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电磁炮,星之门,美国霸权最终衰落
地球的引力既是人类生活摇篮的最根本元素,同时也是摇篮中的人类,迈向太空新边疆的最大阻力。未来22世纪的社会学家,经常用这个人所熟知的现象,比喻总是有人保守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传承的最根本元素,但同时也是人类文明向前迈进的最根本阻力,——事实也是!强大的地球大国联盟,在镇压以月球为代表的外星分离运动的三次轨道战争中,出乎意料地一败再败,完全没有体现出地面与星外世界综合国力的对比。根本原因就在于,从地球升空的成本太高,用军事术语来说,就是“后勤成本”过高。相反,从月球基地出发的袭击舰,可以在轨道上相对容易地打击地球的空间站和轨道补给船,截获轨道电磁炮发射升空的物资,令地球大国的太空舰队,难以为继。相反,地球舰队要封锁住升空成本低廉的月球表面,那是谈何容易?当约克城号基地站及其八万成员,在后勤断绝半年后,被迫有条件投降后时。这场有限的战争,也就注定了它的结局。 失去了所有镇压手段的地球大国联盟,在地球世界越来越广泛的反战压力下,被迫承认了月球为代表的星球同盟的独立,在长安和议中签署了停战条约,承认这些居民共同体与地球国家同等的主权地位,和互相联合并生活在一起的权力。《长安条约》系统从此成为星系国际中的国际法基础,类似中世纪欧洲三十年战争后,签下的《威斯特法利亚条约》,也类似美国独立战争结束时的《巴黎和约》。条约签定后一年,赢得轨道战争中的独立主力,本属地球各国殖民地和太空站组成的月球同盟,用希腊神话中的月神命名为阿特弥斯联邦,意喻地球人类忠实的小伙伴,也在《长安和约》签定的当天宣布成立。阿特弥斯联邦如同中代英伦三岛的英国一样,脱离于欧洲大陆的传统政治体之间的纷争,又得益于优异的离岸地理条件,同样以类似英国“大陆均衡”的政治战略,成为地球国际纷争事实上的仲裁者和星际贸易的主要得益者。这一条件在第一个千年的太空时代中,缔造了第一个“泛太阳超级强权”,“太阳,地球,月亮”三球国徽在长达一千年之中,在太阳国际内威权的象征,直到阿特弥斯联邦最后同样在水星独立战争中失败后,月球国家才开始与地球国际,历史上称为“地球共同体”进程。如同千年之前的英国,在日不落帝国衰落后,才开始加入“欧洲共同体”的历史进程。 与太空生活开启的壮观进程相比,地球世界与太空子女之间的政治执争,及其延伸的小冲突,所谓的“轨道战争,月球战争”,都只不过是历史中的小浪花,对人类投入太空的资源的组合的再优化。这就如同当年的美国独立,并没有抛离英国的传统,英美两国的的两次战争,相对于英美携手发展的巨大进步来说,只不过是历史中的小小浪花,根本没有哗众取宠的历史军事作者笔下所谓的“争霸意义”。到了二十世纪,因应顽固落后的欧洲传统之对抗美英新兴的现代经济,不可避免地爆发的两次欧洲战争,本质上乃是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传统文化共同体,引进美英新技术而自以为崛起后,试图争夺新世纪的话语权,重建欧洲传统文化的为标准“新秩序”,历史将这两次欧战,夸张地称为“两次世界大战”。而在这两场战争中,独立于英国之外的美国,都坚定地站在英国的身后,捍卫他们心目中共同的“大宪章普通法commonlaw传统”。用当时美国总统罗斯福的话来说:为了保卫英国,我们不惜花掉最后一美元,战斗到最后一个人。英美大宪章传统成功了,而且自由市场带来巨大物资财富,令到胜利代价显得如此低廉:美国远未用到最后一美元,最后一个人的程度,反而得到了战后经济大发展。 只在明白美英文化的共同性,才能理解美国独立战争的局限性;也只有明白地球人与太空子女的同文同种,才能理解几次轨道战争,只是八卦新闻的小冲突。 支持地球大国坚持了三次轨道战争的,是轨道电磁炮,推动人类得以克服地球人力,走入太空的,也是轨道电磁炮;另一个关键性的发明,是美国首先制造出来的质能火箭。在轨道电磁炮和质能火箭成为现实以前,人类升入太空的唯一推动力是化学能火箭。其价格的昂贵,从来没有能够降到每千克载荷一百万美元以下的水平。如此高昂的价格,令到任何太空布署都变成成本难以回收的销金器,可以拖垮任何一个地球大国的国民经济。短命的苏联瓦解,固然有其制度基理上的不合理性内因,但太空成本的高昂和被迫拖入太空竞赛,则是导致其制度痼疾爆发为政治危机的催化剂。 美国曾经用星球大战中发展出来的技术,制造出第一批可重复使用的航天运送器,名叫“航天飞机,太空穿梭机”,试图把发射成本降低一半!仅仅是一半!但最终发现,它的失事率与普通卫星发射一样,都是1%!尽管以远为复杂的航天飞机,能够达到与小小卫星发射同样的失事率,本身就是对美国太空技术质量的巨大表彰。但是,航天飞机失事,毕竟是不可承受的惨重代价。当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爆炸时,美国人还以为那只是工业上的意外;而当十年后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降落过程中解体时,美国人知道,那是技术上的必然。最不可以实现是,是防热瓦维护的艰难和费用高昂,代成本和高可靠,因此航天飞机的使用成本是随维护年限上升,变得越来越贵,越来越不可靠。最终,航天飞机技术除了放大的太空投入规模和相应损失外,没有其他意义。 一直到中华共同体首先完成了轨道电磁炮的布置后,太空开发所需要的发射成本,才得以下降到国民经济可以承受的范围。第一台轨道电磁炮,就已经把发射成本下降到原来的十分之一!最后,分别由中俄和欧美联盟,分别开发的螺旋电磁炮,进一步把发射成本降低到每千克一千加隆以下,相当于化学火箭成本的百分之一以下!太空开发的大门,才最后向地球人类打开。轨道电磁炮也因此被誉为中华文化对人类文明,继造纸和火药后的又一次重大发明,被形象地称为“星之门”。因为轨道电磁炮,通往银河星宇的大门,才向人类社会真正打开。尽管,那只是刚刚初步克服了地球引力,仍然只是通往银河星宇长征的第一步。 轨道电磁炮的原理并不复杂:由工业电力驱动的载荷,在密闭的真空管中加速,直到具备第一宇宙速度。由于电力成本相对低廉,只要轨道电磁炮系统可以重复使用,发射成本自然就会低廉。而轨道电磁炮是固定地面的系统,不象航天飞机之类回收技术,是再回收系统,因此当然可以重复使用,而且可靠性总是可以提高到足够的工业标准。但是尝试实现时,就会发现它的困难在于:要达到第一宇宙速度这个硬指标,而令载荷压力处于可承受的加速度之内,发射轨道需要非常长。而且在早期,只能采用垂直发射时,人类工业力量无法实现足够高耸的发射塔。美国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岛上,首先尝试建制的垂直轨道电磁炮项目,因为意外事故断截,从二十千米高空,带着塔内各层的几千名工作人员,象超慢镜头般从高空坠落的悲惨境象,成为人类历史上空前的工程事故。几十年之后仍然是好莱坞灾难畅销片的热门题材。如同航天飞机的事故一般,令轨道电磁炮的尝试,停止了几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