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轮回之帝国历史在线阅读 - 第二百九十章 医院

第二百九十章 医院

    鄂州。

    东在张世杰、茅湘,以及鄂州太守陈羍的陪同下,正“视察”所谓的宋军军医院。

    “军医院”自然出自于这个后世废才的授意,这也是他在上一年、即景炎十三年,除新军服之外,在宋军的后勤保障体制上推出的又一举措。

    医院的设立非常必要,我们从后世就可以知道,随军的军医在战场所进行的,只能是临时性救治,真正的救治伤员,还是要在后方的医院、或者是“战地医院”里进行。

    当然,医院的功用并不完全是在军事上,它所涉及到的,更重要的是民生。

    医院的出现,来自于人类对于伤病救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它不仅有着细致的分工(你像内科、外科、伤科、五官科、妇科等分类),同时还集中了相当多的医疗资源(医生、护士或护工、医疗设备、药品等更齐全),再加上内部的一些协作(比如医治与护理),因此,在对伤、病人员的综合救治能力上,就远远高于个人(郎中)和小诊所。

    医院的另一个作用是人才培养上。医学从本质上讲是应用性的,医师的水平不仅需要前辈来带,也只有不断地在临床上实践,才能得到提高。光有理论肯定是不行的。

    事实上,不仅是“医院”这个机构,并且就是这个名词,都最早在我们这个东亚之国出现。

    中国的历朝历代本就有为宫廷服务的医官,到了宋代,朝廷不仅从民间选拔良医,并着力培养了相关的人才,同时还将他们归到了“太医局”。金朝占据中原后,又将这个机构改名为许多人更熟悉的“太医院”。

    所以,在这时代,您弄个什么“医院”出来,其实也不过是一种顺势而为之举。

    行朝登陆之后,鉴于朝廷的各项规制理应走向正规,过去的“太医局”就被陆秀夫、赵樵等人提出再度恢复。

    在朝廷的框架结构、选官任命上,吏部是有相当话语权的。

    而东这小子则见缝插针,趁机将它改名为“医药局”,同时提出设立“太医院”,并向民间开放。

    按他的意思,就是将这个太医院搬出朝堂,设在外面,让百姓也可以前来问诊。

    听了这个旨意,陆秀夫、赵樵等人都略微皱了皱眉头。

    “太医局”、“医药局”就是个名头,改改其实无伤大雅,反正这样的事,陛下也不是头一回。问题是,过去的太医局属于朝廷太常寺名下,它所服务的对象,是宫廷和达官贵人,并且这些御医,也均为医官。现在不仅要让他们搬出朝堂,而且还让百姓也享受如此特权,这事就来得有点大,也让他们措手不及。

    帝国陛下则看了他们一眼,淡淡地说道:

    “依朕所见,朝廷已有的医官,实已满足宫中和朝臣们所需且有余,既然如此,与其让他们闲在朝堂听差,何不让他们也为百姓诊治?如此,既可惠及百姓,也体现了朝廷仁爱之意。”

    听了陛下所言,陆秀夫和赵樵相互看了一眼,随即赵樵迟疑地问道:

    “陛下,医官在外,宫中若有急,……”

    东摆了摆手。

    “赵爱卿,宫里每日轮流安排一、二人来当值,以备应急之需即可。何况太医院还可设立在皇宫近处。”

    “至于为百姓的诊治,朕认为,太医院可以适当地收取些诊金。具体如何,由你们和太医院共同来拟定。”

    医疗资源有垄断,咱当然要从现在开始逐步来打破。

    说实话,兄弟我真想一步到位,无论皇室、还是官员,人人诊治均收费,尽量贯彻平等。但有些事情真不能急。

    咱已经剥夺了有些人的一些特权,近来的动静更有点大,这样的“小事”就应该放一边,先把医院推出来,以后再对付。

    其实真正的问题是什么?医疗资源相对社会需求的缺乏和不足;资源上更存在浪费。只有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才是王道。

    ---------

    说句闲话,后世共和国在医疗体制上存在的,怕仍是这些问题。一旦积累,尤其是进入老龄化之后,很难说问题不会更大,实不可不早做预备。

    ---------

    不管怎么说,在经历了内藏库一事后,赵樵对官家还是有几分敬佩之意的。何况眼下他的说辞又如此冠冕堂皇。故此,陛下的话音一落,他随即就应道:“陛下圣明,臣自当附议。”

    而非常了解他好学生的陆秀夫,虽也有小小的敬意,可心里面却冒出来了另外四个字:“以医养医。”

    只不过他没有想到的是,当景炎十三年户部被拆分为“财部”和“民部”后,很快官家就下旨:将原本隶属于太常寺的医药局,划归民部管辖。

    医药卫生事业关系到的是民生,这就是民部的职责,理应由他们来统管。在这时代,咱再弄个什么“卫生部”出来,那就真的太过了。

    随后,在太医院的基础上,他再度于兵部下旨:“军中设立军医院,由荆湖都督府率先试行。”并委派了太医院两位精擅伤科的御医,前去担任了正、副院长。

    时代的特点,尤其是人才的缺乏,真的对东很多“大计”形成了极大的限制,这就是他早早实施帝国教育计划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他同样还认为,有限制并不等于就不可以做。相反,现在的试行不仅可以提供宝贵的经验,且还能为将来起示范作用。所以他毫不犹豫地就在军、地两方面均展开了尝试。

    换句话讲,在这时代建立一个正规医院也并不复杂,中医里面同样有骨科、伤科、妇科、儿科等分类,事情不是不好办。

    帝国陛下亲临军中医院,更一进入即下旨:“所有人等,于此地一切免礼。”并且这也不是他第一次前来看望军中伤病的将士,对军中士气的影响显然是不言而喻的。

    他前所未有地仔细查看了每一个地方,不仅对正在将养的将士好言抚慰,其后对他钦点的两位院长更不吝美言。

    然而,当他离开所谓的军医院之后,脸上却露出了慎重。

    “少傅,陈爱卿,朕当初裁撤厢军,如今看来是否不妥?”

    闻言,张世杰和陈羍相互看了一眼。

    我们说,东这家伙的确在厢军这个问题上犯了错误,因为宋代的厢军,其职能相当于后世的辎重部队,甚至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正规的后勤保障部队。

    实际上,在后世共和国早期的军中编制里,仍然能看到它明显的影子。过去所谓的铁道兵、工程兵等等,他们担负的职能就与宋代的厢军基本类似。

    共和国的这些军人,为我们这个东亚之国的发展,实立有不可磨灭的功勋。

    严格来讲,禁军过去的作战,地域不超过一省,时间也并不太长,且多有水运之利。在一定程度上,自身的补给输送问题就显不出来。但当更深远距离的作战出现时,它就必然浮出水面。

    首先发现这问题的是文天祥,因为在“经略西南”的过程,尤其云南作战中,宋军的作战距离长度超过了两个省,时间跨度还很长,这就让军需的输送暴露出了问题。

    没有了厢军,失去了水道之利,宋军自身的输送能力就有限。而尽管也采取了雇佣民夫,可由于整个行动的过程包含有春耕、夏收、夏种的农忙季节,百姓多不愿意,应募者就大为减少。

    身在前方的宋瑞,为此想出的临时性解决方法,一是要求归附朝廷的贵州部族提供支持,也即禁军拿出钱来购买他们的粮食等物资,二就是令其中的一些部族派出人力参与输送。

    但从更深层面、朝廷理应完全掌控,以及将来四川作战,多山、蜀道难的特点上来考虑,他就在事后上书陛下,阐述了自己应恢复厢军的理由。

    诸葛孔明出川作战的几次经历也是写在纸上,身为兵部尚书的文天祥对此早已烂熟于胸。所以他立刻就发现了某些潜在的问题。

    东这个废才当然不是什么“神”,他也不可能什么事全都想得那么周全,但他对宋瑞的意见绝不会不重视。因此,他才有对张老大等人的这一问。这也是他亲临鄂州的原因之一。

    在如今的行朝地方官员当中,陈羍绝对属于能力出众之人。这位夫子的能力,甚至都让曾经和他“共过事”江淮军、如左大等人的敬重。正因为此,东在和陆秀夫商议过后,再度将他调任更重要的鄂州太守。

    当下,在听了陛下的垂询后,他首先回道:

    “陛下,战乱过后,百废待兴,百姓收拾家园尚且不及,理应休养生息。或者左近可以不论,但让百姓远离,不仅强人所难,实未能体恤民意。依臣所见,朝廷要想做到安民,自当恢复厢军。”

    陈老夫子这是在委婉地批评咱了啊。

    不过他讲得也是实情,无论如何,荆湖南路等地刚经历过战乱,还未及得到充分的休养生息,朝廷的“经略西南”计划就在一定程度又让当地百姓陷入战事,的确是急了点。当然,这也是没办法,兄弟我现在也必须要抢时间。

    陈羍讲完之后,张世杰才沉声言道:

    “臣也以为应恢复厢军。”

    张世杰不愿就此多话,除了谨慎之外,是他清楚,这个心思莫测的陛下亲临鄂州,绝非仅仅是为了一个所谓的军医院或厢军。

    ********

    明天在下再上一个附录。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