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叶赫恨
授勋仪式之后,大戏正式准备开始。 电弧灯被挪到了戏台大屏幕的后方,为防止有人捣乱,在电弧灯和屏幕之间拉起了麻绳,除了艺人其他人不得入内。 戏台的一侧,耿秀才带领着一群乐人换下锣鼓手。艺人们cao持着各种乐器围了一个圈子,吱吱呀呀地调整着音调。 耿秀才看见达海,忙里偷闲向他打个招呼。 联军为达海和朵朵他们预留的位置不错,就在戏台对面。 因为达海事先向贾军师求情,所以朵儿红也被允许来看戏。此刻以朵儿红为首,达海、范文程为侧,三人盘腿正坐在地上。 朵朵在余胜之的陪同下,正和乐人们切磋。朵朵拉起胡琴居然是一把好手,颇得乐人称赞。朵朵骄傲地对余胜之介绍:“胡琴又叫奚琴,本就是出自咱辽东。” 这时戏台后面的电弧灯亮起,灯光透过木制的方孔正好照亮屏幕,大屏幕上赫然出现几个字:叶赫恨。 达海正惊讶这几个大字是如何显现在白布上,朵朵一路小跑回来急急地低声向他询问,叶赫恨是整出戏的名字,还是第一折戏的名字。 明朝这时的杂剧都是四折,一折相当于后世话剧的一幕。每折戏是同一个背景,演员轮番装扮出场,推动剧情的发展。 达海摇摇头,表示不知道。 各种乐器轰然响起。 大屏幕上的字不见了,换成了一幅山水的剪影。 山下的流水涌动,山上的云彩飘扬。 一只梅花鹿在山前吃草,募地抬起头,惊跳着跑开。 一队高举着旌旗的小人,从屏幕右下方进入画面。 达海和朵朵恍然大悟,原来是皮影戏。 戏台侧面有乐人开始在乐器的伴奏下高唱。唱腔是套用现成的曲牌,词是耿秀才新填的。 戏文唱的是金国大将金兀术,率领十万大军讨伐一个叫做叶赫的部落。 随着唱腔的抑扬起伏,队伍最前面的一个骑马皮影作出各种造型,想必这就是金兀术了。 金兀术唱罢。锣鼓家伙声音猛然一变,山上呼地立起一座城寨的剪影,城寨上一个人影指手画脚,唱的戏文是斥责金兀术不该侵犯叶赫。 山下的金兀术和山上的叶赫首领不停地对唱,山下金兀术的身边多出了军师哈密蚩帮腔,山上的叶赫首领变成两个,分别是大首领和二首领。 双方唱呀唱呀话不投机,金国派出太子金蝉子出战,叶赫派出二首领应战。 大屏幕一黑再迅速亮起,山水剪影不见了,两个超大的武将剪影开始打斗。 两员武将一个使锤,一个使刀,二人你来我往、上天入地的缠斗。 二人越打越激烈,锣鼓节奏越来越快,终于金国太子一锤把叶赫二首领打落马下。 大屏幕一黑再亮起又变为山水背景,山上的叶赫大首领言道二首领乃是他的亲兄弟,苦苦哀求金兀术归还二首领尸首。 金兀术哈哈大笑,一刀把二首领的尸首竖着劈为两半,仅把一半尸首交还山寨。 山上的叶赫大首领怒不可遏,扯着嗓子吼起激扬的唱腔,每一声都让人担心会把喉咙喊破。 大首领唱呀唱呀,意思就是和金国不共戴天。 金兀术指挥喽啰们攻山,大首领组织防御,激烈的打斗之后终于金兵攻上山头。 大屏幕背景再一变,成为一截城墙。 城墙上一人,城墙下一人,二人的影子却一看就知道是真人影子。 城墙下的金兀术劝城墙上的叶赫首领投降,金兀术的影子配合着唱腔作出各种动作。 城上的叶赫首领的影子同样比比划划,一开始答应下城投降,走到一半反悔又再登城墙。 如此这般反复三次,叶赫首领才唱出实情。 原来叶赫首领在拖延时间等待宋朝的救兵。 大屏幕背景再变为山水远景。山上有两军隐隐在打斗,山下开来一支庞大的援军。 原来是岳飞的岳家军已经开到山下。 元帅岳飞正要上山,却连连传来一十二道金牌调岳家军回师。 领兵的岳飞元帅和大儿子岳云对唱几段,唱腔苍凉,大意是朝中有jian臣,只能含恨退兵。 大屏幕背景再切回城墙。 城墙下的军师哈密蚩献计火烧山寨。 城墙上的人影凄苦地唱道:眼见着宋兵已到山下却不上山,不知为何远远地退兵,我叶赫对大宋忠心耿耿,为何天子不顾他的黎民死活,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内心焦急又无可奈何。 屏幕一黑。 戏台上转出一人,此人头戴双尾雉鸡翎,一身满洲国护军打扮,涂一张黑脸,鼓着两腮。 戏台下的乐人唱道我乃金国太子金蝉子,随父征战灭国无数军功无算,父皇有令要火烧叶赫山寨,金蝉子奉命举火鸡犬不留。 金蝉子一番在台前卖弄造型,台下有人凑上一支火把,金蝉子口中一喷,一股火焰漫卷着吞没戏台。 屏幕亮起。 城墙下方出现跳动的火苗,城墙上的人影不甘心地唱啊唱啊。 被巨大的火苗吞噬以前叶赫大首领留下诅咒:“叶赫就是只剩下一个女子,也要灭掉金国报仇雪恨。” 这时大屏幕上真的出现了烟的黑影,片刻间大屏幕一黑。 范文程看得心惊rou跳。这明明就是借古喻今,谁都知道叶赫是海西女真中最大的一部,也是海西女真中最后灭亡的一部,先帝灭叶赫的时候就是放火。 范文程偷眼观察,朵儿红面无表情,朵朵看得入了神。 大屏幕上烟雾影子散去,背景变成一处村庄。 绿的树,青的河,红色的房子。 居然是彩色的! 原来这背景是用彩色颜料先画在一张透明的鱼胶胶片上,再利用电弧灯投射到屏幕。 婉转的胡琴响起。 屏幕上两只狗影子打架,咬来咬去,一只追着另一只跑下去。 朵朵屏住呼吸,场景变化太迅速了,节奏快得让人跟不上。 画面上出现一个女人的真实身影。 这女人期期艾艾唱得婉转,她本是叶赫首领的三妹,已然出嫁,却被掳到金国为妾。金兀术对她始乱终弃,国仇家恨身辱,叶赫女准备自尽。 叶赫女在河边树上挂上绳子,唱啊唱啊,终于脖子一伸腿一蹬,真的上吊了,两条腿在空中一晃一晃,百姓观众发出一阵惊呼。 一个男子的身影上场,唱自己姓赵名大海,本为靖康二帝之后人,被金国掳来为奴,猪狗不如苟且偷生。 赵大海看见妇人上吊,急急忙忙从树上救下妇人。 妇人转醒,埋怨赵大海不该救她。 二人从屏幕后转到屏幕前,表演形式成了传统的真人对唱。 朵朵瞪大眼睛,发现那妇人是实实在在的妇人装扮的! 要知道这是戏台上的妇人都是戏子男扮女装的。 二人在台前只是比划着做样子,并不开口,唱腔全是台侧的乐人代劳。 台上一男一女一问一答互诉身世,二人同病相怜,曲调越来越悲凉,最后二人私定终身,相约忍辱负重为国报仇。 一男一女转回屏幕后,时间也过去了一年。叶赫女产下一子,叶赫女怀抱婴儿哭着唱不知这孩子的父亲是哪个。 赵大海定计,二人教导这婴儿从小学坏,复仇大业全指望这孩子的狼子野心。 屏幕上的孩子一轮一轮地长大,取名为阿布泰。 在叶赫女和赵大海悉心教导下,阿布泰表面上敦厚老实,暗地里无恶不作,终于有一天活活气死了叶赫生母。 赵大海向孩子道出“实情”,他本是叶赫大将阿布泰的遗腹子,母亲怀孕后被抢到金国。母亲为他取亲生父亲之名,实指望他能雪国仇家恨。 阿布泰听罢把赵大海痛打一顿,箭刺耳鼻,罚赵大海为奴。 赵大海悲喜交加。 范文程怒不可遏,这是哪个混账写的狗屁戏文! 满洲国大汗黄太吉之母便是叶赫女,也确是叶赫首领的亲meimei。但是灭叶赫的时候黄太吉的生母已然故去,黄太吉已然成人。叶赫首领临烧死前专门要见自己的外甥,先帝准黄太吉去最后劝降,舅舅和外甥说了什么,外人无从知晓。 这戏文不顾史实,张冠李戴,分明就是污蔑大汗。 范文程有意发作,可是在人家的地盘上。 范文程再看两位贝勒爷,二位好像并未动怒。 范文程再看达海。 达海见他满脸通红,反而劝解他道:“这演的就是故事。宪斗不必过于投入,替古人担忧。” —————— 参考资料(不感兴趣的书友可跳过) 努尔哈赤的大妃之谜与叶赫的诅咒 皇太极当了皇帝后,追认自己的生母叶赫那拉氏为皇后。有清史书中认定叶赫那拉氏为当时的“大妃”,“继嫡福晋”或“大福晋”,从而引起历史上努尔哈赤福晋们之间关系的混乱。 大妃、皇后这种等级森严的叫法都是汉语才有,当时的满清其实只有一个名字——“福晋”,来源于汉语的“夫人”一词。当时关外女真的习俗同汉人类似,一个正室福晋,其余的都是妾室。 各种清史文献皆盛赞皇太极的生母叶赫那拉氏。说她面如满月,端庄妩媚,风姿妍丽;气度宽宏,不喜奉承,不惧恶言,举止庄重大方,口无恶言,耳无妄听,始终如一,毫无过失。她和努尔哈赤是恩爱无比的模范夫妻,亡故之后,努尔哈赤为表达自己的哀思,素食达数月,并将她葬在自己居住的院中达三年。 后世传说叶赫那拉氏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做孟古哲哲。实际上,孟古哲哲就是蒙古jiejie,根本不是名字。叶赫部贵族源于土默特,叶赫那拉氏在一群没有名字的福晋中被冠以蒙古jiejie的称呼是很自然的事。 叶赫那拉氏期间,努尔哈赤与叶赫部征战不断。史载一次冲突中努尔哈赤部落杀死叶赫那拉氏的亲兄弟,当叶赫部讨要尸首时,努尔哈赤将尸体劈作两半,只送回一半。从此两家为死仇。 在这种背景下,叶赫那拉氏自保平安都难求,何谈被册封为“大妃”? 根据各种原始档案推导,叶赫那拉氏根本不可能为大福晋,应该是普通福晋一直到死。 而清代实录里关于努尔哈赤的大福晋一事应该是被反复改过的。 公认努尔哈赤十几岁时的元配是佟佳氏,满语叫“nenemegaihafujin”,称为原娶福晋。据传当初努尔哈赤是入赘佟佳氏,所以努尔哈赤早期姓“佟”。 佟佳氏病逝后,努尔哈赤娶了富察氏,称为继娶福晋,满语叫“jaigaihafujin”,后称为“gundaifujin”,即衮代福晋。 富察氏之后,努尔哈赤已称帝,立阿济格三兄弟生母,来自乌拉部的乌拉那拉氏为大福晋,称为“amagaambafujin”,即“后大福晋”。 amaga有两个意思,一是时间上的先后,可以理解成“后妈”;二是位置上的前后,可以理解成“后宫娘娘”。 可能因为amaga这个词,后世有“学者”认定乌拉那拉氏的名字为阿巴亥,所以否定俄罗斯学者认为皇太极原名为阿巴海的假说。 笔者认为,此说从逻辑上讲不通。 看过抗美援朝电影的人都知道,阿玛尼是老年妇女,阿巴嘎是老年男子。阿玛是阴性,阿巴是阳性。阿巴这个词根表示“爸爸”或者“首领”的意思,从朝鲜到蒙古都是一致的。 一个小姑娘起名为雄性十足的阿巴亥?还不如叫韩铁棍呢。 根据各种原始档案: 万历十二年(1584)努尔哈赤攻打翁科洛城负伤,照顾他的是元配佟佳氏。 万历十四年(1586),富察氏再嫁努尔哈赤 万历十五年(1587),富察氏生第五子莽古尔泰 万历十六年九月(1588年10月),叶赫那拉氏过门 万历二十年(1592)十月二十五日,叶赫那拉生皇太极 万历二十一年(1593)九部来攻时,努尔哈赤身边为“衮代皇后(富察氏)”(《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一) 万历二十四年(1596),富察氏生第十子德格类 万历二十九年(1601),乌拉那拉氏过门 万历三十一年九月二十七日(1603)叶赫那拉卒 万历三十三年(1605),乌拉那拉生第十二子阿济格 天命五年二月(1620),富察氏卒,葬赫图阿拉(清室皇族族谱《星源集庆》)。 天命五年(1620)三月二十五日,代音察告发大福晋,大福晋废。《老档》中并没有明说此时的大福晋是谁。但此时富察氏的儿子莽古尔泰已经三十三岁,富察氏即使在世也是人老珠黄,想勾引别人也会有心无力,更不会引发努尔哈赤雷霆万钧的醋意。而从《老档》中大福晋有幼子要抚养的记载,当时的大福晋是乌拉那拉氏无疑。 天命九年四月(1624),努尔哈赤令族弟至赫图阿拉移先陵,“其继娶滚代皇后亦同移于此。”可见富察氏的正室历史位置这时还是很牢固的。 天命十一年八月十一(1626),努尔哈赤卒,乌拉那拉氏殉葬 天聪三年(1629),皇太极登基三年后将生母叶赫那拉氏迁葬到帝陵。 崇德元年(1636),皇太极称帝,将生母叶赫那拉氏封为太祖孝慈高皇后。 民间一直有传闻,由于叶赫与爱新觉罗之间的世仇,最后爱新觉罗灭亡于叶赫的诅咒。 叶赫的诅咒来源于叶赫部首领临死前的毒誓:“我死后,我的后代就算只剩下一个女子,也必定要覆灭爱新觉罗。” 甚至还有传言,清朝皇室在修理“堂子”时挖出一块石碑,石碑上写着“灭大清这,叶赫也”,所以传闻清室有“叶赫那拉氏不能入后宫”的祖训。不过,后世没人见过这块石碑。 有趣的是,叶赫那拉氏在清朝一共出过三位皇后。 第一位皇后就是皇太极追封的生母清太祖孝慈高皇后。 第二位就是大名鼎鼎的慈禧皇太后。满清丧权辱国的条约都是她当政是签署的,而且慈禧皇太后以一人之力,挑起义和拳与八国联军开战,清室逃离北京还是二百年独一回。 第三位是光绪的正室,隆裕皇太后。宣统的退位诏书就是她签发的。 民间流传,毫无根据。 冥冥之中,似有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