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八节 巨骨化石
热门推荐: 两人吃惊得嘴巴张得大大的,足可以塞进几个苹果,眼睛露出震惊,不可思议的表情。 之前,陈锐在电话讲了在撒哈拉沙漠戈壁发现一些岩画,古人类生活的遗迹。 两人还以为只是普通的岩画,和古人类生活的遗迹。 事实上,普通的岩画和古人类生活的遗迹的发现在全世界并不稀奇。 全世界各地很多地方都发现过,比如,中国青海的野牛沟岩画,卢山岩画,勒巴沟摩崖,印度从喜马拉雅山麓到北方邦中央邦拉贾斯坦邦古吉拉特邦马哈拉施特拉邦印度奥里萨邦比哈尔邦安得拉邦卡那塔克邦的均有发现的岩画,西班牙拉文特岩画,等等。 他们曾很多次亲身参与了对古人类遗迹的发掘,以及对岩画的研究。 以前他们发掘的古人类的生活遗迹,岩画,都是几千年前,或几万年前的古人类所留下来的。 但,这些岩画出现在他们眼前直接把他们震得七荤八素。 实在让人震惊了。 如果公布出来,必即震惊全世界,在全世界学术界,考古界都能够引发惊天海啸般的影响。 作为考古学家,有非常丰富的考古经验,非常专业的素养看了这些壁画,他们很快就有跟陈锐一样的猜测。 画这些岩画的人是生活在200多万年前的直立人。 想到200多万年前的古人类,这是一个久远,而重要的时间。出现在非常非常重要的地点。 雷德坤。摩尔根.列维德再次压抑不住地兴奋了。几乎全身每个细胞兴奋得颤抖起来了。 对这里的发掘即将是一个世纪性的大发掘。 可能在生活遗迹里有些发现,会让全世界的历史课本,全世界的关于古人类的书籍全部要重新修改,重新印刷。 很多,关于人类进化,人类发源地以及人类迁徒到全世界的猜测可以得到有力的映证。 雷德坤,摩尔根.列维德已经意识到这次的发掘的意义将是深重而巨大,对人类来说。 雷德坤。摩尔根.列维德已经把陈锐遗忘了,把陈锐当成透明人了,兴奋得几乎整个人扒在岩壁上,以百分之一百二的热情投入到对岩画的研究中。 “这是鹿,这是羚羊,这是鱼,这是猛犸象,。” “oh,mygod!这是在使用火,我宣布。全世界的历史课本要重新修改了,人类用火的历史可以推前150万年。在200多万年前的人类就学会使用火了。” “这是一种巨蛇,体型可能比30多长的亚马逊巨蛇还要大,,可能是地球上存在最大的巨蛇类,很可能是跟泰坦巨蟒同样一个种类的蛇。” “这是一种奇怪动物,应该是一种地球上新的物种吧,以前没有发现过这个物种的化石,太让人惊喜了。” 雷德坤,摩尔根.列维德,以及十几名博物馆工作人员在岩壁上,不断有非常重大的发现,惊喜连连,不时地发生惊呼声—— 第二天,陈锐带大家到达山洞。 数十名护卫队士兵,博物馆工作人员在雷德坤,摩尔根.列维德的指挥下,开始向地下挖掘。 想找到些什么。 第三天,陈锐告别了大家,离开了营地。 李木子,李万豪,孙悦,蓝心四人打算留在这里,跟大家一起发掘原始人类的生活遗迹。 开着路虎继续向撒哈拉沙漠深处进发。 半个月的经历,让陈锐知道,看起来一片荒凉,黄沙连成一片的撒哈拉沙漠,隐藏着一些巨大的秘密,等待陈锐去发现。 比如,连通地中海,或红海,比尼罗河还大的大河。 还有死亡之虫。 死亡之虫,可不是无缘无故的东西,陈锐猜测应该是一种远古海洋生物,撒哈拉沙漠以前是一片海洋,叫特提斯海,也可以叫古地中海,现在地中海是特提斯海的残留海域。 大家都知道,因为在远古时期,大气的含氧量过于丰富,远古生物体型普遍都非常大了,比如,蜻蜓,在石炭纪时期,蜻蜓的大小却是现在的七八倍,大概和现在的老鹰差不多大,当然还有大家都知道恐龙。
死亡之虫的祖先是生活在特提斯海的一种大型海洋生物。 特提斯海收缩,变成陆地,一部分的死亡之虫的祖先留在陆地,逐渐适应陆地环境,进化成现在的死亡沙虫。 汽车在沙漠里行驶了二三天。 沙漠无垠,沙子连着沙子,一片黄沙。 这天,陈锐开着车,忽然,车体一震,车剧烈地颠簸了一下,车后面一声轻响,车上好像掉下东西了。 陈锐停下车,从车上走了下来。 一根绳子因为承受不了颠簸冲击的冲击力,断了,绑在绳子上的几个装水的水桶从车上掉下来了。 陈锐走了过去,捡起水桶。 忽然,陈锐呆住了,眼神露出不可思议的表情。 他发现了一些东西。 这是一块骨头化石,巨大的。 露出沙子的一部分好像一块灰白色,比水桶还大的岩石一样。 刚才汽车颠簸一下的原因可能就是汽车从这块骨头化石上驶过。 陈锐抬头看一下四周,才发现这里是一个河床,有水流冲刷形成的痕迹,一些地方裸露出一些沙砾,卵石,大颗粒岩石和一些细小颗粒的岩石。 这些沙砾,卵石,大颗粒岩石和一些细小颗料的岩石表面比较光滑,没有棱角,呈圆形,或椭圆形,有一定的弧度。 这告诉陈锐,这是经过水流长年累月冲刷形成的。 这里以前是一条河,非常肯定了。 很可能就是那条陈锐之前猜测的连接地中海,或红海的那条大河。 陈锐从车上拿出挖沙的铲子。 开始沿着骨头化石的边缘挖了起来,将沙子挖开。 半个小时后,骨头化石露出了全部。 这是一块某种巨大的生物的肢骨化石,非常巨大,大得比人的腰还粗。(未完待续……)I1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