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太史慈
为了逃避黄巾的作乱,这时候在辽东避难的士子、名人非常多,其中比较有名气的就有邴原、管宁、刘政、王烈。 回到辽东之后,蔡邕带着公孙康去拜访邴原。邴原这时候在辽东办学,招了一些年轻人传授儒学。 而公孙康是去找太史慈,因为太史慈这时是在邴原这里做门客。 太史慈身长七尺七寸,美须髯,猿臂善射,弦不虚发,是个真正的神射手。他不光箭术精绝,本身也是勇武过人。 太史慈还是个比较正直、孝顺和知恩图报的人,同时他也是个知道变通的人。说起他到辽东避难的原因,是个很有趣的故事。 太史慈自少已十分好学,后担任本郡(东莱郡)奏曹史。就是说:太史慈是有文化的人,不是大家想象中的大老粗。 当时本郡与本州(青州)之间有嫌隙纠纷,是非曲直不能分,而结案的判决多以先让有司(掌刑赏之官吏)知事者较有利。其时本州的奏章已先发去有司处,郡守恐怕落后不利,于是求取可为使者的人。 太史慈时年二十一岁,被选为使,乃日夜兼程取道,抵达洛阳,先到公车门前等候,待见州吏亦至,才开始求通上章。 太史慈假意问州吏道:“君也是前来欲求通章的吗?”州吏答道:“是的。”太史慈又问:“奏章在哪里?”州吏道:“在车上。”太史慈便说:“奏章题署之处确然无误吗?可否取来一视。” 州吏殊不知太史慈乃是东莱人,便取出奏章相与。谁知太史慈先已藏刀于怀,取过州章,便提刀截而毁之。州吏大惊高呼,叫道:“有人毁坏我的奏章!” 太史慈便将州吏带至车间,跟他说道:“假使你没有取出奏章给我,我也不能将其损坏,我们的吉凶祸福恐怕都会相等无免,不见得只有我独受此罪。与其坐而待毙,不若我们俱同出走逃亡,至少可以保存性命,也不必无谓受刑。” 州吏疑惑地问:“你为本郡而毁坏我的奏章,已经成功,怎么也要逃亡?”太史慈便答:“我初时受本郡所遣,只是负责来视察你们的州章是否已经上通而已。但我所做的事却太过激烈,以致损毁公章。如今即使见还,恐怕亦会因此见受谴责刑罚,因此希望一起逃去。”州吏相信太史慈所言,乃于即日俱逃。 但太史慈与州吏出城后,却潜遁回城通传郡章,完成使命。州家知其事,再遣另一吏员往洛阳通章,但有司却以先得郡章的原因,不复查察此案,于是州家受其短。 太史慈由是知名于世,但他亦成为州家所仇视的人物,为免受到无妄之灾,乃避居于辽东。 这个故事足以说明太史慈并不是正直到顽固不化的人,他也有狡猾变通的一面。说好听点是有勇有谋。 公孙康对太史慈说:“大丈夫生于乱世,当提三尺剑,立不世之功。子义以为是这样吗?” 这句话本来是太史慈临死前说出来的,所以他心里有极大的共鸣。连忙点头说“公子这个观点,我非常认同,简直说到我心坎里面了。” 公孙康又说“高句丽经常入侵我们的家园,烧坏我们的房屋,破坏我们的田地,抢夺我们的财物,劫掠我们的父老乡亲,欺负我们的姐妹。是可忍孰不可忍?” 太史慈的思路被公孙康牵着走,很自然的说:“不可忍!” 公孙康最后说:“我想在三年内灭掉高句丽。请子义帮我。” 太史慈这时反而清醒了。说:“我帮公子是没有问题的,但公子你有这个实力吗?” 公孙康知道不展示实力,太史慈是不会认主的。就说:“这样吧。子义先和我们一起回玄菟郡,我们二个以朋友相交,一起为大汉民族做些事情。” 这一回太史慈同意了。他没有认公孙康为主,只是以一个朋友的身份随公孙康去往玄菟郡。 而邴原不愿意过问政治,只想讲儒学。公孙康就没有理会邴原,但也让人定期给他送些钱粮,算是对他独立办学的支持。 还没有回到辽东时,公孙康就让人在辽东郡找了一块山清水秀的宝地,盖了一些坚固的房屋。再让官府定期拨些钱粮。蔡邕的学院算开张了。生源吗?是先让蔡邕自己解决的。 蔡邕每天与到辽东三郡逃难的文人士子聚会,放出风声自己准备建学院。就有大把士子上门求学。 于是蔡邕挑挑拣拣,挑了20几个年轻人,学院就算开张了。 公孙康想的是普及教育,让适龄儿童都读上书。但现在条件还不成熟,就对蔡邕先放养着。 值得一提的是,在回程这一路上。公孙康已经和蔡文姬熟悉了。15岁的小丫头,自己却认为自己是大人了。这使得公孙康不能用对待萝莉的方法对待她,但要说把她当做一个女人对待,还是有些别扭。 蔡文姬还有个meimei,今年11岁。如果这次没有把她们带回辽东,后年,13岁的蔡氏就会和大叔级别的羊衜私奔。而羊衜这时都有儿子了。小萝莉爱怪叔叔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