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秋风传在线阅读 - 第二十二章 蓝玉疑案

第二十二章 蓝玉疑案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乙酉,七十一岁的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应天皇宫病逝。遗诏曰:

    “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务有益于民。奈起自寒微,无古人之博知,好善恶恶,不及远矣。今得万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皇太孙允炆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内外文武臣僚同心辅政,以安吾民。丧祭仪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临三日,皆释服,毋妨嫁娶。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从事。”[1]

    闰五月辛卯,二十二岁的皇太孙朱允炆在应天皇宫即帝位,将朱元璋下葬紫金山孝陵,谥高皇帝,庙号太祖。朝廷遣使临各王籓邸,正式宣读了太祖遗诏和新皇帝的即位诏书。朝廷特使抵达成都蜀王籓邸时,沈若寥已经离开成都四五天了。

    报信的亲兵是蜀王派在京师的下属之一,以便京师有什么情况随时回来报告。自己的人马传报消息总是比朝廷专使快一些。沈若寥看着朱椿悲痛欲绝的样子,心里很是难过。政治这东西目前离他还很远,他也绝没有想到朱元璋的驾崩对自己不久的将来会产生怎样阴差阳错的影响。但是,失去父亲的经历他也曾经有过。眼下,看着万金尊贵的堂堂蜀王趴在地上失声痛哭,他不由同情起这个享誉西南的秀才王爷来,却又想不出任何话能安慰朱椿。他从地上扶起蜀王来,一面问那报信的亲兵道:

    “你确信吗,不是道听途说?万一有误,这事可是要掉脑袋的。”

    “确信无疑;朝中已经发丧,皇太孙殿下不日即位,现在应该已经是新皇上了。朝廷特使几天之后就到。”

    那亲兵说完,抬起头来望了一眼,见沈若寥竟然只是一介布衣,不由心中万分困惑,小心地瞟了一眼沈若寥搀扶下的蜀王,低下头去,不再说话。

    沈若寥看了看朱椿;性情单纯的蜀王已经让悲痛冲昏了头脑,还在大哭。王府大门周围所有人都束手无措地望着王爷,不知该如何是好。

    沈若寥叹了口气,对那亲兵说道:“你还有别的任务吗?”

    那亲兵微微愣了一愣。他心中疑惑,却又威慑于沈若寥的镇定,低头道:“没有;属下从应天连夜赶回成都,就为了禀报王爷。属下只对王爷负责。”

    沈若寥道:“那你赶快回去,好好休息吧。”

    他又对马车夫道:“把车赶走吧。”

    然后,他便扶着朱椿,走进王府里来。王府里到处已经亮起了灯笼。蜀王府门人关上了王府大门,和沈若寥一起把站立不稳的朱椿送回卧房,交到大吃一惊的蜀王妃手里,看着她招呼周围的侍从一起把王爷扶到床上躺下。

    蜀王妃生得五官清晰,浓眉大眼,非常的漂亮之中,带着几分男子镇定洒脱的果敢和英气,得知天子驾崩,蜀王丧父,吃惊过后,很快沉着下来,吩咐下人烧水倒茶,服侍王爷洗脸休息,王府上下立刻戴孝挂丧,一切事务都成竹在胸,安排得有条不紊,无所遗漏。然后,她命人取来一些钞币,送到沈若寥面前,不慌不忙地说道:

    “这两天殿下在你陪伴下,过得很开心;今日事出突然,也多亏你护送殿下回来。这些银钱就当我替殿下答谢你了。你们明天上路返程,多加小心;殿下伤心过度,怕是不能送你们了。”

    沈若寥望着蜀王妃,一时说不出话来。他早就听说,蜀王妃父姓蓝,就是大名鼎鼎的凉国公蓝玉将军的女儿。他看着她坚毅的容貌,言谈之间表现出来的处变不惊和指挥若定,仿佛就能清晰地在想象中看到蓝玉的影子,凉国公闻名天下的英俊和傲岸,蓝大将军点兵沙场的大将之风;他毫不怀疑,面对这样一个将军,和他经年累月带出来的几十万大军,曾经不可一世、骁勇善战的蒙古铁骑是如何一次又一次地一溃千里,乃至后来望风而逃的;甚至是那次有名的毁关事件,地势奇险、万夫莫开的喜峰关下,大明朝自己的守关将士,只因为不肯半夜开门放蓝大将军入关,骄傲而轻狂的蓝大将军竟然一声令下,带领手下战士强行冲关,把铜墙铁壁坚不可摧的喜峰关顷刻之间冲垮,在铁蹄之下踏了个粉碎。

    因为这件事,从此给朱元璋在心头蒙上了挥之不去的阴影。一个将军不可一世到了如此地步——可怕的是他拥有这般不可一世的资本,要知道那喜峰关可不是谁想冲都能冲得过去的,更不用提他蓝玉把整个喜峰关给拆了——他手上握着几十万大军的军权,有朝一日造起反来,那可怎么得了。

    尽管如此,朱元璋还是盛情迎接了北征捕鱼儿海凯旋的蓝大将军,在奉天大殿举行大典,论功颁赏,进其爵为梁国公,并且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宣称说:“此朕之卫青、李靖也。”

    这是为人臣武将者所能得到的最高盛誉了。蓝玉却显然有足够的自信认为自己本来就和卫、李差不多,并不因为得到皇帝至高的嘉奖而感激涕零。他我行我素,继续他蓝大将军一贯的狂傲风格,在庆功宴上口出不逊。朱元璋委婉地批评他不该擅权自专,不向朝廷上奏就擅自做主黜陟将校士卒。蓝玉却不屑地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战机不可贻误,为将者当断则断,方能树立威信。朱元璋责怪他不该恃才傲物,放纵恣肆,他听到有人报告说,蓝玉袭破元营后,俘虏了北元君主的妃子,见其生得丰盈貌美,顿起色心,当晚就逼迫其入自己帐中侍寝,元妃羞辱不堪,第二天早上自缢而死。蓝玉听到这里,竟然大恚而起,反问皇帝是从何处听来的他人诽谤,他定要将那人碎尸万段。朱元璋极为不满,严厉地训斥了蓝玉一通,当时便将给他的封爵“梁国公”改作了“凉国公”,手书“凉国公”三个大字给他,并且命人把蓝玉的诸多过错镌刻在赐给他的功臣铁券之上。

    然而,真正让朱元璋动了杀心的事情,却发生在庆功宴后。

    老皇帝想要和蓝大将军私下里谈一谈北部边疆的军事形势,便让在场的其他人离开。于是,所有的御前侍卫、太监和宫女都很快走得干干净净,唯独北征归来的将士们还留在大殿里纹丝不动。朱元璋感到奇怪,便又说了一句,朕要和凉国公商量些事情,你们先下去吧。孰料,那些蓝大将军手下的副将偏将们,仍旧毫无反应,仿佛压根没有听见皇帝的命令。

    朱元璋正困惑间,蓝玉此时却懒洋洋地开口说道:你们先下去吧。那些偏裨将校们听得蓝大将军的命令,立刻齐刷刷起身离席,走出了大殿。

    朱元璋被眼前的一幕震惊得瞠目结舌;他万万想不到,自己万乘至尊的当朝天子,帝国的开国皇帝,南征北战,到头来在军中的威严竟然还不如自己的大将军;在蓝玉面前,自己仿佛只是一面大旗,一个门面,一个傀儡,名义上是皇帝,却没有人听从自己的号令。这些都是军队中的高级将领,级别仅次于蓝玉,尚且如此,那几十万普通士兵就更不用说了;他们的眼中,只有蓝大将军,没有天子。

    对于君主来说,这是不可忍受的;如果蓝玉刚才下的命令不是“你们先下去吧”,而是“杀了这个皇帝,我来做”,那自己岂不是当时就要死无葬身之地,费尽艰辛打来的江山皇位马上就会轻而易举地改姓了蓝。

    从那时起,凉国公大将军蓝玉最后惨绝人寰的命运就已经成为定局了。然而朱元璋虽然素来雷厉风行,这件事上却极端小心谨慎。他终究是忌惮蓝玉手中的几十万大军。除此之外,边疆局势还并不十分稳定;西南、北疆都有叛乱,他还需要这个能征善战的大将军为他清理门户。

    而北元蒙古自洪武二十一年被蓝玉大败于捕鱼儿海,元气大伤之后,北疆局势平静了四年,在洪武二十五年再一次被打破。建昌卫指挥月鲁帖木儿举起造反的大旗,叛军实力迅速壮大,很快便不可收拾。此时,蓝玉已经肃清了西南、西北的少数民族叛乱。朱元璋再次任命他为征虏大将军,率师征讨大漠。月鲁帖木儿听得蓝玉挥师而来,吓得望风而逃。蓝玉直捣建昌,连战克捷,将月鲁帖木儿逼得只顾奔命。大军乘胜追击,几个月之后便擒住了月鲁帖木儿,彻底剿灭了叛军。

    在此期间,大明朝廷发生了一系列变故:皇太子朱标病薨;朱元璋最喜爱的养子、远在云南的西平侯沐英病故;朱允炆立为皇太孙;沐英之子沐春袭封西平侯爵位,继续父亲镇守云南之职;此外,就是持续了十二年的胡惟庸谋反案还在继续扩大,又有更多的官员牵连被诛。

    边疆局势至此可以算基本安定了,朱元璋再也没有什么后顾之忧。他下诏蓝玉回京,却命令几十万大军留在边塞守备,让蓝大将军自己一个人回来。朱元璋大大称赞了蓝玉的卓越功勋,升他做太子太傅,却命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为太子太师。蓝玉明明白白地察觉到皇帝对他的冷淡和猜忌,无奈大将军天性心高气傲,如何能够安人之下,口无遮拦地抱怨道:“我不堪太师耶!”朱元璋知道了,更加咬牙切齿。

    此时,距离他被锦衣卫密告谋反,被捕下狱,只有两个月。

    后来,锦衣卫蒋瓛一告成名,凉国公终于下了诏狱,诛灭九族,罪状里当然并没有越主擅权这起了实质作用的一条。高傲的蓝大将军在诏狱里饱受拷打,然后押上刑场,三千六百刀凌迟处死——蓝大将军的女儿因为是蜀王妃,总算逃过一劫,成为蓝氏一族唯一的幸存者。眼下,沈若寥望着面前端坐的蜀王妃,深刻地感到她不止继承了其父的美貌,更在血脉和骨髓深处保留了父亲的骄傲和坚毅;他不知道,经历了全家满门抄斩的悲剧,父亲背上结党营私、谋逆造反的千古罪名,更遭受了惨无人道的凌迟酷刑,这个女子心中究竟如何感受。眼前的她虽然态度和气,却明显冷淡,谈吐举止之间,掩饰不住与生俱来的高傲,甚至有一些冷酷。

    沈若寥推辞道:“王妃娘娘折煞我了;王爷已经赏了我们很多钱了,无功受禄,若寥心里已经很有愧。还请娘娘收回这些银钱吧。”

    蜀王妃脸上的神情没有丝毫变化,仍然客气而冰冷地说道:“王爷赏的是王爷赏的,我赏的是我赏的。你不用推辞,你该不该受这些赏钱,我心里有数。”

    沈若寥想到凉国公莫名其妙的谋反罪状和悲惨的下场,心底不由对蜀王妃起了深深的同情,此时此刻,这个王妃的骄傲和冷酷似乎恰恰显示了她的刚强坚毅,无论对于一个女子是否多余,对于蓝玉那样的大将来说却是必不可少的高贵品质;他顿时觉得冰雕一般的蜀王妃熠熠生辉起来,连她的骄傲和冷酷也令人肃然起敬。

    这种倔强的骄傲最终迫使他不得不屈服,收下了赏钱。他告辞离开了蜀王府,回到巴乡客栈里来。一路上,他一直在沉思,蓝玉一人,牵连了两万多人和他一起送命,丝毫不比胡惟庸谋反案坐死的人少;即便蓝玉不曾谋反,抛开他的兵权不提,他也确实有着太多的毛病授人以柄,可以说并不完全无辜。然而不管怎么说,这毕竟与他沈若寥毫无干系,为什么自己对一个如此遥不可及的人物这么不能释怀呢?

    蜀王和他的王妃娘娘,性格上差异真是足够巨大。他还不曾见过燕王妃,不知道那一位王妃娘娘是什么样子;不过他知道,燕王妃的父亲就是中山王徐达,是大明帝国开国第一元勋,比凉国公蓝玉还要功盖千秋、威震天下的大将军。与蓝玉不同的是,中山王徐达虽然一样功高震主,却因为人谦恭谨慎,得以富贵善终。燕王妃本人的名声也是很好的,听说性格和她父亲中山王一样沉静通达,爱好读书,被人称为女秀才。燕王与王妃一直情深意重,相敬如宾。

    第二天起来,两个人上路回北平。他们走到顺庆,乘船顺嘉陵江下行,在重庆入大江,很快到了荆州;他们在荆州上岸,取道襄阳。

    到了襄阳,老石放松下来,随便沈若寥出去玩了两天,把襄阳城里城外的名胜古迹转了个遍。夫人城,樊城,隆中,鹿门山,米芾祠,杜甫墓……以前他只能在书中看到的鼎鼎有名的地方,都活生生跳出来,陈列在眼前,让他玩得淋漓尽致。

    第二天日落后,他才回到客栈里来。老石已经叫好了酒菜,坐在房间里等他。

    “下午的时候,有个人来找过你。”待他在桌边坐好,老石开口道。

    “找我?什么样的人?”

    “不肯说姓名,只是要见你。个头不高,罗锅得厉害,蜀中口音,一身算命的打扮。”

    沈若寥微微一愣:“黑脸,短髭,三十出头年纪,右眉上有道疤?”

    “你认识他?”

    沈若寥道:“游武侯祠的时候,他给我算过命。”

    “游武侯祠?”老石皱起眉头来。“你什么时候去游武侯祠了?”

    沈若寥脸红起来。他是在蜀王府的第二天下午,被世子师正学先生领去武侯祠游览的。一不漏了嘴。

    他说道:“是老爷朋友家的教书先生领我去的。”

    老石嗤笑一声,道:“好小子;把我一个人撇在客栈里,自己倒游览名迹去了。既然是姚大人亲自安排的,他若不让你说,你最好还是别说,我也不想知道。不过,你告诉我,那个算命的是什么人?”

    沈若寥摇摇头:“我不认识他,从武侯祠出来,他就在门口把我拦住,非要给我算命不可。”

    “他都说了些什么?”

    “他说我不日之内,必有血光之灾。”

    老石脸上的表情,让沈若寥很好笑。

    “石大哥,别告诉我你也信这个。”

    “我信的不是这个,”老石凝重地开了口,“如果只是一个滥竽充数的江湖术士,武侯祠前拦截游客,信口开河,不过是为了骗钱,无足轻重。可是他决不会为了骗钱,一路翻山越岭从成都追到襄阳来。这其中必有蹊跷。”

    他取出一个字条来,放到桌上。

    “这是他让我交给你的。”

    沈若寥拿起字条来打开。上面只有简单两行字:

    明日午时,夫人城上。万望独来,幸勿见疑。

    他抬起头来,瞟了老石一眼。

    “石大哥,这字条……”

    “我没看。”老石猜中了他的问题。“你也没必要告诉我。无论上面写了什么,我只有一句话:那算命的必有蹊跷;凡事小心为妙。”

    沈若寥想了想,将字条重新折起,放入怀中。

    吃完饭,他说道:“明日正午前,我出去一趟。午后回来。”

    老石没有立刻答应。他沉思片刻,说道:

    “告诉我你要去哪儿。两个时辰后不见你回来,我便去寻你。”

    沈若寥想了想,道:“也好。我要去夫人城,不会太久。也不会有事的,两个时辰之内,我必会回来。你放心好了。”

    ********

    [1]《明史本纪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