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0章 新时代的新问题
这个时代,没有任何人有管理工业社会的经验,虽然大唐还只是一个刚刚开始向工业社会转型的国家,它产生的问题,也是此前从未有过的。 前两年魏征就是因为修订孙享福提议的一些乱七八糟的律法,结果给累的病倒,光荣退休了。 这些年他整天整天的开会论证,而且,论证的,还是一些这个时代的人,根本不理解的东西,每次论证前,他都要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先把这些东西搞懂,再说服别人。 像环境保护方面,就有n多个问题,比如禁止私自在沿江,沿湖,砍伐树木,开辟田地的律法,百姓们就不是很能理解。 临水的田地多好啊!灌溉方便,土地肥沃,最容易高产高收了,你为啥不让种? 防止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个啥? 几千年了,也没见长江黄河把中原给冲跑了啊! 还有工厂把污水排放到江河里,会影响生态环境的事情。 这个东西鬼知道? 污水排到江河里,不都被流到海里去了么,也没见江河或者大海里死鱼虾啊! 再说了,不排放到江河里,排放到什么地方?你倒是给安排一个啊! 也就是大唐现在各个行业,用到的化学物品比较少,连染料,一般都是用植物原料做的,基本不会影响生态,就是金属方面的问题有些难搞。 而且,第一个需要叫停整改的,还是朝廷的武器研究院,其中有一个制造铅炮弹的车间,就出现了集体重金属中毒,甚至还影响了周边几个作坊的工作人员。 孙享福他不是全能的,去到各地种起田来之后,许多社会上的新问题,他根本就顾不上了,甚至,各个研究项目到了什么程度,他现在都不太了解。 所以,李恪问起一些工业方面的事情,他也不好给出什么未来的规划安排,只是约定好,明天一起去渭南各个行业看看,正好,明天是蒸汽车经过第三次改装之后,再一次试车。 好久没有在长安城逛街了,十几年时间,足以让在街面上的人换一茬,其实不止是人,包括街道的店铺,和各坊各里的房屋,也都大变了模样。 自从布政坊那边修起了高层建筑楼盘之后,各坊的楼盘,就开始如同雨后春笋一般的修建起来,五到七层的都有,高一些的,甚至站在李世民的御书房,都只能勉强看到它的楼顶,要知道,大明宫可是建筑在龙首原上的,地基就有十几米高。 百姓们愿意住这种楼房,朝廷也基本不会限制,反正这样集中式的民居,比原本那种坊巷乱搭乱建的木屋更好管理,换成钢筋水泥的房屋之后,长安城的火灾几率降低了不知道多少倍,在没有那么多可燃装饰材料的时代,它在安全,保暖,干净,舒适方面,全面超越木屋。 在长安的街头随便走一程,至少能看到十几个不同民族,或者种族的百姓,可别以为他们是外来客,他们可是持有长安户籍的本地人,其中有很多是西域诸国迁过来的富人勋贵,更多的,则是大唐四边少数民族,到这边来务工,然之后定居,把户籍迁过来的。 包括皇宫的宫女,都有好多是原新罗,高句丽,倭州,或者龟兹,高昌,于阗过来的少数民族人种,也只有她们,更加愿意去做这种最容易拿到长安城户籍的工作。 据说现在光是长安城内,就有超过十几万户少数民族家庭,比历史上的开元时期,还要多两倍,而持有长安城户籍的常住人口,也超过了两百万,这还不算没有拿到户籍的外地客商,务工人员等。 也亏得城内要建这么多高层建筑,八十几平方公里的地方,要住下两百多万人,不起楼房肯定是不行的,不过,很快,就不用那么挤了。 因为,长安城外郊区的民居和人口太密集了,已经不弱于一些城池的人口密度,所以,李世民和李承乾都觉得,需要扩建,而且,现在已经开始动工了。 整个修建完成之后,南下北上的人,就不需要出城到渭水码头,或者灞桥送行了,因为,新的城墙,向北的方向,直接修到了渭水沿岸,向东的方向,则修到了灞水沿岸,向南的方向,更是直抵秦岭,向西的方向,则差点将咸阳包括在其中。 在北面和东面的混凝土新城墙上,直接就能看到渭水和灞水,灞水和渭水的码头,则直接是城门口,往来船只上下货物,直入仓储,十分方便。 而南城门外,则是秦岭深林公园,将军山,终南山,直接可以望的到,整体面积,比原先可是大了五倍不止,今后就是居住一千万人,也未必不可以。 如果在没有开始修建之前,被孙享福知道这事的话,他一定会阻止的。 为什么要修城墙呢?直接像渭南新城一样,不修城墙,无限扩张不好么? 当然,这个世界上,也只有孙享福会有这样的想法,因为,普通百姓们,看到城墙将自己的房屋囊括其中,才会更加有安全感,渭南新城,那是因为主要是用于做工业,需要更加通畅的交通,和无限的扩张,才不修建城墙的。 欧亚大陆一统在即,李世民父子,十分想将长安城打造成天下的中心,所以,它的规模,将会是世界上无可争议的第一雄伟,就如同有五百个足球场那么大,没有人能一天参观的完的大明宫一样。 然而,即便是在一座像这样人口达到两百多万的城池里,孙享福也没有在人们的身上看到匆忙,焦虑,冷漠之类的情绪,反而更多的,是从容,淡定,安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