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小说网 - 都市小说 - 凤穿残汉在线阅读 - 第四节 东莱见闻

第四节 东莱见闻

    
    
    且就在张昭暗自心惊于孙策的野心之时,孙策本人倒是一回头瞧见了张昭的身影,继而饶有兴致地向其招呼道,“子布先生何时上的山?”

    张昭见状当即收起心绪,带着一个年轻人不紧不慢地上前向孙策行礼道,“见过吴侯。”

    对于张昭不苟言笑的作风,孙策早已习以为常。在他看来张昭虽为人古板,好说教,却同时也是东吴不可或缺的重臣。原来孙策性子急躁,早年征伐江东之时曾得罪不少地方宗党豪强,甚至还一度留下了嗜杀之名。以至于那会儿的江东百姓一听“孙郎至”,无不惊恐万分,藏身于乡野之间。好在不久之后广陵人张纮向孙策举荐了张昭。张昭是徐州的名士,不仅熟于政务,且十分擅长同士族打交道。在他的奔走之下,孙策逐步修复了与江东宗党豪族之间的关系,东吴的内政也在他与张纮携手治理下也很快走上了正轨。

    此番孙策带着张昭一同南下,为的就是要借他的声望与手段安抚沿途宗党豪强。而张昭也没有辜负孙策的重托,其不仅让孙策部兵不血刃地拿下了数个城镇,还说服了不少地方豪强前来投靠孙策。因此眼见张昭带了一个陌生的年轻人上山,孙策以为张昭又要向他举荐新人,于是便打趣地说道,“这位郎君瞧着倒面生,可是本地才俊?”

    “回吴侯,此乃老夫族侄张谨,字文瑞。”张昭拱手作答道。

    孙策没想到张昭这次带来的是他的族侄,不禁好奇地打量了一番站在张昭身后的年轻人。而张谨则以不卑不亢之姿向孙策躬身一拜道。“彭城张谨见过吴侯。”

    眼见张谨相貌清秀,举止儒雅。孙策当即朗声称赞道,“彭城张氏子弟果真不同凡响。子布先生,就让汝这族侄出任文学掾如何?”

    可张昭却摇头否定道,“不可。文瑞不善舞文弄墨。”

    孙策没料到张昭会如此对答,不由奇道,“那他可擅长行军布阵。”

    张昭依旧板着张脸摇头道,“不擅长。”

    既不善舞文弄墨?也不善行军布阵?有些闹不清张昭路数的孙策,只得干脆回头直接向张谨问道,“那张郎君擅长何物?”

    被张昭评价为文不成武不就的张谨。这会儿倒是颇为淡定。只见他拱手答道,“品茶。对弈,游学。”

    “品茶?对弈?”对这些花架子不感兴趣的孙策随口问道,“尔都曾游学过何处?”

    张谨躬身答道,“回吴侯,谨曾游学豫、徐、青三州。”

    “青州?!”不觉眼前一亮的孙策脱口问道,“可曾去过东莱?”

    张谨点头,“去过。”

    耳听张谨曾在东莱游学过,就连一直没有发话的周瑜也不由自主地流露出了感兴趣的表情。至于孙策更是迫不及待地追问道。“可曾见过蔡安贞?”

    “见过。”张谨说这话时。不自觉地带上了一丝得意之色。不过孙策与周瑜都没有介意此事。因为能见蔡安贞一面确实是件值得骄傲的事。

    这不,张谨的话音刚落,孙策便迫不及待地翻身下马一把拉住他问道。“张郎在东莱有何见闻?快同孤说说。”

    孙策的热情可算是把张谨吓了一跳。倒是一旁的周瑜下马笑着向他解释道,“伯符性子急,张郎莫见怪。”

    既然是要谈游学经历,自然不可能一两句话就说清楚。因此周瑜当即差人在就近的一棵榕树下铺上毡毯,四人就此席地而坐倾听张谨讲述他在东莱的所见所闻。早有准备的张谨清了清嗓子欣然讲述道,“建安初年谨随家师公河公受邀前往东莱避难。家师在黄县受聘为讲武堂博士,一面教授算学,一面编纂《算经》。谨也就此在东莱一住就是三年,直至前年才离开东莱前往青、徐二州游学。”

    汉朝的“博士”并不是一个学位,而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不过相比徐岳在讲武堂出任博士一事,孙策更在意的是张谨游学的地区。只听他饶有兴致地向后者探问道,“哦?北地大战不断,张郎还能在青、徐二州游学?”

    “早些年青、徐二州确实战火连天。不过自打吕布伏诛之后,青、徐二州已罢战多年。此番齐侯收复北青州,亦是兵不血刃,未起战戈。谨在此二州游学一年未曾遇争战。”张谨不以为然地摆了摆手。

    孙策与周瑜耳听青、徐二州如此太平,不禁暗自交换了一下眼神。话说若非袁绍称帝让曹cao和蔡吉占了天下大义,孙策早就想趁他二人与袁绍争战之际北上偷袭徐州。事实上,在另一个时空的历史中,孙策也确实是这么做的。而此刻在得知青、徐二州境内民心稳定之后,孙策在庆幸自己没有被冲昏头脑的同时,也对这两州有了新的认识。

    而周瑜则进一步追问道,“如此说来,青、徐二州岂不已成太平之世?”

    “太平之世倒不还不至于。依谨所察险山恶水间依旧有匪徒出没。”张谨如实说道,“不过此二州百姓安居乐业倒是真事。特别是齐侯在其治下实行‘二五减赋’之策,颇得百姓拥护。”

    “何为二五减赋?”孙策好奇地问道。

    张谨解释说,“齐侯为休养生息,下令其治下屯户皆减赋二五成。减赋后,不论何种租佃形式,何种租额税赋,皆最少不得超过收成的三成,最大不得超过收成的四五成。”

    “汝是说蔡安贞在大战之际,还为屯户减赋二五成!”孙策一脸诧异地惊呼道,“她就不怕军粮不济!”

    其实也难怪孙策会如此惊愕。这个时代诸侯们的军粮除了收税与掠夺之外,绝大多数还是得靠军屯来维持。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所谓的屯户就是诸侯的农奴。像是曹cao就实行官八民二的分账比例。所以在孙策看来蔡吉的做法无疑太过妇人之仁。

    不过周瑜并不这么认为,却见他低头思虑片刻之后。欣然笑道,“依瑜看来。此事蔡安贞不见得吃亏。试想做蔡氏屯户只需交三成田赋,北地的流民岂不是都跑去青、徐二州做屯户乎。”

    周瑜的话一针见血地点出了蔡吉的真实目的。汉末的土地问题颇为特殊,一方面是世家豪强大量兼并土地让自耕农丧失土地,另一方面则是官府掌握大量荒地却缺乏足够的人口去开垦。所以说汉末的官府不仅要解决土地兼并的问题,还要同世家豪强抢夺劳动力。针对这一特殊的情况,蔡吉的“二五减赋”并非像后世那样针对地主,而是只在官府治下的屯户中实施。如此一来既能吸引流民与隐户投靠官府,也能变向地迫使世家豪强减租减息。

    所以周瑜的话音刚落,张昭也跟着点头附和道。“蔡安贞不愧为女中管子。”

    孙策为人最讲究实用,眼见周瑜和张昭都赞同蔡吉的政策。他也跟着心动起来,“那东吴可否也实施此策?”

    “不可。”张昭斩钉截铁地否决了孙策的提议。待见后者露出不解之色,张昭又跟着解释道,“东吴地广人稀,以三成田赋屯田不足以支持军粮供给。”

    “瑜也觉得此事不妥。”周瑜颔首进言道,“不过伯符倒是可以借鉴蔡安贞之策,广征民夫开垦军屯。”

    听罢二人连番进言,孙策欣然受教道。“那就依公瑾与子布先生所言。先在吴郡征夫屯田。”

    “喏。”张昭不动声色地拱手领命。

    孙策则满意于自己借鉴了蔡安贞的良政,于是又向张谨询问道,“张郎在东莱游学四年。想必认识了不少东莱俊杰。”

    “不瞒吴侯,东莱俊杰多来自异地,郭奉孝、贾文和、庞士元皆是如此。”张谨拱手答道。

    对于张谨举例的郭嘉和贾诩,周瑜那是早有耳闻,甚至颇有同此二人一决高下之打算。不过最后一位他却没有听说过,于是赶紧问道,“那庞士元又是何人?”

    “回将军,庞士元乃鹿门庞德公之侄,年约二十,雅气晔晔,经学思谋,在北地颇得齐侯赏识。”张谨卖力地为自己的同门师兄鼓吹道。

    在场众人虽不认识庞统但经张谨这么一介绍,加之其又得蔡吉的赏识,便不约而同地将庞统视作了冉冉兴起的青年俊杰。却听孙策由衷感叹道,“未能得见此等才俊,可惜,可惜。”

    张谨却在心中狡黠地腹诽,怕是尔等见了庞士元尊容,就不觉可惜也。不过玩笑归玩笑,张谨还是决定言归正传,谈一谈他对东莱最为欣赏的一点——开科取士。话说,任何一个到过东莱的乃至青、徐二州的士人都不可能不知道开科取士。如此跨时代的选拔人才方式给许多士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他们一离开蔡吉治下,就会迫不及待地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同其他士人分享。张谨自然也不会例外。

    “其实除了毛遂自荐者之外,齐侯还以开科取士之法广招才俊为其所用。”在整理了一番思绪之后张谨开始向孙策等人着重介绍起东莱的科举来。

    而张昭一听张谨说到了“开科取士”,亦陡然打起了精神。其实张昭之所以将张谨带到这来,为的就是要他向孙策说明东莱的科举制。说起来蔡吉出仕至今,最有别于寻常诸侯的特点无非两点,一是她的女子身份,二是她不借家族之力的用人之道。在汉末乱世之中家族的支持一直都是诸侯们不可或缺重要力量。不少诸侯的心腹之臣都来自于自己的家族。像是曹cao是谯沛人,他的心腹武将就多数出身谯沛。而孙策也十分依赖于他父亲留给他的班底。反观蔡吉,非但不借助南阳蔡氏之力,连东莱本地人士也很少启用。这就使得蔡吉的用人之道,颇为受人关注。因为随着势力的逐步扩张,诸侯不可能只任用自己的亲眷、老乡做官。势力增长到一定程度的诸侯往往需要一个可行有效的方法来为他征召更多的人才。

    就目前来说,包括汉廷在内绝大多数势力所采用的方式,无外乎察举制与征辟制,前者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材,后者是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辟人才。察举制缺乏客观的评选准则,虽有连坐制度,但后期逐渐出现地方官员徇私,所荐者不实的现象。曹cao虽打出“唯才是举”的旗号以征辟制广招人才,却又鱼龙混杂。

    蔡吉的“开科取士”宛若一股清泉,让天下士人看到了一种更为灵活,更为公正的人才选拔方式。因此哪怕到目前为止蔡吉只开科了一届,依旧引来了众多名流士人争相研究。张昭便是其中之一,而周瑜则算是半个。

    却见周瑜若有所思地向张谨问道,“瑜也听说过东莱开科取士之事。不过光是科考仅能考校才华,至于考生品性又如何甄别?”

    “回将军,东莱科举分初试、选试、殿试三关。过初试者,需经郡守名流品评之后方能过选试,并参加下一关殿试。品评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cao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骄壮十条为准。”张谨说道这里又补充一句道,“此外过了初试,而未能过选试者,亦能留在官府之中充当胥吏。”

    “那殿试又考校何物?”周瑜追问道。

    “殿试考试策就政事、经义等设问,令应试者作答。”张谨答道。

    张谨的一番介绍让孙策与周瑜对开科取士又有了一番新的了解。而张昭则乘热打铁地向孙策进言道,“臣恳请吴侯在东吴开科取士选拔才俊。”

    在张昭看来开科取士对孙策在东吴的统治十分有利。孙策现在仰仗的无外乎是孙氏宗族以及孙坚留下来的一干家将。光凭这些人不足以维持孙策对东吴的统治。所以孙策需要吸收本地士人入幕为官。而开科取士就是最为公正,最为有效的一个方法。

    孙策看了张昭一眼,迟疑地说道,“听张郎所言开科取士似乎颇费周章。此事还是等孤取了桂阳再行商议。”

    然而孙策的话音刚落,便有人朗声接口道,“兄长若是无暇筹备此事,权可替兄长分忧。”

    孙策回头一瞧,只见年仅十八岁的二弟孙权,正站在不远处,以炯炯地目光望着自己。于是孙策哑然失笑道,“仲谋可知如何出题?如何设初试?如何设选试?如何设殿试?”

    面对兄长的一连串问题,年轻的孙权并没有语塞,反倒是一个抱拳傲然请命道,“权现下并不知,但权可以去东莱考察。”(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