很多篇章都给背诵下来了。对里面人物掌握,信手拈来,只要提到这些书里面的内容,完全没有任何问题,才能算通。

    何夕他连读过一遍都没有。

    真讲解具体历史问题,很容易翻车的。

    所以,他讲授的更多是治学的办法。概念性的东西,但是概念性的东西,很容易讲完的。

    甚至数学上也是如此。

    大明数学是中国数学的低谷期,奈何中国古代数学的弟子太厚了。这些学子的数学底子都不错。再加上在社会学之中所需要的数学底子本来就不高。很快就学得差不多了。

    何夕面临没有什么可教的地步。

    倒不是说,他电脑手机之中,真没有他们可以学习的。但这要面临一个转化的过程。

    何夕很清楚,自己电脑手机之中的东西,是不能直接传授给这些人。何夕需要自己先整明白了。然后对这些学问进行解构,挑选能被这个时代所接受的。或以一个独立的体系,或者以某种古代学问的补充。教授给这些人。

    而何夕虽然不妄自菲薄。但何夕的学习速度也是有限的。

    他是满足不了,这些学生如饥似渴地学习速度的。

    另外一个低估,是低估了勋贵子弟的底子与学习态度。

    以李景隆为首的勋贵子弟,也就李景隆不错。其他的都是一群好勇斗狠的烂泥。

    其实李景隆本身也是平平,但是他的平平,放在这一群人中,那就是鹤立鸡群了。

    何夕有些明白,为什么建文帝会让李景隆与燕王对阵了。盖因,明初的大明武将,都是出自勋贵体系的,也就是说,建文帝如果没有魄力的话,他只能在将一代,将二代,将三代这个圈子里面选人。

    而因为大量勋贵被朱元璋干掉,同时干掉的是,他这一系的子孙。大明朝廷嫡系武将之中,最大三根支柱,魏国公系,曹国公系,最多算是黔国公系,也就是徐家,李家,沐家。

    因为徐达的女儿是燕王妃,徐家不能被重用。沐家远在西南,而沐英也不在了。沐春是什么样的人,建文帝也不知道,那么曹国公李景隆,看上去人五人六的。似乎就成为唯一的选择。

    面对如此大的差距。何夕只能将明鉴堂分成两个班。一个是原本国子监生的班,一个是以勋贵子弟加上何夕的弟子葛天工的班,这里根本就是在补课。

    不管怎么样,前者是麻烦,后者也是麻烦。

    何夕心中暗道:“不行,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必须想一个办法。”

    于是,何夕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了。

    他将刘崧,苏伯衡,程汝器,姚广孝给叫到一起,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他们。

    “课题?”刘崧说道:“这算什么?”

    何夕说道:“学问之道,从来在于学以致用。而史学更是如此,我们这里做学问,历史上到底发生了什么,正本清源,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给现在的问题指明方向。这也是我们与腐儒格格不入的地方。”

    “学问之道,学与问都很重要。圣人早就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实话,国子监这些人,有一些根底浅薄。但是大部分都相当不错的。而今该讲的方法,也讲了。他们也不是小孩子了。不需要我们耳提面授了。而应该让他们自学。遇见问题来询问我们便是了。”

    苏伯衡抚摸着自己的大胡子,说道:“不错,学问之道,从来是自己的。让师长一直提点的人,也不会有什么大成就。只是何大人所谓之课题,还没有说的。”

    何夕说道:“但不管怎么说,这些学生还是学生。他们在很多事情上都没有经验。我们也不能由着他们来,要给他们划定一些范围。这个范围就是课题了。同时我们做师长的。也要给他们一些指点。”

    几个相对看了一眼,姚广孝说道:“何大人所言极是。只是何大人要划定哪里的课题?”

    何夕说道:“而今北疆战事不息,甚至可以预见将来一段时间之内,北疆的战事也未必会停息。我就将课题画在北疆上面。可以是北疆长治久安之策,或者北疆屡屡不能为中原所有的原因,还有北疆战事所需要注重的方面等等。”

    “诸位先生,以为如何?”

    刘崧皱眉说道:“这题目,也太大了吧。”

    何夕说道:“取其大,才能得其小。这个问题,是古代每一个王朝都要面对的问题,整理历代北疆战事,与政策。一来开拓学子们的学识,二来成果也备朝廷顾问。”

    姚广孝三角眼之中,闪过一丝光芒,心中暗道:“这哪里是培养史臣的。分明是培养宰臣的。”不过,比起那些之乎者也,姚广孝对这个大题目,非常感兴趣。

    程汝器沉默寡言,但是朱升的弟子,而朱升本身就不是单纯的儒生。而程汝器也是如此,与其说朱升与程汝器之类读书人是孔孟子弟,不如说,在汉代之后,天下学问一归儒家,凡是读书人也都是儒门子弟。

    即便何夕也是如此。

    何夕即便诋毁孔孟,另辟新说,大多少人还下意识认为何夕是儒门之中另辟一脉,而不是独立于儒门之外。

    程汝器对何夕的很多说法,并不是很满意的。但是并不妨碍,他想让何夕试试。毕竟宋亡之后,神州陆沉。士大夫饱受摧残,文脉几乎断绝的情况下,很多人都在反思。

    各种思潮都有苗头。

    只是朱元璋一人独霸,对文化一知半解,又自以为是。推崇程朱理学,再加上明成祖为了确定正统,才变成历史上的样子,而今朱元璋态度摇摆,又放出了何夕,立即能吸引出一批对程朱理学不太满意,却难以建立起一套与程朱理学想匹敌学说的学者们的支持。

    苏伯衡也饶有兴趣,苏伯衡虽然也是师承的,乃是朱子再传。但是他学术更追二苏。大抵是家学渊源。对史学也是有兴趣。对这个大题目本身也很感兴趣。

    至于刘崧是官员多于学者,虽然学问不缺。但是当官时间长了,更容易从官员的角度来想问题。觉得何夕这题目先得极好,一般人不知道,但是他们这些都很明白。北疆早已开打,至于打成什么样子,现在还不知道。

    但是这个时候提出这个大题目,实在是太切合时事,甚至有一些拍马屁。

    实在再合适不过。

    见众人都不反对,这一件事情就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