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布衣弄国在线阅读 - 第三章 玉虚观的丹客(3)

第三章 玉虚观的丹客(3)

    报国寺只是俗称,大号是慈仁寺,位于宣南坊。寺庙始建于辽代,但只是个连匾额都没有的小庙,称小报国寺。国朝初年朽塌,成化年间,因周太后的弟弟周吉祥看破红尘出家为僧,由皇家拨内帑钱粮在小报国寺的旧基上重修,并改名慈仁寺,但俗称仍是报国寺。

    两柱香工夫后,德荣与周旺出现在慈仁寺胡同的东街口。

    但见庙宇宏伟,得有五间阔的门面,山墙背后七层殿房,。九重高的毗卢殿森严肃穆,俯瞰寺门前的芸芸众生。这慈仁寺本是个小庙,只因沾了国舅的光彩,行情跟着看涨,百年来没少沐浴皇恩国泽,香火由此大盛,真是说不得的福缘了。

    宣南坊一带与别处不同,极具特色。这里本是庶民群居之地,但又座落了许多地方的会馆。会馆这种场所,多由各省、府在京豪商出资兴建,一为联络同乡增进乡谊;二为初来京师的同乡提供食宿方面的便利。入住会馆的人当中尤推进京赶考的年轻士子,一旦高中,少不得对会馆的照顾感恩戴德,并与会馆一道提携后辈。会馆由此成为朝野人士聚会应酬的据点。此外,宣南坊又是古寺名刹聚集之地,达官贵人烧香礼佛多来此地。宣南坊贵人、士人、庶人鱼龙混杂,形成少有的三人合一的独特景观。

    德荣走在大街上,放眼望去,街道两侧旌旗盈栋,金匾连楹,多是些卖字画古玩、笔墨纸砚的店铺,店名不是这个轩就是那个斋,偶尔也能瞅到几间茶坊,整个街面透着一股子风雅的气韵。

    一抬眼,街道靠北一侧第一家,泥金字黑色牌匾上写着“博古轩”,两旁门柱上挂了一副黑底金字的对联,上书“三代鼎彝昭日月、一堂图画灿云霞”,这是家古玩店。隔壁那一家,对联写得更是有趣---“小小店堂诸子百家皆过客、皇皇寰宇三才万物入奇书”,口气甚大,却是一家书店。再看看南侧,入眼一副对联煞是典雅,“玉检金泥山通宛委、琼编秘笈地接琅嬛”,仍是一家书店。

    一路走去,又有“俪翠骈红名高十样、硬黄匀碧价重三都”,自吹自擂,是一家专卖纸品的店面。不远处,又见“轻篆青花烟却冷、因凝蕉叶雾犹香”,却是一家砚店。再前几步,茗香四溢,一副楹联上书“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须花”,又是茶又是书,是间专以读书人为顾客的茶坊。

    走走看看,不多时德荣便眼花缭乱了。街上来来往往,多是些戴着头巾穿着素净长袍,纸扇轻摇的读书人模样的人。德荣人群中一立,立马感到自己与周围人等的格格不入了。人道是,腹有诗书气自华。没读书就是没读书,还想跟下凡的文曲星们平起平坐么?德荣自我解嘲地笑笑,摇摇头,拐进了一家名叫“翰香斋”的文具店。

    “这位客官要买些什么?”早有热情的伙计满面春风地迎上前来,只是夹杂在春风中的眼神像刀子一般深刻。

    “先随便瞅瞅。”德荣平日里除了记账,写字并不经常,对笔墨纸砚完全不熟悉,看到多宝阁上琳琅满目的文具,无从下手。身边的周旺完全不指望能提供建议,他能否写出自己的名字都是个疑问。

    “这个……”德荣轻咳一声,清了清嗓子,漫无目的虚指了一圈,问:“这些砚台,哪些是好的?”

    “哎哟喂。”听完问话,伙计立马就看出客人既非读书人,更不懂文具,但腰包够鼓,陪笑道:“看这位爷问的,小店的文具哪里会有凡品?您在这街面上打听打听,谁不说我们翰香斋专卖上等文具的?但凡掏钱买了,没有不说好的。”

    德荣笑了,这伙计油嘴滑舌,搁在自家店里也算是个能镇得住店面的人物。与这种人打交道,他说的鬼话打个五折听听也差不离。只是,隔行如隔山,若是看丝绸衣料,德荣一看一个准,可就是不懂文具。

    “哪个是端砚?”德荣依稀记得自己儿时吴地曾兴起过争购端砚的风潮,甚至连外地士绅也专程而至,只说要买端砚。在德荣心中,端砚就是砚材中的天潢贵胄。

    伙计指了指多宝阁显眼位置的几款砚,“那些都是上好的端砚,这位老爷好眼力。”接着,他一边指点,一边如数家珍地向德荣推荐介绍。

    “这一件是宋徽宗宣和年间的。您瞅瞅这色泽、这圆润劲儿,可是上上品。”他又指了一件,“这一件,是正宗下岩石,前元延祐年的东西。这条街上就我一家有个一两件,出了门找都找不着。”

    砚材所用之石多出自山陵河溪,埋藏越深者通常品质越佳。产石的山洞溪岩又有老坑新坑之分,老坑多自然形成,新坑则人力作成,而论砚材品质,新不如老。以端砚而言,产地在肇庆府的烂柯山溪中,水深处称下岩,依次向上为中岩、上岩,品质亦如此。

    德荣并不识货,见伙计说的什么端砚外表丰腻细润,煞是好看,像是高档货。多瞅两眼,越瞅越喜欢,想也不多想,他双手捧起那方北宋宣和年间的砚,张口问价:“多少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