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小说网 - 言情小说 - 昭华在线阅读 - 第四十四章 应答

第四十四章 应答

    不是对答的这套流程有问题,而是对答的话,在这个境地下,怎么看怎么不对。

    之前问的一句,“高文兴唐,内有窦孙之助”,这个其实是没问题的,说的是唐高祖窦皇后、太宗长孙皇后,匡赞二君,以成帝业。长孙后尤其贤明,是历史上的贤后,具体事迹数不胜数,张昭华相信问这一句的妃子绝对是马皇后的死忠粉,因为本朝的马皇后就是和长孙皇后比肩的贤后,连皇帝都拿两位皇后作对比,马皇后对皇帝的事业就起的是“匡赞扶助”的作用,所以这一句,本质上没什么错误。

    错在张昭华不得不接的下一句了,所谓“暨夫宋室之宣仁,可谓女中尧舜”,这说的是谁,是宋朝历史上一个赫赫有名的太后,宣仁高太后。

    这个人是宋英宗的皇后,宋神宗的生母,宋哲宗的祖母,在做太皇太后的时候垂帘听政八年时间,算是实际意义上的国家执政,勤俭廉政,励精图治,因此宋哲宗时期是北宋最后一个经济繁荣、天下小康、政治清明、国势强大的时期,时人认为这与高太后的贤德是分不开的,高太后也被因此誉为“女中尧舜”。

    女子之中,也有尧舜一样的人物,当然学过一点历史的张昭华知道,高太后执政时候,是推翻了王安石的新法,所以旧党的老臣是一定要对她歌功颂德的,“女中尧舜”就是旧党领袖司马光对她的称赞,书是人写的,对于精于文笔的人来说,想写成什么没有固定的准绳。

    但是这要放在朱元璋统治的朝代下——皇帝从民间选秀,为的什么,就是为了防止宫妃和外戚专权干政,这个教科书里的高太后干了什么呢,以母改子,用孝道的名义,推翻了儿子的新法。

    要知道,为了防止女祸,皇帝不仅从民间选妃,而且还订了这么多制度,弄进来这么多女官,就是让这些女官辖制宫妃,不让她们赶出逾矩的事情。而且还有最能看出皇帝心意的一件事情,那就是南京的皇宫,根本没有修建给太后居住的地方!

    没有给太后的宫殿,真的是皇帝忘记了么——是因为自己的母亲死得早,所以没有太后可以奉养,就没有修建么?

    这样想就太幼稚了,自己没有母亲了,难道下一代的皇帝会没有么,那让皇帝的母亲住在哪儿呢?

    张昭华有理由相信,皇帝是想过让所有宫妃都殉葬的,甚至包括皇后。

    据说皇帝曾有疑难私自问过文渊阁的小官,不知道问了什么,但是之后太监将书史收走的时候,发现书里有一道折痕,是北魏的后妃传。

    北魏什么风俗,杀母立子。

    中国历史上的专制皇朝在皇位继承过程中,母以子贵固然多有,杀母立子的现象也曾存在过。此种作法滥觞于汉武帝,形成制度的,却是北魏拓跋氏。魏宫廷为了避免外戚干政、母后擅权,在约一百年的时间里一直实施残酷的子贵母死制度。后妃生了皇子,皇子将被立为太子或已立为太子,她们就会被赐死,而将皇子交由乳母看护。

    所以皇帝这样疑心重的人,又是从民间选取势力单薄的秀女,又是规定皇后只可干预内事,诏令不能在宫廷之外使用,就是为了不蹈汉唐女权过盛的覆辙,在张昭华看来这就是张扬男权为主,压抑女性的权力,蔑视女性的存在,严防因女性非正式权力的膨胀而威胁封建政权的稳定——

    这个时候你提一个“女中尧舜”出来,皇帝会怎么想?开什么玩笑,张昭华觉得自己快要完蛋了好吗。

    刚才问出上一句的是余妃,她问了这句之后就慌了,在自己的帘子后面打哆嗦,皇帝看不到,但是郭宁妃看得清楚,心里也跟着战战兢兢起来。如今皇帝春秋已高,而太孙还年幼,皇帝当年对懿文太子说的话现在活生生地实现了,他要为下一代的皇帝把路铺好,谁敢挡路谁就死,外廷那些功劳卓著陪伴日久的功臣都不能保全,那么这些身在内廷的妃子们呢,如果皇帝认为她们有可能掣肘皇太孙,是不是也一样毫不留情地拔掉这些他认为的“荆棘”呢?

    “女中尧舜,”洪武帝的语气很值得玩味:“你说说,宣仁后为什么被人称为女中尧舜?”

    “民女以为,”张昭华慢慢回道:“宣仁高太后杜绝内幸,以恢复祖宗法度为先务,尽除弊政,是以能称之女中尧舜。”

    这句话张昭华是绞尽脑汁想出来的,有很大的玄机。

    高太后什么功劳,功劳多了,比如说任贤使能,去谗不疑,她召回被变法派排斥在外的老臣司马光,将因为不支持新法而被下放贬谪的旧臣都召回京师,分别重用,这其中就有一直被贬斥在外的苏轼。虽然这当然有政治上的考究,但不能不说,这些人确实是国之栋梁。

    但是这都不是最主要的,因为高太后废除了宋神宗和王安石推行的新法,而这个新法在当时是普遍被认为是祸国殃民的政策法令,就是现在这个时代,也是被认为是jian人jian法,直到后世才对王安石的变法有了彻头彻尾的重新认知——所以高太后废除新法,恢复的是宋仁宗以来的政策,这就是恢复祖宗法度的意思,其实张昭华想说的就是这个,拨乱反正,一切遵循祖宗法度。

    宋神宗做了“错事”,高太后当权之后就把错误的改正回来,回到祖宗立下的规矩上,张昭华意在影射当今,作为国朝第一位皇帝的朱元璋,定下许多条条框框来,单看一个祖训录,就规定了那么多的规矩,为的是让后世子孙奉为宝典,事事照做。

    总会有不肖的子孙的,这个子孙当了皇帝,他改变了洪武帝定的规矩,要弄得天下大乱的时候,如果有一个像高太后这样的人出来,恢复祖宗法度,挽救国政,难道不是洪武帝想看到的么?

    还有一点,张昭华不说高太后如何圣明地处理朝政的事情,就是隐去了女人在政务上表示出的才华,只说她杜绝内幸——什么意思,就是说高太后极力阻止皇帝给她的家人封官封爵,宋神宗曾三番五次要提高母亲家族的待遇,打算为高氏家族修建豪华的宅第,高太后始终不肯答应。最后,还是由朝廷赏赐了一片空地,由高家人自己出钱,建造了房屋,没用国库一文钱。

    这就是杜绝外戚幸进的典范。

    皇帝怕的是什么,不就是怕外戚掌握朝廷大权么?不就是怕子少母壮,女人要祸乱朝政吗?在张昭华的嘴里,高太后两个都沾不上,反而谨守礼法,忠心为国,不谋私利,一切为了国泰民安,这下皇帝还有什么说的呢?

    果然皇帝非常高兴,甚至让人把帘子卷起来,让张昭华近前来。

    “你说的很好,”皇帝道:“是个懂道理的。”

    张昭华眼睛垂下,她很想看一眼皇帝,但是还是忍住了。

    “宁妃以为如何?”皇帝问道:“余氏、杨氏、周氏以为如何?”

    “皇爷,”郭宁妃笑道:“难得这孩子机敏,可是还有才艺没有展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