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二章、粮草
这下谢涵真是难办了。 论理,方氏的要求不过分,他们都搬了出来,留她一个女流之辈守着那些财物,万一哪天劫匪闯了进去,东西保不住不说,只怕人也得被糟蹋了。 要知道方姨娘虽已年过三十,可因为条件好,会保养,加之没有生养过,她比乡下的这些二十出头的妇人显得还年轻面嫩呢。 可问题是方姨娘来府城,奶娘肯定也得跟着来,如此一来,乡下那个家就没有人留守了,那些家当怎么办? 都运到府城来? 先不说找谁去帮忙把东西运过来,就是运过来也不见得就是好事,谁说府城就一定守得住? 因为战争存在的变数实在是太大了,别的谢涵不清楚,但她知道,这一世她肯定不会站住顾烁身边,因此,顾烁能不能打赢那几场关键的战役就很难说了。 虽说谢涵已经决定了要辅佐朱如松,可朱如松和顾烁的身份毕竟不一样,朱如松站不到顾烁的高度,自然对战事的影响力也没这么大。 谁知就在谢涵左右为难时,胡知府打发人把她接去了府衙一叙。 原来,胡知府接到了上头的紧急军令,命他在十天之内筹集两万石粮草火速送往海宁,说是十天之前运往海宁的粮草被鞑靼人劫走了,前线的粮草告急,这仗还怎么打下去? 可之前的两万石粮草已经费了胡知府的九牛二虎之力,短时期内他上哪里再筹集两万石粮草? 而且就算有粮草,他手头也没有足够的银两买下来,正束手无策时,师爷给他拿出了一张纸条。 这张纸条就是元宵节那天从被抓的几个细作手里搜来的那张纸条,上面记载了当地一些大户的存粮情况,其中就有谢涵的三千石。 师爷的意思是让胡大人亲自开口向这些大户们借粮,毕竟这不是一笔小数,直接开口说捐,他怕一下就把路堵死了,而借,回旋的余地就大了。 因为如果战事结束,如果赶上两个丰年,还是有可能会把这笔粮食还给这些大户的。 再不济,也能从税赋那边给这些大户们找补些回来。 当然,这些说起来也是空头保证,毕竟谁也不清楚战事什么时候会结束。 但胡知府清楚一点,如果这两万石粮草没有及时送到海宁,海宁失守,他这个知府也就做到头了。 于是,胡大人第一个找上了谢涵,因为他知道,只要谢涵带头同意了借粮,剩下的工作就好做了。 果然,谢涵没有让他失望。 非但如此,谢涵答应的是把粮食无偿地捐出来,而不是借! 不过她提了两点要求,第一,这些粮草在乡下,得府衙的人亲自去提过来;第二,这些粮草怎么押运过去得她说了算。 第一个要求胡知府二话不说就答应了,可第二个要求却把他难住了。 押运粮草非同小可,他怎么敢把这么大的事情交给一个十一岁的小女娃? 再说了,这筹集粮草是地方官员的职责,这押运粮草可就属于幽州守备的权限范围了,他说了也不算啊。 谢涵一听,倒是也不为难他,回家后直接给朱如松修书一封,让他想法设法讨了这个运粮的差事,因为她知道朱如松已经是一个百户长了。 胡知府见谢涵如此通情达理,喜之不迭,一面忙命人跟着高升回乡运粮,一面忙给皇上修书一封,奏明这次筹集粮草的艰难以及谢涵在关键时候的仗义捐赠等等。 当这封奏折摆到朱栩的龙案上时,谢涵已经换上一身男装坐在明德书坊的后院和朱如松商量这次押运粮草的细节了。 没办法,谢涵之所以管这件事是因为她记得很清楚,上一世这批粮草也被鞑靼人劫走了。 连着两次粮草被劫,仓促间根本筹不到粮食,最后是胡知府直接把粮食摊派到各家各户,衙役们亲自挨家挨户地把百姓们自己的口粮搜刮上来,百姓们怨声载道不说,更糟糕的是有不少人举家踏上了通往内地的要饭之路,田地开始荒芜了,路上的饿殍开始多了。 因此,这一次,她不想让悲剧再次重复。 所以,她和朱如松商量了一下,第一批骡车的麻袋里不装粮草,改装鞭炮,等鞑靼人来抢的时候,立即放弃抵抗,并偷偷把引线点燃,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同时,派几十个高手暗中跟着再打一个伏击。 待把这些人都收拾了,第二批粮草也就能安全过关了。 “贤弟,你怎么知道鞑靼人还会过来劫粮草?”朱如松问道。 说真的,如果不是谢涵要求,他并不想来接这担活,责任太大了,他根本没有把握。 可他就是无条件地信任谢涵,也相信谢涵既然敢叫他来,肯定是有一定胜算的。 “猜的,第一次他们尝到了甜头,肯定还会有第二次,而且你想,这么多粮草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府城,能不惊动那些细作吗?” “那这个主意是你想出来的?”朱如松把脸凑过来了。 “这不废话吗?难不成是你?”谢涵推开了他。 “那这些路线你怎么也熟,你以前走过这条路?”朱如松指着谢涵画在纸上的详细路线图,问道。 “我在家研究了好几天的舆图。奇怪,你今天怎么这么多问题?”谢涵反问他。 她就是不想聪明外露不得已才找到的朱如松,想着他对她的绝对信任,应该不会怀疑到她什么,没想到对方今天却反常起来了。 “没什么,我是见贤弟这么聪明,怕你被人抢走了,贤弟,你可别忘了,你答应过我一定会等我回来的。”朱如松伸出手在谢涵的眉心弹了一下。 “谁答应你什么了?”谢涵有心想问问他到底是不是朱泓,到底知道不知道自己的女儿身,可话到嘴边还是咽回去了。 她是怕挑明了身份自己就再也没有和他联系的借口了,因为她不能公然以一个闺阁女子的身份和一个外男如此亲密地来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