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晚清之大国崛起在线阅读 - 第0016章 张南皮

第0016章 张南皮

      次日,浦北县城果真是大门尽开,从城里走出来的清军无一不耸拉着脑袋,精神萎靡地举起手来,跟对面缴械的红巾军战士的精神面貌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清军有序地走出县城,把枪械放到指定的位置,然后抱着头或者举起手来,一步一步站到一起成一个队列。

      而在城门口,瑞澄也在几个千总把总的陪同下,缓缓走到红巾军的领袖叶重面前。他看着这个年轻的“短毛”贼酋,心中感慨后生可畏,谁能想到,这样年纪轻轻的后生,竟然会是胆大包天,公然起事反抗朝廷的乱臣贼子?

      “大清国皇帝钦封,两广总督博尔济吉特·瑞澄,正式向贵军投降!”瑞澄把剑递给叶重,点头致意,然后根据礼节打了个千,缓缓跪下。

      “起来吧,总督大人。”叶重淡淡的道,“按照约定,你可以走了,但是你身后的大大小小的清军都必须留下。”

      “是。”瑞澄屈辱地道。

      “给他一匹马。吩咐沿途的各部不许伤害他,我要让瑞澄大人顺顺利利地到达广州。”

      随即,一匹矮脚马就到了瑞澄面前,瑞澄也没啥好说的,就是翻身上马,心里诅咒叶重以及红巾军一干逆贼不得好死,然后绝尘而去。

      “旅座,你为啥要放了这个瑞澄呢?他不在两广就群龙无首了不是很好么?”刘黑七挠了挠头,不明觉厉地道。

      “呵呵,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既然答应了瑞澄留他性命,我就不能食言!何况小小一个瑞澄还翻不起什么浪来,我想,无论瑞澄是否还在两广总督这个位置上,清廷都会派大军来围剿我们的。现在我们红巾军闹出的动静那么大,瑞澄就是再想隐瞒,也是纸包不住火的!”叶重摇头道。

      “旅座你的意思是,清廷会在不久后派大军攻略我根据地?”

      “不错,而首当其冲的清军主力,就是距离两广最近的湘鄂的张之洞!”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自号抱冰,人称张香帅,河北南皮人,清朝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

      张之洞先为清流以敢谏闻名,号称“牛角”,其战斗力非常生猛。后任山西巡抚和各地学官,后来长期任总督,1907年后任大学士,军机大臣,1909年死,谥号“文襄”。

      张之洞一生主要做了三件事:一办新式教育,二办实业,三练新军。张之洞的实业主要两件,一件是督办芦汉铁路;另外一件是把内陆武汉打造为当时中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他办新军办新式学堂,大力引进人才,特别是留学生,对于留学生,张之洞一直优礼有加。

      他热心向日本学习,经他派往日本留学的学生达数百人。他还是南京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的创始人,中国高等师范学堂之鼻祖,中国幼儿园创始人。

      张之洞,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生于贵筑县(今贵阳市),7岁时随父到兴义府城就读,13岁始回河北原籍应试,考取秀才;15岁时赴顺天府乡试中举人第一名,成“解元”;26岁考取进士第三名,成为“探花”,授翰林院编修。

      1867-1873年任湖北学政。

      1874年起任四川学政、山西巡府。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因力主抗争任两广总督。

      1889年7月调任湖广总督。1906年升任军机大臣。在督鄂17年间,张之洞力主广开新学、改革军政、振兴实业,由此湖北人才鼎盛、财赋称饶,成为当时中国后期洋务新政的中心地区。

      张之洞平生所为最为后人称道的是其在中国教育由封建传统向现代化迈进过程中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

      其弟子张继熙曾说:“公常谓中国不贫于财,而贫于人才,故以兴学为求才治国之首务。”

      美国学者威廉·艾尔斯在其《张之洞与中国教育改革》一书中对张之洞对中国教育改革作出的贡献给予了高度称赞“在张之洞的一生中,中国教育的形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对此,他的努力具有决定性意义”。

      台湾学者苏云峰更是高度评价张之洞对中国教育改革作出的历史性贡献:“湖北教育改革的成功,最主要的因素是由于张之洞的领导,而张之洞,对教育改革的贡献,并不限于湖北一地,而是具有全国性意义。正是由于张之洞的贡献,而使中国教育始走向近代化道路。”

      在督鄂期间,张之洞致力于改造旧式书院、创办新式学堂。

      在张之洞的领导下,湖北教育通过由低等向高等、由普通向专业、由省城向州县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个地区性的现代教育体系,其教育规模和质量在当时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在这个历史进程中,在张之洞本人的具体策划和亲自指导下,湖北地区先后成立了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前身)、武备学堂、农务学堂(今华中农业大学)。

      武汉科技大学的前身—湖北工艺学堂也是在这个历史时期在张之洞的策划和指导下诞生的。

      不仅是湖北地区,张之洞任两江总督时在南京创立三江师范学堂,是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的前身。

      1894年8月1日中日宣战后,张之洞曾奏请派马队"驰赴天津,听候调遣",并想以"外洋为助"。他鉴于"倭势日?,必将深入",建议"慎固津沽及盛京"。

      10月26日致电李鸿章,提出"购兵船、借洋款、结强援"三项主张。10月底,日军强渡鸭绿江后,辽沈危急,张之洞再提出"购快船、购军火、借洋款、结强援、明赏罚"五事。

      11月2日,调署两江总督。

      11月7日,他在致李鸿章电中指出"无论或战或和,总非有船不行"。11月下旬,日军围困旅顺,张之洞先后致电李鸿章、李秉衡,要求急救旅顺,均无效。

      1895年初,日军进犯山东半岛,张之洞给山东巡抚李秉衡发急电,建议李"责成地方官多募民夫,迅速星夜多开壕堑,于要路多埋火药,作地雷",以阻止日军进犯。并表示拟拨枪支弹药支援山东守军。在丁汝昌自杀殉国后,他曾建议将驻扎台湾的刘永福调来山东抗日,保卫烟台。

      当张之洞得悉清廷有割台海于日之说,于2月28日致电朝廷,沥陈利害,极力反对割台。并提出保台的“权宜救急之法”有二:一、向英国借巨款,“以台湾作保”,英必以军舰保卫台湾;二、除借巨款外,“许英在台湾开矿一、二十年”,对英有大益,必肯保台。

      3月29日,张之洞致电唐景崧,一方面鼓励御倭;一方面建议起用百战之将刘永福,同时致电刘永福,建议他“忍小任大,和衷共济,建立奇功”。《马关条约》签订后,张之洞于4月26日向清廷上奏,提出废约办法“惟有乞援强国一策”。

      5月20日,清廷谕令唐景崧“着即开缺,来京陛见。其台省大小文武各员,并著唐景崧令陆续内渡”。张之洞认为“此时为台之计,只有凭台民为战守,早遣无用客勇,以免耗饷,禁运银钱内渡,以充军实”。

      24日,张之洞从唐景崧来电中得悉“日内台民即立为民主国”之事,27日上奏,认为台湾“现自改为民主之国,以后筹械等事,自未便再为接济,以免枝节”。6月3日,日军攻陷基隆港。

      5日,张之洞仍致电唐景崧,希望他激励士勇民众坚守台北府,并鼓励唐“自率大支亲兵,获饷械,择便利驻扎,或战、或攻、或守,相机因应,务取活便,方能得势。”可是唐景崧辜负了台湾人民的期望,7日乘船退回厦门。

      最后只剩刘永福在台湾领导军民坚持抵抗日本侵略军。

      但是“饷械奇绌”,多次向张之洞求援,张之洞虽有饷械,却不敢接济,10月19日,刘永福战败,退归厦门。

      1898年,张之洞作《劝学篇》反对变法改革。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张之洞参与"东南互保",镇压两湖群众斗争,并镇压唐才常自立军起义。1906年晋协办大学士,有擢体仁阁大学士,授军机大臣。

      1908年11月,以顾命重臣晋太子太保,次年病卒,谥文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