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宋缔在线阅读 - 第一千七百零六章契丹人在上京

第一千七百零六章契丹人在上京

    热闹的年关过后,上京城却没有消停下来,在赵祯的刻意刺激下,这里的市面甚至比契丹人统治之下更加繁荣,临横府中未来得及迁走的百姓一律被集中到了上京城。

    其中有一部分契丹人和本就不打算随萧挞里迁徙的汉人……

    这么多的人口想要一下都迁走是不可能办到的,何况有人故意躲藏就是为等待宋军的到来,归附大宋?

    大宋对待汉人可要比契丹人客气得多,毕竟是同种同源,看着都会觉得亲切,当然契丹人在这里得到的待遇也不差,基本上和汉人差不多,只不过没有得到汉人那般的照顾罢了。

    赵祯下旨,三令五申的强调不许为难归顺的契丹百姓,即便是出了什么问题,也必须交由官府法办,不得私自处理。

    如此一来契丹人在临横府也算过的不错,最少有房住,有寒衣,有吃食,有钱挣。许多契丹百姓甚至觉得在大宋治下也没什么不好。

    虽然他们不知跟随女皇北迁是一副什么样的光景,可他们至少知道眼下他们过的比原本契丹统治的要好。

    人都是会比较的,契丹人也不例外,他们还是生活在临横府,还是生活在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可明显的感觉到了不同,相比原本契丹治下的临横府,眼下大宋的临横府更适合居住。

    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这话可不假,大宋和契丹的国力根本不能相提并论,大宋可以给上京道的居民提供相当出色的后勤供给。

    什么样的商品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商贾做不到的。

    并且最为重要也是对曾经契丹百姓冲击最大的就是粮价,这里的粮价真的便宜,只需要十个大钱便能买上一斤,这些都不算什么,最主要的是还不限量,你想要多少就有多少,只要你的钱够就行。

    虽然这十个大钱的粮食是陈粮,但却并不妨碍吃,对于大宋迁徙过来的百姓是不屑一顾的,但对于曾经的契丹百姓却是趋之若鹜。

    这么便宜的粮食上哪去找?

    有些人恨不得把家中的所有钱财都换成粮食,以备不时之需,同样的价钱只能卖半斤新粮是只有宋人才会去买,契丹百姓可不会这么做。

    于是乎大宋的粮商便发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陈粮摆上去没几天就售卖一空,而新粮却要好几天的时间,于是乎这些商人便以最快的速度把仓库中的陈粮都掉出来,然后低价售卖。

    毕竟这是契丹百姓自己愿意的,又能怪得着谁?

    有些好心的商贾还提醒契丹的汉人,告诉他们这些粮食都是陈粮,口感不好不说,还不易于储藏,只不过多花几个大钱,便能获得新粮,何乐而不为?

    可这些汉人却完全对这些善意的劝告置之不理,情愿吃硌牙的陈粮也不愿多花几个钱吃新粮。

    只不过没过多长时间就出现问题了,契丹百姓终于知道为何要买新粮的道理,他们买回去的陈粮有些因为储藏不当开始霉变,冬日里还算好些,只要没沾水,霉变的地方挑出去还能吃,可若是天气渐暖,那就彻底不能吃了。

    此时他们才发现,大宋的粮商们清一色的卖出的都是新粮,此时他们才后悔不迭。

    但毕竟是人家当初提醒过,也没有办法找后账,就算是闹到衙门之中,也是粮商占理,只能拼命吃这些还没有坏掉的陈粮也算是闹出了一个笑话。

    赵祯看着奏疏颇为无奈,也觉得同情,这些人都是被饿怕了,原本的宋家百姓也是如此,若不是疆土扩大,若不是拿下南海诸国,大宋的粮食也是不够吃的。

    直到后世也不过是过了千禧年才解决了饥饿的问题,若是没有大量的土地,华夏千百年来就是一个空空如也的胃。

    还好现在人并不如后世那般的多,水稻的杂交和耕种土地也有大幅增加,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自己做的最为正确的事情就是在南海用兵,推广农庄经济,解决了北方的粮食匮乏。

    在三才的伺候下穿了一件绫缣五色华衣,束发之后用简易的发冠竖起,一根朴实无华的玉簪固定。

    绫缣五色华衣本来不是寻常百姓能穿的,但随着大宋的经济繁荣,这些规矩庶民早已置若罔闻,朝廷对这种典范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后来赵祯便下旨改革服色,出去名黄色,朱红色等官品颜色,其他的随意百姓穿搭,这五色华衣也就成为寻常百姓之家必备的一套衣服,但一般人家也不会在非节的时候穿着。

    毕竟这衣服可不便宜。

    如此一来最先繁荣的便是大宋的成衣铺子,里面的各种服饰都有,只要不犯禁,你爱怎么穿就怎么穿。

    赵祯穿着绫缣五色华衣,站在人群之中根本就没有什么显眼的,最多会有人觉得是家道殷实的人家而已,见面的时候客气一些罢了。

    谁能想到是一国之君在大街上闲逛?

    蔡伯俙返回神都去了,只不过他在走之前留下了许多政策,给上京城乃至整个临横府“打了一针兴奋剂”。

    命人开办了大量的官府营生,开始了以基建为主的安民之策。

    要知道他开办的任何一个官府营生都带动了大量的产业,数万,乃至数十万的活计围绕着他们展开。

    最重要的就是修路,赵祯在长街上走了没多久便遇到了数位招供的牙行伙计,他们招的都是青壮的大小伙,领的也都是修路劳力的活计。

    只要你年轻力壮,哪怕上了岁数只要能干活,就能有口饭吃,有工钱可拿。

    赵祯一路上看到了许多青壮被牙行伙计挑选上,站在一起等待派活,一辆马车过来便把人都装走,当场就驶向工地,工钱都是每日付清,给了劳力很大的满足。

    修路一直是大宋最为提倡的事情,所有人都看到了交通便利所带来的好处,当然现在也已经不是朝廷修路了,而是外包给了商贾,把要修缮的地段画出来,包给不同的商贾,他们自己招人,商量工钱,负责工具和原料。

    朝廷需要的便是付给工钱,材料费用便是商贾自己讲价,讲的越低,商贾挣得便越多。

    这还是第一次出现这样的局面,于是上京城中便出现大大小小数十家“工程队”,当然现在叫做“修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