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重生之朕即国家在线阅读 - 第36章 如柏却因朕而死

第36章 如柏却因朕而死

    李如柏死了,自杀,在自己府邸用当年那把饱饮建奴血的青锋宝剑,在朱由校御乾清门事视事的头天晚上,比原来的历史提早了一天。听到这个消息时,朱由校正在乾清门中门的御座上依次听取各司的汇报。

    御门视事就是常朝,地点原本在皇极门,但因皇极门毁,朱由校给改在了乾清门,其仪制各朝略有不同,具体如下:

    文武官闻鼓(凌晨3点)而起,到午门外,按按照将军、近侍、公侯驸马伯、五府六部、应天府及在京杂职官员的排列次序。文左(东)武右(西)等候鸣钟(凌晨5点)开门,然后分别从左右掖门入,至乾清门外,在御道两边相向而立,等候皇帝在设于门内的御座就坐后,鸣鞭。

    鸿胪寺官赞入班,文官依据品级入班行一拜三叩礼,然后退回御道两边分班侍立。内阁官上前立于门下东丹陛,其身后有钦差官领敕,翰林院、詹事府等轮流一人捧敕;锦衣卫官立于西丹陛,在司礼监官之后。

    鸿胪寺官宣‘有事者,以次进,无事奏者、入班’后,各衙门有事要上奏的,按照顺序依次上前至门内奏讫,两名御史会在御座旁纠察百官仪表举止,以免君前失仪;无事的官员在乾清门外的广场上等候。奏事完成后,鸿胪寺官会跪奏‘奏事毕。’再次鸣鞭。

    皇帝起驾下阶向南行,百官在依次退出回各自衙门署理公务。

    上前奏事的先后顺序分别是都督府、二十二卫,通政司、刑部、都察院、监察御史、断事司、吏部等五部、应天府、兵马司、太常寺、钦天监。

    在君主制下,事关国计民生的事情都要皇帝一个人拿主意,平均来说,每天会收到150个奏章,共400多件事请等着皇帝拿主意,这样高强度的工作全明朝也只有两位皇帝能坚持,太祖和崇祯。朱由校不是工作狂,毕竟政事繁多,他认为只要把握主要矛盾就可以了,时下最主要的就是日前方从哲所奏李如柏之事。

    前面的事都有内阁和司礼监共同出主意,到也中规中矩,朱由校也就一一同意,终于轮到兵部黄嘉善上前了。

    “臣今日所奏之事此前已递往礼科,请陛下批绝杨镐,将李如柏、李如桢法司治罪?”

    按照规矩,早朝时各衙门并公差官员需要面奏之事、通政司类进本状,各具手本,注明所奏事件,送礼科收照。

    萨尔浒之战中,三人都有过错,杨镐指挥失误、李如柏不战而撤,李如桢驻守铁岭不出兵救援。

    朱由校还是一贯态度,“杨镐和李如桢交由三法司议处吧。李如桢之事朕已听伴伴转述过了,毕竟其父兄都曾征战辽东,适当的照顾是应该的,更何况他也是听从杨镐命令后撤,至于伤亡顶多算驭下不严,还是按照皇祖和皇考的意思办吧。”

    “陛下,若不治李如柏之罪,如何对得起去年与建奴死战的杜松、刘綎和五万亡魂,哪怕他和马林一样,最后战败也可以原谅,可是他却不战而逃,是对我大明军人的侮辱,更是有负圣人之言。”黄嘉善还是据理力争,他下跪道,“如今辽东进犯,边民死伤无计,被掠去牲口粮食无量,皇上,为明法纪,臣等冒死请陛下逮李如柏治罪。”

    “朕说了……”

    “请皇上逮李如柏。”

    朱由校还想争辩以拖延时间,因为魏进忠的报纸因为要重新制更小的字模,还没有出版。他话刚开口,就被站在远处的方从哲及翰林等官的高呼打断,站在广场上的近百名文官仿佛收到指令般,也不约而同的跟着下跪。

    “请皇上逮李如柏。”

    这是什么状况?除了右丹陛司礼监的一帮人外,包括锦衣卫、五军都督府都督也跟着下跪,不明所以的公候见自己孤零零的站着,估计是不好意思,也从众人一起下跪高呼。

    此时太阳已经从东边冒出一个小脑袋,将红墙黄瓦映的通明。朱由校只在登基大典上见过众人一起下跪,而且还是朦朦胧胧的,如今这场景让他心底升起一丝怒意,“黄嘉善,你们是要逼宫吗?”

    “臣死罪,臣不敢。”黄嘉善现在骑虎难下,只有死撑,“陛下,不逮李如柏,民心不稳、辽左难平;治军、治国唯有法纪严明,才可长治久安,请陛下三思。”

    朱由校明白了,诸臣是觉得法不责众,认为自己年纪小,未必敢重处。朱由校为难了,众人现在站在道德制高点,认为李如柏就应该死,即使他罪不致死。

    若再为李如柏辩护,就和文臣武将撕破脸面了。谁说雷霆雨露皆是君恩了,这明明是身不由己嘛,朱由校无可奈何,对王安吩咐道,“伴伴,派人去传李如柏。”

    王安没有出去,而是走到御座前,从怀中掏出奏折,躬身说道,“万岁爷,刚李如柏家人到午门外递来请罪折了,来人说李如柏已于昨晚在书房自尽。”

    “确有其事?”朱由校还在想如何化解这种尴尬,听到消息一惊,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之前还好好地,自己还曾宽慰过的李如柏怎么就自杀了呢,一点迹象都没有。

    “这么大的事,其家人不敢欺君的。而且奴臣已差王国臣去了,用不了多久就会有消息。”

    朱由校知道,李如柏自杀是八九不离十了,便将折子张开细读。这折子算是李如柏的遗嘱,在其中,他说,“臣自知罪无可恕,蒙神庙、光庙体恤,残喘至今,皇恩浩荡,铭感五内。虽臣与辽东賊首努尔哈赤却有渊源,但断不会像世人所说,为私忘公,视军国大事如儿戏。去年臣接到杨经略班师军令后便知大势已去,实不忍数万健儿枉死于建奴铁蹄之下……日前见陛下雄才伟略,大明中兴指日可待……臣死不足惜,为免陛下受群臣诘责,进退两难,臣无以为报,唯有以死成君臣之宜……罪臣李如柏泣奏于泰昌元年九月己丑。”

    看完奏折,朱由校沉默不语,如今李如柏自杀,成全了群臣诉求、弥补他自己心底的愧疚,但却将朱由校推入了无能的境地。有道是,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

    若李如柏当初抗命进师,寻找建奴并与之死战,最后全军覆没,这或许才会满足群臣的预期吧;不过,也说不准,到时众人又会参其轻敌冒进了。军人的第一天职是服从,从这一点看,他没错;军人应该视死如归、战死沙场,从这一点看,他仿佛又错了。

    朱由校坐在御座心底波澜不定,赌气似的不理会要置李如柏于死地的群臣。

    时间慢慢流逝,王国臣也终于出现在众人的视野里,不过不是他一人。他的身后,有身穿甲胄的魁梧锦衣卫抬着一个蒙着白布的担架快步跟随,再其后,有八九人紧跟,有长有幼,有男有女。

    王国臣到离乾清门群臣身后,见王安的手势后,先回头制止后面的担架和众人,然后才快步跑上丹陛到朱由校前跪下,“万岁爷,李如柏确系自杀,奴臣斗胆将其遗体抬进了皇宫,请万岁爷治罪。”

    王国臣之所以如此大胆,全是王安的吩咐,王安此前听说朱由校在内教场私下召见过李如柏,且出言安慰,据说君臣交谈甚欢。今早得知李如柏自杀后,便让王国臣如此行事,因为他笃定朱由校不会生气。

    如王安所料,朱由校确实不在意这些小节,听到禀报后便立即起身,走下乾清门丹陛。王承恩紧随其后,上前代为掀开白布,查看尸体。

    李如柏确实是自杀,左脖子上串口近三寸,鲜血已经凝固,他身上还是上次见到的那身袍服,血迹隐约可见。他装饰还算整齐,可见其家人是整理过的。

    朱由校看着跪着的男男女女,问道,“你们都是李如柏家人?”

    “回皇上,罪臣乃长子李怀忠。”当中年纪在50多岁的魁梧男子跪地答道,“还有二弟效忠、三弟抱忠,余者皆为家眷。”

    李怀忠本为陕西延绥孤山副总兵都督佥事,因李如柏之事被免职,所以他才自称罪臣。小孩是他和三弟的,二弟无后。他知道天子此前召见其父,便壮着胆子说道,“皇上,家父冤啊,去岁家父听命班师,虽有治军不严之实,确无通敌怯战之嫌啊,近日诸臣借辽东失事上门辱骂于家父,秽言污语人皆不忍闻,以致家父自责更甚,于昨夜自刎……”

    “闭嘴!”朱由校见他有越说越离谱的现象,不想把事情搞得太复杂,赶紧制止道。然后回头见跪着的群臣纷纷回头偷看,怒道,“你们都起来,来,看看,这是你们要的结果吗?这下满意了吧。”

    众人既不起身,也不上前,倒是窃窃私语起来,最后还是在丹陛上的方从哲率先起身,跑到朱由校面前,“陛下,臣忝为首辅,对杨镐、李如柏、如祯有失察之责,请皇上责罚。”

    “罚,当然要罚,在场的,有一个算一个,退朝后不准骑马、坐轿,全步行到大教场,以一个时辰为限,去为那些即将出师的将士送行。”朱由校对他勇于认错的态度不以为然,此前嚷嚷着要逮人,现在人都死了才来自责,朱由校再不看他一眼,高喊道,“锦衣卫指挥使何在?”

    骆思恭从丹陛赶紧起身,小步跑到朱由校面前跪下,“臣在。”

    “差人把杨镐押解到大教场,朕要用他的人头祭旗。”说完,朱由校头也不回的从内右门而入,回养心殿去了。

    第一次朝会就将关系搞得如此生硬,君臣不欢而散。

    群臣各有心思,不顾纠仪御史的喝止,纷纷靠近担架,想要查看,直到王承恩上前宣旨意,“皇上口谕,着李如柏家人按原品级造坟安葬;诸臣未了公务具折送会极门,择日再议。钦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