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一路高升在线阅读 - 第一百二十三章 御史登门

第一百二十三章 御史登门

    几日后,京城里到处都在传播着这样一条消息,翰林侍读杨振冒死向内阁大学士上奏抗倭大计,并且全盘否定以往的战略战术,引起了轩然大波,上至朝廷官员,下至黎民百姓,都暗暗敬佩杨振的勇气和胆量,但也在为他担忧,如此冒昧,结果将会如何,实在让人不敢想象啊。

    杨振这几日也是在焦急的等待消息,但自从那日离开内阁后,内阁却没了动静,张四维也没来翰林院,张居正也没派人过来通知他有何动向。杨振感到纳闷,按理说,现在东南沿海的局势已经快火烧眉毛了,内阁的办事效率竟然还如此低下,张居正就算身体刚刚恢复,不能劳累,其他几位大学士商讨这样一件大事,难道也要那么长时间吗?

    杨振心里埋怨着那几位办事不靠谱的大学士,但却无计可施,只能蜷缩在翰林院,或者就回了家门再也不出去,现在他可是京城里的名人了,他怕自己走到大街上,会被人在背后指指点点,虽然不至于做出什么过激的行为,但,毕竟脸面上不好看。

    让杨振感到意外的是,他没有等来朝廷的旨意,却等来了一个不速之客。杨振无论如何都没有想到这个人会突然造访,因为此人正是他不久前彻底得罪了的左都御史邹元标。邹大人是朝廷二品大员,比杨振的官衔高了好几级,而且以他的身份,以及他的性格是绝对不会屈尊降贵主动来拜访杨振的,杨振心里纳闷,却也不好将他拒之门外,于是只好恭敬的把他迎进家中。

    邹元标的神态与当日激烈辩论的时候已截然不同,往日刻板的脸上竟然还带着微微笑意,邹元标一直以士林领袖自居,众多读书人人都以他马首是瞻,他也从不对人假以颜色,更何况是杨振这样的晚辈后生了,杨振揣测着他的来意,暗自提高了警惕,像邹元标这样的文人是很有可能因为和他政见不和而上门来把他骂个狗血淋头的。

    杨振紧紧的盯着邹元标,等待着他道明来意。邹元标却不紧不慢的先端起茶杯喝了口茶,然后又放在桌上,朝杨振微微颔首,紧接着突然朝他竖起了大拇指,说道:“杨侍读果然是好样的,敢于直书上谏,说常人不敢说之话,做常人不敢做之事,要知道,你的话有很多人都想说,但都不敢开这个口,你知道为何吗?因为这其中牵涉到不少人的利益,杨侍读竟然有这份胆识,让我感到钦佩,更难能可贵的是,你所具有的某略,以及对整个战局的掌握都是无人可以企及的,自从那日别后,真是该对你刮目相看啊,连老夫我都自愧不如!如果我大明朝能多几个像杨侍读这样的人才,又何愁倭寇不平,我大明不兴啊!”

    原来这邹大人上门来是主动夸赞自己的!想想也真可笑,不久前他还和自己唇枪舌箭,恨不得争个你死我活,今日却又主动上门来示好,真不知道这些古代的读书人是怎么想的,思想观念转变如此之快,倒让杨振有点无法适应了,不过,这也可以从另外一个侧面看出,邹元标是个性情中人,绝非那种冥顽不化,妒忌贤能的人,自己原先那种把他当敌人看待的想法也许是错误的。

    “邹大人,您真是太抬举在下了,我没有你说的那么好,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情,试想下,身为大明的子民,看到国家有难,又有哪个不愿意挺身而出啊?如果倭寇真的越来越为猖獗,长久无法消除这个隐患,到了无法收拾的地步,国将不国,民将不民,你我连在这里说话的机会都没有了,你说在下敢不出力吗?说实话,我这么做,说好听点是为了朝廷,其实也是为了我自己,只不过别人没有想到这层关系而已,所以才不去做。”杨振淡淡地说道,他可不想在邹元标面前装出一副为国为民,舍生取义的气概来,而是轻描淡写的只说是为了自己,毕竟枪打出头鸟的道理他还是懂的,现在唯一要做的是要低调。

    邹元标听了杨振的话一怔,继而又哈哈大笑,道:“杨侍读果然坦荡,敢想敢说敢做,换作一般人如果做了这样的事,要么不断标榜自己的忠君爱国,要么虚情假意的故作虚伪,哪像杨侍读这样磊落啊!上次老夫真是错看了你,虽然你说的话不甚入耳,但回去之后,细细琢磨,还是有几分道理在内的,因为我们没有处在首辅大人的位置上,所以有些事情根本无法考虑到,设身处地想一想,大家都是为了大明王朝,为了国家,只要目的一致,过程又何必斤斤计较呢,你说是不是这样?”

    杨振嘴上连连称是,心里可是纳闷极了,邹元标今天是在唱哪出戏呢,不仅一反常态的对自己恭维之至,而且竟然还能从张居正的角度考虑问题,从他的话中来看,他对张居正的敌意也减轻了很多,自己虽然做了一件为人称道的事,但他也不至于这样做吧,毕竟他是将来东林党的领袖呢!

    杨振有点惶恐了,忙起身道:“邹大人,您的话实在让我感到羞愧啊,我仅仅只是就事论事的上了份奏折,根本不足道齿,怎能受得了大人的如此称赞呢?”

    “当得,当得!”邹元标面带微笑,说道,“你的直谏只是一个开头,朝廷的风气一向是死气沉沉的,如今你这么一来,可算是给那些混饭吃的人当头一棒,做什么样的官就该做什么样的事,大明官场就是太多这些浑浑噩噩的官员,才会搞得如此模样,要是都像杨侍读一样,为了国家利益,挺身而出,哪还有今天的局面哪,倭寇老早就平息了,根本轮不到他们猖獗!”

    邹元标越说越激动,忍不住用手指在桌上敲了几下,他接着说道:“自从你上书内阁以后,其他官员也坐不住了,你知道吗?在这几天内,朝廷已经接到了很多上书,都纷纷要求朝廷大力整顿军备,提拔人才,彻底消除倭寇之患!这都是因你而改变的,我们身为言官,主要由都察院御史和六科给事中组成,大部分品秩不高,甚至很低,但却承担着规谏上,左右言路,弹劾、纠察百司、百官,巡视、按察地方吏治等重要责任,一刻也不敢懈怠,忘记自己肩上的使命,但我们又时常为人所惧怕、生厌,因为我们损人利益、毁人前程,似乎只会空谈,而不能做实事,为了改变对我们言官的看法,这次上书,希望朝廷也给我们出力的机会。”

    明代言官这种敢言直谏的风节和精神,源于儒家的政治伦理、道德传统的浸染和塑造。在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标的激励下,众多官僚士大夫都恪守为君为国为民的基本原则,直言谏诤,所谓“臣言已行,臣死何憾”,其中虽也有愚忠的内涵,但于国于民于社会还是有益的。特别是明代言官形成了一种强烈的群体意识,一批言官忠实地履行着监督与纠察的职责,对于朝廷的各种权力体系起到了一种较强的制约与规范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确实遏制了由于权力带来的弊端以及衍生出来的种种腐化因素。其中也有个别言官无事生非迫害忠良。

    这就是杨振对明代言官的了解,宋代司马光曾言:“凡择言官,当以三事为先:第一不爱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晓知治体。”对于言官的道德品性及政治素质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明代对于言官的素养品质则有着更高的标准,首先,“必国而忘家,忠而忘身之士”;其次,必须正派刚直,介直敢言,而不患得患失,爱身固禄;再次,具有突出的学识才干,既通晓朝廷各方政务,洞悉利弊动态,又能博涉古今,引鉴前史。除此之外,还须具备一定的仕途经历,历练稳重;对于年龄、出身以及文章、词辩等方面的能力也有具体的要求。总之,言官必须具备秉公据实,善辨是非,敢论曲直,既勤且廉等优秀品质,品行、才识不可缺失。

    邹元标具备了言官所需要具备的大多数条件啊,因此他才能成为士林的领袖,成为众多言官的楷模,除了自身的素养以及学识的高超,他的品质也是可圈可点的。不然,换做任何一个人,如果和杨振曾经激烈对峙过,怎么还可能会亲自登门来说这些话呢?

    杨振这时对邹元标的印象改观了不少,言辞之间也客气了许多,他说道:“朝廷的形势,大家都是有目工睹的,国家为难如此地步,我想首辅大人和几位大人也不会坐视不理的,不然,何以对得起天下黎民苍生,对的起先皇的谆谆嘱托呢?相信朝廷不日就会有旨意下来的,到时候,就是我辈流血出汗,为国效力之际了!”

    “杨侍读,有一句话你说错了。”邹元标突然板起面孔,说道,“流汗可以,怎能流血呢?”

    杨振一愣,邹元标说这话是何意思?他正纳闷间,忽然发现邹元标脸上似笑非笑,这才恍然明白他原来在开玩笑。

    “我大明军民当然不能流血了,流血的不该是那些嗜杀成性、劫掠我大明财物的倭寇吗?”邹元标捋着胡须,呵呵笑道,“我们虽然不能上阵杀敌,但也会在后方为你们鼓励士气,做好各种支援,期待着你们的凯旋归来,与君共饮庆功之酒!”

    杨振忽然听出了邹元标话中的深刻含义了,他连续两个“你们”岂不是在说自己也要上抗倭前线去吗?难道他已听到了风声,他今天特地过来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和自己讲这个吗?杨振迟疑着问道;“邹大人,您刚才话中是在说我也会去------”

    邹元标一愣,继而想起自己刚才说过的话,情知自己失了言,急忙打断杨振的话道:“老夫刚才的话杨侍读千万不能对外传出去,你可以当做什么都没听到,放在肚子里好了,你也不要来问我,等过几天,朝廷自会有旨意下来,你就明白了。”

    “杨侍读真是令人琢磨不透啊,但也使人敬佩万分,像这种事情别人遇到了都是避之不及,惟恐落到自己头上,毕竟上了战场不是纸上谈兵那样轻巧的,而是要掉脑袋的,可惜老夫年纪大了,如果也像你这般年轻,定要多杀他几个倭寇!”

    杨振已经彻底被邹元标夸得抬不起头了,这个老夫子今天真是吃错了药,兴冲冲的跑到自己府上莫名其妙的把自己猛赞一通,完全忘记了不久前还像对头一般,难道他真的被自己所感动折服了吗?杨振不敢相信自己真有这么大的魅力,官场上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事多了,谁会掏心窝子跟人讲真话呢?他快被邹元标弄昏头了,心下立刻起了逐客之意,因此言辞上不觉冷淡了几分。

    邹元标又岂会看不出杨振的神色变化,于是也就打了个哈哈,稍微寒暄了两句,就告辞了,杨振不敢怠慢,殷勤的把他送到门外,直到他上了轿子,消失在他视野之外,才抑制不住一颗激动不已的心回到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