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抗战尖兵在线阅读 - 第八十四章世事如棋局局新之二

第八十四章世事如棋局局新之二

      我的话说完了,四周是一片寂静,只有秘书记录的钢笔划在纸上的声音。在座的都是三十年代中国军界的巨头,当然很明白这段话意味着什么。虽然有三个风扇对着会议桌在吹,可是何应钦还是不停地擦汗:“越石所言,确实是倭寇之良谋,真如此,中国败矣。”老常的光头上也挂满了汗珠:“吾也曾经熟读史书,对历代南北对峙的成败熟习于心,越石所言吾深有同感,但倭寇目前明显计出于此,我们该如何跳出南不如北的藩篱呢?”

      我笑了:“校长无忧,固然南不如北,但是还有西不如东啊。虽然倭寇陆军打着由北向南的如意算盘,可是打仗是双方的事儿,我们可以逼着它变成从东向西打。他想他的我们打我们的。现在倭寇海军不甘寂寞,挑起了上海战事,这是我们一个最好的机会。

      从整体战略来看,我认为抗日战争将有三个阶段的发展进程。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其中,战略相持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也将是最困难的时期,然而它是转变的枢纽。”这是中国抗日战争能否取得最后胜利的最关键的阶段。实行持久抗战的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主动的、灵活的、有计划的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

      我认为按照校长现在的部署,既然确定了我国以大西南、大西北为抗战总根据地,那么在抗战的这三个阶段,我们的战略都该是造成一种东西对抗的局面,这将决定抗战必胜。

      从军事地理的角度看,中国的地理格局就像一个不规范的围棋盘。在这个不规范的围棋盘上,关中、河北、东南和四川是其四角,山西、山东、湖北和汉中是其四边,中原为其中央腹地。中国的地域虽然辽阔,但在历代战争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却主要是上述九大地域。大体上分布在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上。几列东西向的山河与几列南北向的山河纵横交错,将中国腹地分成几个相对独立的区域。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大体上呈东北——西南向分布。其中,第二级阶梯东部边缘地带的一系列山脉——北起燕山,循太行山南下,经嵩山山脉、方城山,接桐柏山、大洪山,再转向鄂西、湘西山脉而接云贵高原——为中国的东、西部之间的一个重要分界线。南北之间也分出几个层次,其主要的分界线则为长江、黄河、淮河及秦巴山地,此外,中条山、大别山也起到了补充作用。

      历史上,那些最终完成统一天下大业的势力,大都是起于四角山川险固之地。先据有一到两个角,积累力量,继之以向两翼扩展,然后,向中原发展,进取天下。秦、西汉、隋(隋因袭的层次可追溯到西魏和北周)和唐都是从西向东统一天下的。由关中从西向东进取天下,以秦的统一开其先例,且其进取天下的历程亦最典型,西汉、隋、唐的统一,大抵循秦之故辙:其根基在关中,扩展在两翼,决战在中原。

      中国历史上的三次大一统局面中,有两次是以关中为基础完成统一的。秦汉和隋唐都是从西向东统一天下。在我国历史上东西对抗的所有例子中,东部没有过任何一次取胜的先例。这是中国的军事地理形势决定的。校长本来已经决定以西南西北为抗战大后方,那么我们就用上海战事引诱倭寇改从北向南进攻为从东向西进攻。我方以西北、西南为抗日基地,正如秦代雄踞西方一统六国的形势,秦昭襄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1年),楚国已经有人谈到秦与东方各国之间的这种战略态势,他说:“秦为大鸟,负海内而处,东面而立,左臂据赵之西南,右臂搏楚之鄢郢,鹰击韩魏,垂头中国,处既形便,势有地利。”当时之秦犹如一只巨鹰,羽翼已成:左翼席卷山西,击三晋在山西的战略要地,右翼席卷汉中、巴蜀,击楚之重心,正对中原,蓄势待发。

      到昭襄王末年,秦国已经取得了统一天下的有利态势。从地理形势来看,秦已控制了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的几乎全部地域。东方六国的国都都处于第二级阶梯以东,已无山河之险作为屏障。六国之亡已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了。秦始皇灭六国之战只是这种态势展开的一个很自然的结果。

      校长啊,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按照您的抗战部署,我国必然如秦灭六国一般,反攻中原,尽扫倭寇。汉代张良曾经说——“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注:《资治通鉴》卷十一汉纪三]在这一格局中,我们可以画出两条粗略的长线,一条是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东部边缘的山地险阻,这一线即用来“独以一面东制诸侯”的军事防御线,用以控制东部地区;另一条线是黄河-渭河一线,这条线是东、西部之间的交通运输线,转输东部财赋以供给关中。我国抗日的最终态势也是如此:严密控制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东部边缘的山地险阻,同时以陇海线、黄河、长江这三条线为我军从西向东进攻的三条线,用这三线作为后勤供应线,我军三箭齐发,必败倭寇。

      既然如此,目前在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我们该利用倭寇战略方面的短视,通过我方在上海的增兵,把倭寇主力从华北吸引到上海来,以上海为第一条防线,以吴福、苏嘉等国防线为第二防线,逐步消耗倭寇有生力量,让他们把助攻方向打成主攻方向。必要的时候,我们甚至可以放弃南京,退往武汉,然后倭寇将不得不从东向西,沿着中国地理的第二阶梯向上仰攻,祖国的名川大山都是我们天然的防御工事,倭寇能有多少人命去填?如是,则我通过以时间换空间、积小胜为大胜,必能实现苦撑待变之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