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我在明末的那些日子在线阅读 - 第十六章 投其所好

第十六章 投其所好

    杨越看了一下考题,但见一张纸上写着两道四书题,一道五经题,两道五言八韵诗。第一道题,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出自《论语微子》这一题原文就是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翻译过来就是周公对鲁公说:“君子不疏远他的亲属,不使大臣们抱怨不用他们。旧友老臣没有大的过失,就不要抛弃他们,不要对人求全责备。”

    杨越深思熟虑后写到,轻弃故旧,于义俭矣。破题言简意赅,小巧精致。但文章重点还是在后面的内容,杨越看着自己的破题,片刻后脑海里涌现出洋洋洒洒一大段气势磅礴的骈俪句,运笔写下来一气呵成!杨越文笔如此流畅,这也多亏了先生林雨化的考前特训,杨越对自己这篇文章来回又读了二遍,感觉此篇文章写得文词格律严整而略带疏放,理气辞三道兼具,自己少有的得意之作。

    第二题则是截搭题:“学而时习之。有匪君子!”前半段很简单,出自《论语》,意思是学到的知识要不断去实践运用。后半段则出自《大学》,但就“有匪君子”四个字,意思是有文采的君子。

    第二题,乍一看,从字面上意思来说,只要学习不断实践运用,那就是“有文采的君子”,这题目看起来很简单,似乎只要论一论“学而时习之”的作用即可。但《大学》中这句话是引用自《诗经》。《诗经》中原文是“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意思是要想当一个有文采的君子,就好像雕琢玉器一样,切割之后还要磋平,雕琢之后还要打磨。

    若考生只读四书,他会把侧重点放在前面,论述“学而时习之”的重要性。问题是,你只要学习而且实践了,就一定是有文采的君子?那些沽名钓誉之徒就没学习过,也没曾把学习实践运用过?

    在杨越想该把论述的重点放在“学而时习之”,还是“有匪君子”时,别的考生还在那儿抱怨,这他娘的到底是什么鬼题目。这题目,其实无论从“学而时习之”还是从“有匪君子”来论述都是可以的,区别是问题的关键究竟在哪儿。这涉及到出题人的心理。

    若出题人认为当一个有文采的君子。前者“学而时习之”比后者“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重要,你侧重后者就是审错题了,在十取一的考试中,等于落榜。同样的道理。要是出题人认为后者比前者重要,你侧重前者。同样会被刷下去。从字面上,很容易认为,既然出题人说的是“学而时习之。有匪君子”,那就一定是学而时习之更重要。

    可杨越却要从出题人知府大人身上来考虑。到底他觉得哪点更重要呢?杨越在考府试之前,特别了解过主考官的喜好,知府大人,早年属于那种落魄书生,直到三十岁考过秀才并接连中举。为主考官赏识方踏上仕途。陈年旧事,杨越没法调查得更清楚,但他仔细考虑了一下。这知府大人根本不是个“学而时习之”的人,因为他在做官前是没机会“实践”的,反倒是知府大人曾多次对人讲述自己少时的辛苦,如何帮人写书信以及写春联养妻活儿。或者正是这段惨痛的经历,才令他拼命巴结权贵,不断获得升职的机会。否则,一个举人凭何官居四品的一府知府?杨越在想明白这点后,思路马上开阔了。这就好像范进中举,你问他到底是学习后多实践重要,还是要经受得住生活的磨砺更重要,他一定选择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