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红楼探秘在线阅读 - 第三章、《红楼梦》八十回钞本未完成之谜(3)

第三章、《红楼梦》八十回钞本未完成之谜(3)

    第二句:“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这句话是红学研究者用来证明“书未成”的有力证据。但笔者认为“书未成”是批书人的狡猾之笔,用来混淆前面“书已成”的概念,模糊八十回是完稿的事实。

    其实,这句话的重点在“壬午除夕”,“芹泪尽而逝”。我们都知道,“还泪”是这部作品的动机和初衷,作为“绛珠”的林黛玉,她的一生就是一个“欠泪——还泪——泪尽”的过程。刘再复先生在他的《红楼梦悟》一书中说:

    在“还泪”的隐喻框架下,作为“人”的林黛玉便是眼泪的化身。她的一生是一个哭泣的过程,她的死,不是世俗概念所形容的“断气”、“闭眼”、“心跳停止”等,而是“泪尽而亡”。所以小说文本暗示林黛玉从生到死的故事乃是一个“欠泪的,泪已尽”的故事。林黛玉本身也并不是用世俗的眼睛来看自己身体的衰弱的,不用“消瘦”、“苍白”,而用“泪少了”来形容,即以眼泪的多少来衡量生命的兴衰。

    可见,林黛玉的死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因为“泪尽”的缘故。其实,黛玉不仅是眼泪的化身,也是书的化身,情的化身。她的泪不代表她自己,而是代表主人公,代表作者,代表这段历史。因此,在黛玉身上存在两种情:一种是主人公作为庙堂之人的“补天”之情,其中包含了对“明明德”的理想和追求。这属于前世之情;另一种是作者把未能实现“补天”理想的经历如实记录下来,公诸之于世,以达到“问世传奇”的目的。这属于后世之情。于是,两种“情”在书中相互碰撞,相互交织,相互融合,形成了主人公念念不忘的一段痴情。这就是林黛玉为什么被脂砚斋称之为“情情”的原因。

    脂批的“芹泪尽而逝”实际上是“情泪尽而逝”的意思。如果书未成,不能算作“泪尽”,因为它还没有完成“还泪”的使命。相反,“芹泪尽而逝”就意味着书已成,作者已经了却了“还泪”的心愿,它实际上是书已成的另一种说法。所以,“壬午除夕”,“芹泪尽而逝”是批书人在向读者暗示:早在十年前作者就已经完成了“还泪”的使命,八十回之后不可能再有《红楼梦》。

    第三句:“余尝哭芹,泪亦待尽”。这句话里的“泪亦待尽”,与上一句的“芹泪尽”的意思完全不同,它指批书人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所剩的日子已经不多,所以才会有后面的“含笑于九泉”之说。这句话透出了批书人已是风烛残年,随时都可能追随“曹雪芹”而去,但此时他却不能放心的走,因为还有一桩心事未了,这个心事就在下面这句话里。

    最后一句:“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可大快遂心于九泉矣。”很显然,“再出一芹一脂”是脂砚斋的临终遗愿,如果这个愿望能如愿以偿,那么既是《红楼梦》之幸,也是作者和批书人之幸。唯有如此,他才能“大快遂心”于九泉,才不会抱憾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