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小说网 - 言情小说 - 重穿农家种好田在线阅读 - 第629章 挣了个钵满盆流!

第629章 挣了个钵满盆流!

    “晴晴,我听你大姨说,你管的那几家小卖部都发菜了。又给你三姨表哥也开了一个批发部。要是有合适的,你也给我开个门市吧。在这里真挣不了钱。老早就有这个想法,一直见不着你,也不好找了去开口。”

    原来在这里等着呢!——田晴晴心想。

    田晴晴:“你要舍得这里的现成工作,我可以考虑。不过,面粉厂只要开张了,肯定有很多活儿。你可以和小舅一块儿过去,按效益拿工资。也可以往外推销面,或者开门市专卖面粉厂里的面粉。到时候咱再说,我保证让你比现在挣得钱多。”

    正在发展时期,能以多拉拢一个人是一个人,田晴晴盼的是人多势众,尽快发展自己的事业,还要让亲戚友人都落到好处。

    正说着,袋荣华来了。戴淑娟给两个人互相介绍了以后,田晴晴也不客气,直接奔向主题,说明了自己的想法和打算。

    戴荣华先介绍了县面粉厂的建筑规模。说:“要建成这样的规模,最起码需要一年的时间。就是光建厂房,安装上机器投入生产也得多半年。”

    田晴晴心想:我的时间是用分、秒计算的,还有不到三年的时间。这光建厂子就用去三分之一,我还真等不起。

    便又问道:“如果我们建个小些的,能磨出卖的面来就行,时间尽量缩短,你看最短得需要多长时间?”

    戴荣华:“你要急于求成,还不如买一个现成的呢?”

    “这个也有现成的?”郝兰顺好奇地问道。

    “有!来的早不如来得巧。正有一家小面粉厂要转让呢。”戴荣华脸上放出光来:“县面粉厂这一上大设备,挤兑的小面粉厂不好干了。这家又是合伙经营,内部产生了矛盾,便想整体转卖。大家分钱散伙。”

    有现成的最好了!田晴晴闻听一喜,忙问道:“是哪个乡里的?”

    戴荣华:“我们乡的。当初还是我给他们安装的机器呢。离着城里不远,在东北角上,八、九里地。”

    田晴晴:“我觉得可以。华舅,你去给咱落实一下。人家卖,咱就买。我还想聘请小舅在里面当总管,聘任你当技术总管。小妗子当现金出纳。我或者我派一个人当会计。利润按成分红,谁几成咱先说好,本着先小人后君子的原则。大家都没意见了为止。”

    “投资呢?算不算股份?”戴荣华问。

    田晴晴:“所有投资都算我的。厂子也算我的。这个不参与分红。除了上缴的税金、管理费和厂里开资外,所有剩余全部分到个人名下。”

    天!

    这不是天上掉下个大馅饼来嘛!

    投资不参与分红,剩余全部分到个人名下,哪里有这样的好事!

    三个人都高兴的没法。都表示要辞去现有工作,跟着田晴晴去面粉厂!

    再近的亲戚关系也得有利益可图!田晴晴深知这个道理。赚多赚少她不在乎。只要调动起大家的积极性,劲儿往一处使就行。反正钱在空间里放着也是放着,田晴晴为的是发展事业,不是为了单纯赚钱。何况扶植弱小也是积德行善。

    郝兰顺是自己的亲娘舅。戴荣华家庭困难,田晴晴觉得两家都应该帮扶。

    钱算什么?突破命数才是第一位的。

    突不破命数的话,那些钱也会随着自己的消亡而消失!

    由于前景可观。三个人的积极性都很高。面粉厂很快买下来。

    为了证实面粉厂是自己,也为了鞭策自己。田晴晴给面粉厂起名“田青苗面粉厂”。“田”自然是她的姓了,“青”是晴的谐音,“苗”指的是田苗苗。

    田晴晴起此名的用意是:让厂名时时告诫自己:自己和田苗苗两个的分身还有两年多的时间,如果不努力争取,到时两个人将同时消亡。

    如果突破命数的话,也将有一个离去。而离去的肯定是田晴晴这具身体。把名字嵌在厂名里,也好让人们多记住些时日。

    如果突不破命数,她和田苗苗同时离去,人们会指着厂名说:这是用田家的两个同时死去的女儿的名字命名的厂名。

    “为什么起这个名字呢?起个‘卫星’、‘红旗’、‘光明’什么的,不是很好嘛?既有政治色彩,还能起到鼓励员工,弘扬面粉厂的作用。”郝兰顺不解地说。

    田晴晴笑笑说:“这个名字好哇!我们的面粉厂就像雨后田野里的青苗一样,蒸蒸日上。这里头的讲究大了。”

    郝兰顺虽然不理解,但厂子是田晴晴的,她又是神妈儿妈儿,或许里面真的有讲儿。也就听之任之了。

    “田青苗面粉厂”的牌子挂出来以后,郝兰顺和戴荣华商量着,召回了几个原来的熟练工人,又招收了几个自己的亲戚朋友家的闲散劳力。

    戴荣华还把自己的两个脑子有毛病的儿子弄了来,指派他们做具体的工作。如搬面袋,打扫卫生。

    万事具备,面粉厂开业了。

    为了方便群众,也为了创收,和别的面粉厂一样,“田青苗面粉厂”也对外换面。人们可以驮着拉着自己家的小麦,到面粉厂换成面粉。

    为了凸显空间小麦的优良品质,田晴晴让面粉厂一律磨她送去的小麦。人们换面的麦子单另放着,卖给粮站或者别的面粉厂。

    这样,无论田晴晴的批发部批出去的面粉,还是人们换回去的面粉,都是空间里的小麦粉了。

    买面的吃着好吃,下回还是到原地指名买“田青苗面粉”;换面的也吃出好吃来了,下回还是来这里换面。

    一传十,十传百,“田青苗面粉”很快在乌由县境打开了市场。无论买的还是换的,都认准了“田青苗面粉”,非“田青苗面粉”不买、不换。

    面粉厂一天到晚车水马龙,换面的不断溜;凡是卖“田青苗面粉”的门市,都供不应求。

    “田青苗面粉厂”发了,田晴晴属下的批发部、小卖部发了,一个个都挣了个钵满盆流。

    田晴晴更是发了。一开始雇了一个拖拉机从批发部往面粉厂运小麦,返回时拉面粉,后来增加到三辆、四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