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回:弘文馆开怀畅谈 长亭外洒泪送别
上回说到,这弘文馆中,就独独余下李世民和东野老人二人。而这李世民在这弘文馆内,约见东野老人的目的,就是为了礼贤下士;毕竟这弘文馆就是为以前秦王幕府的十八学士所建造,在这里更显得亲切又少了应有的礼数。 此刻的弘文馆,异常的安静,安静到只余下两个心跳的声音。东野老人安稳的端坐在秀墩之上,一副清雅高傲的样子;而李世民则是颇为随意的坐在御案后面的素面黄花梨御座上,默默的注视着东野老人。 他们都在等待这对方的开口,东野老人不知道李世民的最终用意:虽然性命无忧,但是会放归自己归隐山林吗?李世民更是猜不透东野老人的内心世界:这人,能为我所用吗?两人都在猜测对方心中所想,都想让事物向着自己的方向发展,可是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只能选择静静的等待! 这份安静与冷场,终究还是有李世民将其打破。只听其诚恳的对他说到:“世民自隋末,举义旗诛无道,为的就是百姓安居乐业,还百姓一个大汉盛世;学汉武追恒景,将我大唐帝国打磨成一个耕者有其田,劳者有其利的盛世王朝。纵观华夏大地,自东汉末年,jian臣当道,三国纷争,群雄并起,民不聊生;司马昭一统华夏,可仅有三十载而已!至此以后,华夏大地又一次礼崩乐坏,纷争不断,好不容易,文帝一统寰宇,安邦治世,可是炀帝无道,好大喜功,又让老百姓奴役于水深火热之中。呜呼痛哉!于是乎,世民提三尺长剑,一展男儿本色,就想让百姓生活的好一些,国家安定一些。世民深深明了,百姓的命远大于帝王将相之命;没有百姓,何来的帝王将相之荣华富贵,百姓是国家的根基,百姓更是国家的根本。终,皇天不负,我大唐一统。为了百姓的幸福,为了国家的安定,世民愿行周公之义,习诸葛之志,做一贤臣,辅佐建成治国理政。谁曾想建成无仁君之志,竟将我逼上绝路,不得已天策府众将士才有此一举,此事完全是被迫所致,请先生雅谅,更愿先生明鉴!至如今,只求先生授世民安天之计,以造福天下万民”。谈吐之间,李世民已经起身,此时恰好走到先生对面,双手长长一揖,施了一礼! 听了李世民这样发自肺腑的一番高论,当说到愿做周公,辅佐建成之时,东野先生已经是老泪纵横。听完这一席话,柔弱的心,已经彻底崩塌,刹那间泪如雨下。几百年了,天下终于出现一代英主,即是为百姓的幸运而泣,又是被李世民的诚恳所折服。 先生顿了顿神,挥泪答曰:“事已经发生,还有何求,只求殿下胸怀天下,将百姓当做汝子,轻徭役薄赋税,方可富国强兵。然微臣终究老矣,至如今已近七十,有心辅佐殿下,可是精力不足,实难从心,只求殿下放逐老朽还乡养老罢了”说着以恳求的眼神,带着无尽的仰视,深情的望着李世民。 李世民再三挽留,可是老人去意已决。望着这一颗不可挽回的心志,李世民只能颇为惋惜的答应老人:归乡养老! 君臣二人的谈话,没有多余的言语,就这样在嗟叹中结束,东野老人缓缓起身准备离开这弘文馆。李世民注视着老人的背影,略感苍凉。还记得前些日子,尉迟敬德的劝谏声,犹在耳畔:若其不为殿下所用,就一定要杀之,这样就会少了一个强有力的敌人! 可是此刻的李世民真的不想再开杀戮,毕竟天下已经为己所有;即使他为别人所用,一个将近七十的糟老头子还能做什么呢,还能用到什么地方呢?可能他这一辈子,真的累了,是该让他好好休息休息了! 此刻的东野老人,没有想到,李世民会放自己离开。因为面对自己这样一个世人谓之的大贤,如果不被李世民所用,在这依旧不太稳定的政权之下,断不能容得下自己。虽然也料定他定会以礼相待,但是没想到的则是如此之顺利。更不曾料想的则是,李世民竟还赐给金银细软! 先生带着深深的思索,缓缓的向门外走去。当其在跨出弘文馆门槛的那一刻,突然间,回过头来对李世民说到:“承蒙殿下对老朽的信任与宽恕,老朽虽老矣,但老朽在市井之间愿访天下名士,以供殿下差遣;打江山是武将的事,此时天下初定,治理江山更应是文臣的责任!” 听此一语,李世民快步走向老人,紧紧握住了他粗犷的双手,带着激动与殷切的神情说到:“多谢先生,世民在此多谢先生了!承蒙先生不弃,只要有先生荐书,世民定会重用!” 听他如此肯定的答复;此刻的东野老人,通过眼神,深深感知到李世民的诚恳与雄心:的确比建成强的太多太多了!紧接着,又听老人缓缓问到:“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先生尽管言?” “不知殿下,准备如何处置旧太子部下呢?” 这个问题其已经深思了甚久,故而真诚的答道:“愿意归我帐下的,我将一视同仁;不愿意归我帐下的,则放任自流吧;只要不当反贼,一切都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