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小说网 - 言情小说 - 昭华在线阅读 - 第四十九章 扳指

第四十九章 扳指

    一晃眼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就到了,在临近年关的时候,草市上都会看到扛着粉色手扎灯笼捆沿街叫卖的商贩,上百只灯笼用一根麻绳捆扎在一根粗长的竹竿上,象个大磨盘,麻绳系的活扣,随解随卖。

    在后世的元宵节,并不如现在这般盛大,这里是自正月初八到十七整整十天,家家户户张灯结彩,门上最起码也要挂上两三个灯笼,张昭华在十三日的时候和张麒张升去了永城县城里玩了一天,晚上回来的时候,从官道两边可以看到烟花如星雨一般的场景,尤其夜间燃灯,更是蔚为壮观——一个小小的县城就是如此了,可以想象京城秦淮河畔,一定是如诗中所写“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这样的美景了。

    城里的花灯做的精巧,而且种类繁多,直能把人看花了眼去,且不说纱灯、花蓝灯、龙凤灯、棱角灯、树地灯、礼花灯等,各种形状有圆形、正方形、圆柱形、多角形,制作材料是由竹木、纱绢、丝穗、羽毛、贝壳等,只说在灯上题了剪纸、书画、诗词什么的,看着就新奇有意趣。

    乡下的灯也有卖的,做的粗糙些,也没那么许多新花样,就是大红大绿看着好看,而且多是做了自己点的,做多了就拿去卖,十个也就两文钱而已。

    张麒是会做的,做一个八角灯就是要用芦苇杆、红纸、线、剪刀和胶糊糊罢了。把芦苇杆弄折成四份,拼成一个正方形,再用线把缝合的地方扎起来,一个框子就做成了。连做五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出来,把四个框子角对角扎在一块儿,再把剩下的两个正方形一上一下和先前那个四个一样扎好,灯笼大框架就成了。

    模具弄出来,接下来就是糊纸美化,这也是最后一道工序梳腰口,在灯笼的腰部糊上红纸。红纸上可以预先画出许多吉祥图案出来,包了腰之后,两头再用其他颜色的彩纸一包,一个手扎灯笼灯笼就做好了,也甚为美观。

    “囡囡,”王氏的声音传来,“去挑一挑烛心,门上灯笼的光暗了。”

    张昭华应了一声,走到大门前,用长杆把挂在门边的两个灯笼挑了下来,果然看上去黯淡了许多,张昭华就取了插在垛子上的针具,从孔隙里插了进去,这样是可以从灯面上看到具体位置的,剥掉蜡烛旁边的灯花,果然明亮了许多。

    张昭华把灯挑了上去,从门缝里又看到一群小孩打打闹闹地经过,手上都提着灯,不过不是纸灯,而是萝卜灯。

    这种灯就是哄小孩子玩的,找一个大萝卜来,从中间切开挖个洞,往里面倒上一些煤油,放上个灯芯,再放上一个小小的棍子,然后用一根铁丝穿进里头,铁丝上缠根小棍,点亮灯芯,就是一个萝卜灯了,就是来打发小孩子的,偏偏小孩子都喜欢地不得了。

    张昭华回到屋里,听着隔壁大房传来的声音,似乎是王氏在和新妇说着什么,两人都在笑——张昭华叹口气,这回好了,心里积着事儿轻快不了的人是她了。

    为什么会心里有事,那就是眼前桌上这一枚扳指害的了。

    张昭华叹了口气,伸手把这一个害得她两天都没睡好的东西举了起来,放在灯光下细看,果然这东西细细看来,不是凡品。细腻地如同象牙一样的戒面上,有至纯的黑色条纹,如同星河一样,被烛光一照,十分光亮耀眼,里面隐约可见多而繁盛的黑子,每每看得人目眩神迷。

    之前她还狠狠嘲笑了一番这枚扳指的前主人,现在她觉得自己才是应该被嘲笑的人。

    价值十万钱——这句话也许有那么一点夸大的成分,但是价值不菲是真的,也确确实实罕见珍稀。还记得她拿给粮长看,粮长看了材质,说像是鹿角。

    “犴达罕的角,”张昭华道:“这是个什么东西?”

    “哦,居然是这东西的角,”粮长恍然道:“犴达罕也是鹿,却是珍禽,状如牦牛,身躯很像骆驼,四条长腿也与骆驼相似,肩部高耸有如驼峰。而且只有雄兽的头上有角,雌兽是没有的。”

    “这东西哪里有?”张昭华问道:“是关外的动物吗?”

    “这我也记不清了,”粮长起身开始翻书,道:“需要找找。”

    他们俩翻了一下午书,终于在图鉴找到了,张昭华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的文字,问道:“说这种鹿在不咸山——不咸山又在哪儿啊?”

    “不咸山就是白头山的古称,”粮长道:“远在东北,比黑河还远呢。”

    张昭华惊叹了一声,白头山应该就是长白山了,没想到犴达罕这东西居然是长白山里的珍禽,而且听高煦的话,是百余头里面才能找到一个有黑色文理的,那岂不是更加珍贵了。

    “不是说只是普通官宦人家么,”张昭华嘟囔道:“做一个藩王的长史,家里就能这么有钱了吗?”

    说着又拿起来细瞧,问道:“为什么是坡形,不是圆形呢?”

    这枚扳指造型很奇怪了,不是圆形,居然是一面高一面低的梯状,和后世她眼见的完全不一样,她想要知道是什么道理。

    听她问这话,粮长倒惊讶了,反问道:“为什么不是坡形是圆形呢,难道你还见过圆形的吗?”

    张昭华急忙道:“难道没有圆形的扳指?”

    “至今没有见过圆形扳指,”粮长摇头道:“韘,初见于商代,春秋之后使用频繁,就是用以扣住弓弦,也可以防止弓弦擦伤手指。这东西只有一面高一面低,才压得住弓弦——你说的圆形的话,这个我也没想过,不知道会不会打滑,又或者和弓形有关吧。”

    张昭华忽然想起来后世有这么一篇研究清朝末年的文章,说是老北京有句顺口溜,叫“贝勒手里三样宝,扳指、核桃、笼中鸟”,说是八旗子弟争相以贵重材质比如犀角象牙翡翠制作扳指,相互攀比炫耀。

    张昭华又想起自己看到的圆形扳指好像确实都是清朝流传下来的,那是不是说明清朝以前的朝代,扳指的款式只有坡形——那这就是汉人和满人的地域风俗的不同之处了,也不是弓弦的问题。

    粮长问是从哪儿来的,张昭华也一五一十道来,并道:“那高煦家在北地通州那边,也许是通州市肆繁华,竟能采到这样的好东西。”

    粮长若有所思道:“通州那里,受金、元影响大,和南边是不同。”

    “他还有一枚白玉扳指咧,”张昭华道:“价格肯定比这一枚还要高,要不然他就会把那一枚给我的。”

    “还有一枚白玉扳指?”这回粮长摇头道:“不会比这一枚更值钱了。民间多用马骨、羊骨做扳指,富贵一点的,用鹿骨或者玉石——就算是羊脂玉,也抵不上这一枚值钱。”

    “能值多少钱?”张昭华眼睛亮晶晶地看着他。

    “把你这样的,凑十个卖了,”粮长哈哈笑道:“就刚好抵了价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