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红楼探秘在线阅读 - 第十四章、胤祯的隐居生活之谜(14)

第十四章、胤祯的隐居生活之谜(14)

    1772年这个时间的确立,来自《五十自警》这首诗。必须指出的是,这个“五十”并非指作者的年龄,而是指“家门不幸”的变故已经过去了五十年。为什么这么说呢?道理很简单,“家门不幸”的灾难源于“天命”不彰,而知“天命”者唯张宜泉也。古人把“五十”比作“天命”之年,张便借此意表达了“天命”相违已经过去了五十个春秋,过去了半个世纪,故而以诗记之。他在诗中这样写道:

    天命知还未,蹉跎五十春。服官惭计拙,衣帛愧家贫。玉液觞称旧,银丝面挑新。晚年无别望,有子喜呼麟。

    第一句话就指出了“天命”相违已经过去五十年,而“天命”不彰的事实依然还在延续。在这五十年的蹉跎岁月中,他虽然为官不成,家境贫寒,但他并不是一事无成,幸运的是他有了一个“麟子”,让他晚年有望,故而倍感欣慰。这个“麟子”可以继承他的遗愿,可以揭开五十年前“天命”相违的历史真相,可以让他老有所依,老有所终。这个“麟子”是谁呢?就是他的作品《红楼梦》。

    从1722年的“天命”相违,到1772年的“麟子”相伴,恰好走过了五十个春秋,而此时的张宜泉已是耄耋之年,他写下这首《五十自警》,目的就是提醒自己过去的并没有过去,只要不放弃,真相总会大白于天下。根据上述分析,笔者认为,这首诗应该是写于1772年的11月23日(阴历),也就是康熙去世后的第五十年的祭日。

    正是这三个时间坐标,为《诗稿》的起点和终点提供了依据。当然,《五十自警》并不是这一部分的最后一首,在它的后面还有七首,这就说明,终结的时间或许还要更晚一些,但最晚不会超过1774年底,因为张就在这一年秋冬交替的时候溘然长逝。他的“甲午八月泪笔”,记录了他临终时的遗愿。

    除了这两首之外,在《诗稿》的第二部分,还有一首《喜生子》,笔者推测它很可能写在庚辰年,也就是1760年。这首诗的内容是:

    忽闻儿一哭,便觉喜非常。汤饼尊三日,弦弧定四方。掌珠终作吉,怀燕始为祥。祖德知堪恃,门楣自此光。

    这很可能是针对《红楼梦》最终完成而作。这个被视作掌上明珠的“麟子”,是为祖宗争光的吉祥之物,故而令诗人喜不自禁,以诗庆贺。它和《五十自警》里的“晚年无别望,有子喜呼麟”前后照应,相得益彰。

    为什么把这首诗确定为庚辰年呢?原因是:《诗稿》创作于1757年之后,而这首诗的顺序又在《哭李四兄》之前,也就是在1768年之前。因此,笔者认为,这首诗很可能与《红楼梦》的庚辰本的时间一致,也与张宜泉留在书箱上的时间相一致。所谓“掌珠终作结”,指的是庚辰本的诞生,这个本子是经过张最终审定后准备面世的一个本子,所以上面留下了“脂砚斋凡四阅评过”的字样。也许就是在他四阅评过之后,以喜悦的心情,轻松的心态写下了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