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明末辽东王在线阅读 - 古代中国步骑对抗模型之一(原创)

古代中国步骑对抗模型之一(原创)

    一、前提条件和参数

    1,骑兵冲锋队形。

    迄今为止,对于“中国古代骑兵冲锋队形”记载最早也最详细的资料为《太公六韬。犬韬》,成书时间上限不早于周显王时,下限不晚于秦末汉初。以下为条件和参数:

    “易战之法,五骑为列,前后相去二十步,左右四步,队间五十步。险战者前后相去十步,左右二步,队间二十五步;三十骑为一屯,六十骑为一辈,十骑一吏,纵横相去百步,周环各复故处。”

    古代的“步”为现代的复步,“单跨为跬,双跨为步”,即跨两大脚;秦汉时一步定为六尺,一尺当今23.1厘米,即一步1.386米;隋唐后迄清朝一步定为五尺,由1.5左右增长到1.6米左右。

    也就是说,在地形平缓的原野,骑兵冲锋的前后行间距为27.72米,左右列5.544米,前后队间距69.3米;在丘陵岗地等比较复杂但仍能跑马的地形上,参数减半,按笔者理解,可视为冲锋速度减半(骑兵在发生意外事故时可获得相同的反应时间)。这其中的“队”,原文中没有吻合字面的解释,只能理解为骑兵小阵,即一波次的冲击单位。

    (1)综合以上条件,假设骑兵平原冲锋速度为10米/秒,由上可知,在同一波次里,骑兵冲锋前后行的时间间隔为3秒略少。横向冲锋密度最小为2.772米。

    2,步兵远射队形。

    以明朝戚继光《练兵实纪》为例:

    “俟贼在一百步外,举炮一声,吹哱啰起身,子围马军上马。再吹哱啰,贼至一百步内,掌天鹅声喇叭一遍,外围步战之兵,第一层枪铳手,举放一次。又吹天鹅声一遍,第二层枪铳手举放一次。但每大cao,枪铳手因其人众难查,多失故态,全不照比较时打把之势,却只以一只手执向上,以一手点火于门,不平不中,是将火器尽置无用,安能中贼而夺魄耶?今须务破此病,贼至亦如官府单名比较一般,不许单手执点,向天放去,亦不许向地倒放,出口不远。凡望烟圈向上,即是向天放者,烟向地冲起土色,即是向下放者,俱拿出重治。且问你放铳的人,有何巧计,又将烟圈同你作弊乎?

    又吹天鹅声一次,第三层镋钯手,就于钯上架放火箭,不拘几枝,毕,放虎蹲炮。又吹天鹅声一次,第四层、五层俱出,将杀器放在地,与队总俱射箭,贼至三十步以里,摔钹疾响,止各兵收了长器,俱执起短兵,摆鸳鸯阵,钯居第一层,刀棍居第二层,大棒居第三层,快枪居第四层,倒用木柄鸟铳居第五层,用长刀俱候厮杀。六层马兵亦听点鼓出,在步兵之后。步兵听点鼓,整队缓步向前,听擂鼓,趋跑向敌。吹喇叭天鹅声,一吹呐喊一声,每一阵姑以三擂、三吹、三喊、三进。于第三进之时,将原摆鸳鸯阵一齐拥上,不拘第几行,不许仍守次数,不救前列,其前列亦不要离了本伍。三擂、三吹、三喊之后,长擂长喊。持夹刀棍之兵,只戳其人面马腹。大棒只打其马头,只是不图他活马,打他马倒,不虑贼不杀死也。各兵只管打砍向上,并不许割取首级,只要打他一个败走,步兵就于战所立定。”

    队级:步兵一队12人,队长一名在前引战并监督,火夫一名在后,中间两伍成两纵列;其中,2对鸟铳手,一对火箭手,3——5名弓箭手;展开战斗队形后,横向占地一丈(3.2米略强)。由此可知,鸟铳火力密度为2支/丈,火箭每丈2箭以上,弓箭3——5箭/丈。

    旗级(相当于现在的排)火力补充:虎蹲炮一门,霰弹50枚至100枚。

    鸟铳射击频率:明朝“没有与国际接轨”,故戚继光不可能写明多少秒一发,但可以结合西方资料来估算。先说戚继光的数据,在《练兵实纪。练手足。校火器》里,有如下几句:

    “凡铳把,必以百步为准。每把六人为一班。”

    “放完一班,第一铳又装毕,再放为快。”

    由以上看出,“快”的标准是在第六名放完后,退到后面的原第一名正好装弹完毕,而且准备好再次击发。由此可知,其装药时间的取值范围为两次射击间隔的5倍以内,如果把第一名退到后面的时间定为一个射击间隔,则装药时间为4倍射击间隔。

    已知西方燧发枪的单兵射击频率为2---3发/分钟,最快的有4--5发,笔者先取装药时间20秒/发为“快”。因为燧发枪的射击步骤只比火绳枪少了调试火绳一节,所以两者的射击频率不会相差明显,以上数据可以接近事实。

    (2)综合以上两点,可以得出鸟铳兵排枪轮射的频率大致在(4/20)=1发/5秒左右。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轮射步骤相同,可以得出:火箭和弓箭的首发时间间隔也和鸟铳大致相同。

    纯步兵单“叠”的射击层数为5——7层,即鸟铳2层,火箭1层,虎蹲炮1层,弓箭1——3次(茅氏武备志·练骑兵)。当二叠或车步骑合营时,层数会增长,通常增长一倍。

    戚继光定下的基本射击程序为:在百步内到三十步内,单“叠”步兵射击完成一个轮次,即在蒙古骑兵推进七十步(112米)的时间里,步兵进行5——7次火力打击,除虎蹲炮为密集杀伤外,其余均强调精确打击。这里取中值,即6次火力,5次火力间隔。

    (3)由以上得出,在训练有素的戚继光式火力打击下,蒙古骑兵推进速度为22.4米/每次火力,即4.48米/秒。需要说明的是,在上段的公式里,由于每次火力的推进速度是固定的,轮射频率的取值越慢,得出的骑兵每秒推进速度越小。

    二、论证。

    仍假设蒙古骑兵平原冲锋速度为10米/秒,则5秒内推进50米;再假设每次火力打击后,最前一行基本被击中,则由1中的行间距数据可得出每次火力间隔推进距离为22.28米,除以5秒为4.456米/秒;这个结果,与(3)非常吻合。

    即使蒙古骑兵技艺精湛,但为防备左右倒塌拥挤,其横向密度不大可能超过鸟铳手2只/丈的密度,尤其是在还有两三匹从马的情况下;如果硬要加大密度,则前后行要更拉开以防前后践踏;所以,上一段的火力打击假设是合理的。

    三,结论:

    (4)训练有素的射击兵种两次轮射(后退装填)的间隔T=5秒。

    (5)在以上精确而有效的打击下,蒙古等骑兵的推进速度V0=22.4米/次火力,V1=4.48米/秒。

    (6)在通常百步的有效射程里,蒙古骑兵需要35.7秒,步兵可以射击8次,如果没有有效的隔断防护,此后就必须rou搏了。如果把rou搏的准备时间算上,步兵轮射的次数只能少于8次,这一点也和戚继光的cao典吻合。

    四、说明:

    1、笔者思维方式。

    笔者掌握的资料有两块,骑兵和步兵的,未知的有骑兵无障碍的冲锋速度、后退装填轮射的频率。首先,笔者用“推进速度=(位移/射击次数)”的公式得出(3)里的数值;然后,假设一个“骑兵无障碍冲锋速度”,再加上一个推理出来的射击频率,得出与(3)很接近的数值。

    但是,论证里的推导,只是证明了“骑兵无障碍冲锋速度=10米/秒”和“后退装填轮射的频率=0。2次/秒=1次/5秒”这一对组合的合理性,而不是对推进速度进行进一步的论证。

    不过,这不影响推导出的推进速度的正确性。因为,(3)里的“蒙古骑兵推进速度为22.4米/每次火力”是根据戚继光在cao典里给出的数据推出的,没有假设、没有推理、没有脱离实战,是由最可信的第一手资料算出的。

    2、模型(一)证明了在多行、多波次的骑兵冲击下,没有有效的隔断防护的情况下,古代步兵阵型不可避免地要进入rou搏战。而且,步兵射击骑兵,为提高命中率,多是瞄准马匹,这是中外的通例,中国有“射人先射马”之诗;所以,远射的战果多数是打死打伤一些马匹,对敌方人员的杀伤稍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