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光熹帝国在线阅读 - 第三十二章 荆州事变(上)

第三十二章 荆州事变(上)

    光熹二年十一月初,震动天下的西凉军之乱终于以李傕郭汜的枭首而告终。然而在西凉军覆灭的同时,荆州地区却又发生了一件令天下侧目的大事——长沙太守孙坚以通敌谋逆的罪名逼杀了荆州刺史王睿。

    在汉代的官僚体系中,刺史和州牧有着很大的不同,州牧是一州的军事行政长官,是郡守、县令绝对的上级,属于执掌权柄的封疆大吏,秩两千石。而刺史只是六百石小官,虽然没有两千石的太守品秩高,可是却有着监察州内太守、县令的权利,并且直属于中央政府管辖。

    而长沙太守孙坚事先未通报朝廷,便擅杀朝廷派来监察地方大臣,这种行为无疑于谋反作乱。此时的朝廷并不是原本历史上因为董卓乱政而威信扫地的朝廷,相反因为刘辩的努力,朝廷的声望已经开始蒸蒸日上。孙坚此时的行为完全是在公然挑战中央政府的权威,消息一传到洛阳后,朝堂的大佬们都异常愤怒,太保杨彪就提出了派兵攻打孙坚,将他擒拿到洛阳治罪的看法。

    然而未等朝堂之上计议出一个如何处理荆州事件的结果,孙坚对于此事解释的表章传到了朝廷。

    孙坚在表章里说,王睿和李傕郭汜的叛军有勾结,想要谋叛朝廷,自己是奉了朝廷的讨逆檄文才逼杀了王睿。

    孙坚的解释并没有得到朝廷大佬们的相信,很多人都认为他这是砌词狡辩,胡说八道。然而随着表章送过来的一样东西却令他们傻了眼。

    真的有讨逆檄文。

    谁发的?

    朝堂上的大臣们懵了。不过他们很快就发现了其中的问题——讨逆檄文是假的。

    先不说朝廷从来没有发过这样的檄文,荆州刺史王睿在李傕郭汜刚刚开始叛乱的时候并没有任何动作,怎么还会在西凉叛军已经平灭后冒出与叛军勾结的事情呢?

    这件事必然是有人陷害王睿,可是新的问题又摆在了他们面前:

    这假檄文是谁作的?

    前去质问孙坚的使者得到的回答只是:“吾只知朝廷诏命令我讨逆,其他一概不知。”

    孙坚耍起了臭无赖,朝廷大臣们也拿他没有办法,可又无法因此定他的罪,解决不来只好上呈给了刘辩定夺。

    对于荆州事件,刘辩除了朝廷大臣上给他表章中对事件的介绍外,他还暗中命魏翊派统调社的社员对事件进行了一番调查,了解到了事情大概的来龙去脉。

    根据调查的结果显示,荆州刺史王睿之所以会被杀死,最深层次的原因竟是他自己。

    王睿在荆州的人缘,实在是太臭了。

    在灵帝中平四年十月的时候,零陵人观鹄自称“平天将军”,率众反叛,攻入了桂林郡。朝廷派王睿和孙坚一起平定了这场叛乱,两人之间因此也算是拥有一点的同袍之谊。只是令人遗憾的王睿认为自己是饱读经学的读书人,很看不起孙坚这个武夫二愣子,和他平常的言谈中常有轻视之意。对此,孙坚早就暗自记恨在心里。

    如果仅仅看不起孙坚,王睿也不会落得如此下场,性格自大的他与武陵太守曹寅的关系也十分恶劣。趁着李傕郭汜反叛,王睿几次公开表示怀疑曹寅与李傕郭汜有勾结,应该派兵征讨他。

    曹寅闻知此事害怕了。刺史虽然官职不大,可是对于郡守却有相当大的监察权,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派兵镇压谋反。西汉昭帝时期,齐孝王孙刘泽谋反,就被当时的青州刺史隽不疑当机立断的平灭,隽不疑还因此受到了封赏成为了京兆尹。所以王睿借着勾结李傕郭汜谋反的由头把自己干掉也不是不可能。

    正所谓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我死不如你死。比起王睿嘴上说说要杀曹寅,曹寅却是一个说到做到的实干家。另外,他本人还具有一项比较特殊的能力,那就是文笔很好。

    曹寅这个时代的士人文笔好并不是有什么特殊的,然而曹寅的特殊就在于他所谓的文笔好是指他比较擅长伪造公文。

    这个曹寅,除了当太守,还是一个**的。

    当然,曹寅平时不会胡乱在武陵郡的城墙上写上办证俩字,再在下面留下自己的联络方式。他的伪造公文只属于他平时的一个业余爱好,并不是谋生手段。

    不过一个政府官员,平时以伪造政府文件为业余爱好,可见这个曹寅也不是什么好人。

    如今,曹寅正好能将他的这种能力派上用场。他伪造了一份朝廷的讨逆檄文,上面历数王睿的罪过,把他说成了一个祸国殃民、勾结叛军的大jian臣,人人除之而后快。并且把檄文发到了长沙太守孙坚的手上,命孙坚将王睿逮捕处死。

    贾寅之所以选择孙坚,原因其实有三:其一,孙坚的勇武名震荆州;其二,孙坚是个有名的二愣子,做事不计后果,不讲规矩,早年便曾做过越界平叛之事;其三,也是最主要的原因,贾寅知道孙坚与王睿有仇,见到平叛檄文自是求之不得,根本不会去怀疑其中有假!

    事情后来的发展果然不出贾寅所料,孙坚在接到檄文后,立刻就兴冲冲的带兵前去荆州的治所襄阳捕杀王睿。

    而王睿站在城楼之上,看着孙坚的部队远远而来,不知其意,派人下去询问这支军队的意图。孙坚的部将祖茂撒谎道:“我们为国效力,可还是朝廷给我们的赏赐却又非常的少,连像样的衣服都没有。我们这次前来就是求使君大人等够格外开恩,再赏赐一些财物给我们。”

    王睿对祖茂的话信以为真,觉得这是笼络荆州兵士的好机会,便慷慨的说道:“这有何难。我身为刺史,难道还有什么可吝啬的吗?”

    当下王睿命人打开府库,任兵士进去自取,看还还有什么可资用度。而等兵士们来到了他的面前,王睿才发现孙坚竟然也在其中,不由得大吃一惊,忙问道:“兵士们来这里请求赏赐,孙府君怎么也会在这里?”

    孙坚冷笑了一下,说道:“某奉朝廷之命特来取你首级!”

    说完周围的兵士忽的一下将王睿围了起来。突生变故让王睿慌了神,高声的质问孙坚道:“我所犯何罪?”

    孙坚冷冷的说道:“这个我也不知道!”

    看着孙坚冰冷的面孔,王睿绝望了。他明白不管自己犯了什么罪,有没有罪其实都不重要,孙坚的目的只有一个,让自己死而已。

    走投无路的王睿乞求孙坚给他一个体面的死法,孙坚点头同意,当晚王睿便在府中服毒自杀了。

    在看完统调社呈上来的关于荆州事件的调查奏章后,刘辩陷入了很长时间的沉默。虽然事件的原本始末和刘辩在另一个时空里所看到的历史资料出入并不大,整个事件似乎就是王睿、贾寅、孙坚三人因为私怨而互相设计仇杀,但是刘辩却在整个事件的背后敏锐看到了一个对大汉帝国来说极其危险的政治信号。

    王睿也好,贾寅也罢,甚至那个整个事件中被当成二愣子、杀人工具的孙坚都不是看上去的那么简单,隐藏在事件背后的,也许是一颗颗包藏着阴谋的祸心。

    王睿要杀贾寅,贾寅设计害死了王睿,这些事情虽然表面上看去是因为两个人之间的私怨所导致的仇杀,实际上这里面却映射出一个对大汉帝国极其危险的事情——那就是东汉末年的军阀诸侯们已经开始从对朝廷的阳奉阴违逐渐转变为急欲的想要扩张实力。

    历史上正是兖州刺史刘岱攻杀了辖内的东郡太守桥瑁,掀开了东汉末年诸侯相攻,各自扩张势力的序幕。而同年发生的孙坚杀荆州刺史王睿事件,其实也算是地方政权开始各自为政,扩张地盘的标志**件。

    没有了董卓之乱,也就没有了关东诸侯讨董的事件。刘辩不知道桥瑁还会不会让刘岱杀死,但是刘辩知道地方诸侯的权利野心却没有因此而停止。

    灵帝末年对于地方州牧郡守的放权所导致的恶果在现在终于开始显现出来了。面对着天下纷乱的局面,地方诸侯开始蠢蠢欲动,有些人开始不满足于现有的权利,急于想要扩张势力,最终达到能和朝廷分庭抗礼,甚至取而代之的地步。

    然而问题是由于刘辩的介入,没有了历史上董卓乱政和李傕郭汜之乱的破坏,朝廷的威信并没有遭到极大的摧毁。相反,在刘辩的努力下大汉帝国开始摆脱“十常侍之乱”等政治事件的影响,国势逐渐蒸蒸日上。

    这就造成了中央朝廷与地方诸侯之间的一种尴尬局面。一方面,朝廷还没有将州牧郡守手中的权利完全收回的实力;而另一方面,地方的州牧郡守也没有哪一家发展到能和朝廷的叫板的资格。

    这使得原本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局面正朝着扭曲的情势发展,而荆州事件中的王睿、贾寅、孙坚三人的行为就可以隐约看出是一种地方诸侯急于扩张势力,而又忌惮朝廷威望的压抑表现。

    先说王睿,作为荆州刺史的他虽然有监察本州郡守的权利,可是并不是完全掌握着郡守的生杀大权。刺史的职位说白了只是朝廷派到地方的特派员,两千石的太守惧于朝廷的威信才会对这六百石的小官毕恭毕敬。而当朝廷的威望下降的时候,地方郡守自然不会鸟这个依靠朝廷狐假虎威的刺史。所以身为荆州刺史王睿要想在纷乱的局面扩张势力,就必须树立自己在地方的威信。而树立威信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杀人立威。所以王睿才放出风来说贾寅勾结西凉叛军,自己要将他捕杀治罪。说穿了就是王睿想要拿贾寅杀鸡儆猴,树立自己在荆州的威信。之所以选择贾寅原因也很简单,贾寅跟自己有仇,这种人不可能归附自己,正好拿来立威。

    而武陵太守贾寅设计杀死王睿,也不单单只是为了自保这么简单。因为就算王睿表示要杀贾寅,他其实也有很多反抗的方法。比如说上报朝廷,或者干脆据城而守,王睿的兵马也不多,本身也没有道义上的名义,攻城不下必然退去。但是他却选择了设计陷害这种阴暗手段,其背后其实也隐藏着意图造成荆州地方的混乱,他们这些地方郡守好方便趁乱取事的想法。事后果不其然,在王睿被杀后,荆州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地方宗贼首先发难,各据民兵于当地称霸。

    不过最令刘辩看不透的,却是孙坚的行为。在杀死王睿后,本可以自领荆州的他并没有任何染指荆州大权的行为,相反只是陈兵于新野,等待朝廷对荆州事件的处理结果。

    咋一看孙坚确实像是受了贾寅的蒙骗,为了大汉的繁荣和安定才逼死了王睿,然而刘辩的心里却并不这样认为。

    历史上的孙坚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在他还是个十七岁少年时,便曾设计击退了抢劫的海盗。随张温董卓等人讨伐边章的西凉叛乱时,便曾一针见血的对张温指出董卓的骄横跋扈,必成大患,劝张温杀之。只是张温犹豫不决,这才作罢。这样的牛人会看不出贾寅的檄文有假?刘辩根本就不会相信。

    事实上,孙坚也必然看出了他手上的是一道假檄文,只不过他假装不知,顺水推舟的杀死了王睿。他这么做的目的想来也必然是和贾寅一样想造成荆州的混乱局面。然而刘辩不明白的是孙坚他并没有因此捞到任何好处,他这么做又是为什么呢?

    刘辩对此百思不得其解,直到不久后,荆州事件背后的狐狸尾巴才真正的露了出来。

    太傅袁隗上书刘辩,认为荆州此时宗贼作乱,地方混乱不堪,应派一有能之臣而镇之。南阳太守袁术才能出众,治理南阳多有成效,领荆州乃众望所归,故表袁术为荆州牧,牧守荆襄。

    (未完待续,敬请关注下一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