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大宋欧陆征服史在线阅读 - 第二十八章 营养大餐(中)

第二十八章 营养大餐(中)

    丁三郎是个粗人,文化水准大约也就是能识字而已,一旦说起故事,未免就有些千头万绪逻辑混乱,言语之间更是颇多俚俗。

    尽管如此,对于在场的大多数人而言,整个故事还是相当有趣的。

    一来大伙都是粗人,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同类之间一般都比较好沟通,丁三郎的话语正合他们的胃口。二来丁三郎为了少花点酒菜钱,为了能让大伙把注意力都集中到他的嘴上,因此对于那些有别于大宋的真腊新鲜风物,毫不吝惜自己的口水,比如真腊的女人啥模样,又比如真腊的青楼里有些什么规矩之类。在场众人可都是从军多年,久旷之下母猪都赛貂蝉,既然丁都头如此卖力的说起风月之事,大伙儿自然喜闻乐见。

    只不过,楚锐和李桢却跟大伙儿转着不一样的心思。他俩对丁三郎所说的故事大为头疼,因为要从这种无比混乱与粗俗的故事中,找出隐藏着的那一点点对自己有利的线索,显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于是时间就在众人的热烈和楚锐、李桢的沉默苦思中飞速溜走,直到申时到来的时侯,丁三郎的故事这才宣告结束。

    不待丁三郎再劝大伙喝酒,楚锐忙不迭般起身告辞,至于原因则很简单,丁三郎的故事里绝对有料,而他得赶紧回去跟李桢交流听故事的心得体会,生怕时间一长,这个乱七八糟的故事就会从记忆中缺失掉某个重要的环节。

    “楚老弟早上的时侯不是还说下午想见见那钱蕃长吗?这儿距蕃坊衙门可是不远,怎的楚老弟现在却要回船上?”

    丁三郎嘴上是这么问,心里可是巴不得楚锐快点率这伙吃货回营。看店门外那太阳的斜影,现在估摸着申时了,万一楚锐真去找钱中进,而且还拉着他帮忙带路引荐的话,说不准这晚饭又得着落在他丁都头的身上,那就真要他的命了。

    “时侯不早,改日再寻钱蕃长。”楚锐的话先是让丁三郎一喜,随后的一句却让丁三郎肝胆俱颤:“楚某改日再带兄弟们跟都头聚聚。”

    一拍两散。丁三郎愁眉苦脸地留在店里跟掌柜扯皮埋单要折扣,而楚锐等人因为还是流囚的缘故,由张启业、阎长庚两位都头押送回罪卒营。路上众人醉酣耳热兴奋得很,不断大呼小叫,引来路人侧目却也毫不在意,只纷纷说这顿大餐吃得真是无比爽快,丰盛且不说了,又有好酒还有故事,丁都头真是够意思。

    “这顿大餐真的很丰盛么?”楚锐的直觉告诉他,再丰盛的大餐,如果不能好好消化,也是吸收不到营养的。

    回到船上后,楚锐立即与李桢,对整个故事进行了回忆比对,重新组织并且梳理分析。

    去除掉丁三郎那又长又无聊的废话,故事的主干加上楚李二人的一番推演补充润色,变得完整和高雅了一些,过程则大约是这样的。

    话说两年多前,也就是元丰三年春,陈其凤陈管勾,在得到汪辅汪仓司的同意之后,决定前往真腊一行。

    真腊,正如楚锐所知道的那样,除了一些民间贸易之外,与大宋没有任何其他关系。而陈其凤此去,正与贸易有关。

    那一年,同时也正好是经略使程师孟开始禁绝大宋与交趾大宗贸易的头一年。因为从熙宁年间开始,交趾屡寇大宋边境,不但在陆地上进攻过广西重镇邕州,还不断袭扰大宋的海岸线以及船队。因此,程师孟仅仅开放钦州榷场,禁绝一切交趾船队访问广州、泉州大港的行为,得到了朝廷的支持。

    只不过在任何时代,贸易战都是一把双刃剑。诚然,交趾这个生产力落后的地方因为缺少了来自大宋的商品而受到了削弱,可大宋也因此缺少了来自交趾的大宗木材与稻米。

    木材与粮食,乃是这个时代极其重要的物资。而商人逐利,自然是什么重要就卖什么,来自交趾的木材与粮食来源就此断绝,商人们自然叫苦不迭,其中叫得最厉害的就是蕃坊的海商。

    蕃坊的海商,虽然都在做东西方贸易,可是前往阿拉伯、波斯还有天竺诸国实在万里之遥,商船来回一趟耗时短则七八个月,长则一年半载。路上更是风波险阻、盗匪猖獗,稍有不慎,便是船毁人亡血本无归,所以这种类型的东西方贸易,数量是极其稀少的,一年下来所获得的利润总额其实并不很多。

    蕃商们最看重的贸易,还是与交趾、占城、麻逸、羯荼、注辇、三佛齐等距离较近的国家的贸易。不过这些国家,所产物资远比不上大宋这天朝上邦的精美优良,唯有交趾的木材与粮食,才是大宋所真正需要的。现在程师孟禁绝与交趾贸易,你让那些蕃商如何不急,如何不恼?

    可急和恼都没用。蕃商是有钱,不过地位却不高,对于程师孟来说,这伙蕃商就是群肥羊,需要的时侯剪剪羊毛,不需要的时侯大可弃之不理,如果有谁不服气敢闹腾的话,他程师孟也不介意杀一两个用来防止刀口生锈。

    蕃商无奈之下,求到了转运司以及市舶司的头上,想来那转运司和市舶司从贸易中收获大笔税银,断无理由坐看程师孟蛮干的道理。

    可叹的是,蕃商们时运不济。那市舶司不是四大司衙之一,不敢跟帅司对着干,当即做了缩头乌龟。至于转运司的级别倒是够的,然而当时的使相梅老官人,年逾古稀随时准备致仕走人了,根本无心与程师孟相争,自然对蕃商的请求打起了太极拳。

    就在蕃商们绝望的时侯,仓司的主官汪辅跳了出来。他派陈其凤去真腊。据说,真腊地处交趾西南,所谓传说中的高棉帝国,生产力或有可观,无论木材和粮食产量,比起交趾有过之而无不及,更不是所谓占城、麻逸这些种植业落后的蛮荒之地所能比拟的。

    帅司禁绝交趾人前往广州,可没禁绝真腊人来广州,加上真腊也不算远,如果真腊真的如传说中那样丰饶,那么把真腊作为交趾的替代物,理论上还是靠谱的。

    而汪仓司之所以愿意这么干,据陈其凤在路上对手下们的说法,是因为汪仓司需要粮食,需要政绩。

    当其时,正是朝廷准备大举伐夏的时侯。这等灭国之战,战争一触即发,从河西到河东,大军调动云集,所需要的粮食可不是一星半点,支撑北方的大运河上漕船往来不息,无数粮食从天下粮仓的江浙启航。

    江浙的粮食运去了北方,江浙自己咋办?战争打赢打输是一码事,万一江浙自己发生了灾疫,那就是另一码事了。要知道,此时的江浙常平仓内,可没剩下多少粮食。

    汪辅身在岭南,看到了其中蕴藏的机会。升官的机会啊!若是能从岭南仓储中弄点粮食给江浙弥补常平仓,岂非大功一件?

    可是问题就在这里。岭南在这个时代也跟蛮荒之地差不了多少,不是土地气候不好,而是当地人的农业技术远比中原还有江浙差得太多。种粮对岭南人来说,基本上跟养草没啥区别,春天播种插秧之后多半就不管了,反正雨水充足温度适宜,自个长去,到时侯收割也就是了。可想而知,这样的生产效率是极为低下的,产量高不起来。

    岭南自己的粮食才勉强管够,又哪里能支援北方呢?对汪仓司来说,答案也许在真腊。派个人去真腊,联系购买粮食的事宜,再自然不过了。当然,这种联系不属于官方正式性质,因为没有经过朝廷有关部门的批准。真要批准的话,公文往来耗时费劲,会使汪仓司错过立功的好时机。

    奇怪的是,这么重要的事情,陈其凤却办得有点不用心。至少在楚锐和李桢看来,丁三郎用了很大一个篇幅,起码花了大半个时辰说那风月之事,固然有吹嘘炫耀的成分在,但未必完全没有其事,毕竟亲身经历过的故事说出来,与完全没经历过的瞎掰,在艺术效果上,还是有一定分别的。

    可以判断,陈其凤真把这次真腊之行当成了旅游。他在真腊花天酒地四处招摇,足足玩了一个月,什么事都没办成,又大摇大摆的回来了。

    期间,据说陈其凤还遇了一次险。

    遇险的地方,据丁三郎讲,是在真腊南方大城婆罗提拔。故事最让楚锐感兴趣之处,也正是在婆罗提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