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穿越之我是光绪在线阅读 - 第十七章《中美联合公报》

第十七章《中美联合公报》

    虽然光绪在美国的投资正进行的如火如荼,但是并不能掩盖其中的危机,美国的反华现象却越来越严重了,为此光绪命令容闳除了加紧在美国投资加深与美国大公司的合作如摩根、洛克菲克石油公司、以及卡内基钢铁公司等等。容闳还积极组织在美华人参与美国的慈善事业,容闳还让许多中医组成医疗队免费为一些家庭贫困的美国人服务,还经常在中国的传统佳节组织华人表演中国传统艺术加深美国人对中国的了解,他的善举被美国媒体大量报道,新闻界还一直认为他是最友善的人,他还登上了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

    共和党参议员约翰·米勒是个极端的反华人士,这个人在历史上极端仇视华人甚至仇视那些同情华人的美国人,不过现在他却遇到一件让他惊喜的事情,他居然收到由全美慈善总会举办的慈善晚会的邀请函。对于这个全美慈善总会,约翰·米勒是十分了解的它是由耶鲁学院以及美国政府举办的立志于帮助美国的弱势群体,该协会时常会邀请一些社会名流以及政界要人参加慈善拍卖会。

    约翰·米勒明白参加这个聚会可以让他认识更多的社会名流对他将来的政治生涯有着非常大的好处。

    不过他在惊喜的同时也感觉到厌恶,因为这个协会的幕后投资人是一个毕业于耶鲁学院的暴发户更重要的是这个暴发户还是个来自中国的黄皮猴子。不过约翰·米勒却不得不去,因为下届国会选举马上就要开始了,约翰·米勒当然不会放弃这个让他认识更多金主的机会。

    来到这次拍卖会的举办地帝国饭店,这个帝国饭店她采用东西方艺术相结合的建筑风格,据说是由一个中国设计师和一个美国设计师共同设计建造的象征中美友谊,她堪称是华盛顿最著名的建筑之一。约翰·米勒却对此不惜,他认为只有白种人才会设计出这样建筑,而中国人绝对不可能。

    来到拍卖会的现场,约翰·米勒看到了很多美国名流有政界要人,也有来至商界以及报界的人。当然也有他不喜欢的人那就是那些黄皮猴子,只见这些约翰·米勒眼中的黄皮猴子在会场中穿梭与那些名流交谈。这几年那些来自中国的淘金者在美国赚取了大量的金钱,特别是这几年来这些中国人还团结起来为更多的中国在争取合法权益。而且他们还积极投身慈善事业为那些需要帮助的美国白人,而且还大力宣传中国文化,越来越多的白人开始喜欢中国人并为他们在美国的一些地方如加州收到的不公平待遇而深表同情。

    “该死的黄皮猴子!”约翰·米勒又在心中怒骂道:“终有一天我们会把你们全部赶进太平洋。”

    这是一位身穿晚礼服的绅士来到约翰·米勒的面前:“很高兴见到你尊敬的议员先生。”说着便伸出了手和约翰·米勒握手。虽然这个人举手投足间都充满了绅士的味道,但是约翰·米勒还是对他满是厌恶,原因无他,因为眼前的这位就是美国华人中的代表容闳,说起这个容闳可以说是一个有趣的人物,他是中国最早的一批留学生而后又回到美国负责管理中国留学生,后来因为与同僚间关系不佳而被赶回国,正当认为以为他被清政府抛弃的时候,他突然又回来了,不但升了官而且还带来了大量的钱在美国投资,而且胜利女神好像总是站在他那边,他的投资总会获得成功,很多人都希望和他做生意,而且他还积极投身慈善事业。在加上他东方伯爵的身份让他成为了美国的风云人物甚至还登上了时代杂志的封面。不过在约翰·米勒的心中他就是个十足的暴发户。

    约翰·米勒说道:“原来是来自中国的容闳先生,不也许我该叫你一声伯爵,但是这个爵位是中国皇帝封你的,并不是美国总统。”虽然他带有政治家的微笑但是容闳还是能感觉到他眼神中对自己的鄙视——更确切的是说是对中国人的鄙视。

    “感谢你邀请我参加这次聚会,不过这并不影响我对你们这些黄皮猴子的看法,你们这些浑身带满跳蚤的中国猪应该滚回走过去。”说着用手假装在身上抓痒;“也许我该马上回去洗个澡,今天真扫兴。”说着还将手套扔进了垃圾桶。

    不过就在他转身离开的时候,他看见了一个熟悉的人,摩根银行的首席执行官波尔多先生。摩根家族在美国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力,而且还是共和党最大的金主。约翰·米勒又怎么会放过这个认识他的机会,于是忙上前和他打招呼:“尊敬的波尔多先生,很高兴在这里见到你。”

    但是波尔多好像并不认识约翰·米勒,但是他出于礼貌还是笑着:“很高兴见到你。”

    约翰·米勒看出了波尔多并不认识自己忙说道:“我是约翰·米勒是共和党的议员,我们去年在共和党的年会上见过一面。当时······”

    虽然约翰·米勒努力地描述着他当时和波尔多见面的场景试图唤起波尔多的记忆。

    但是波尔多并不认识他,摩根家族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每年都会为政党提供大量的政治献金,对于像约翰·米勒这样的人物,波尔多只是觉得眼熟而已。

    虽然如此他还是饶有兴趣地听着约翰·米勒的政治观点,但当约翰·米勒论述他的反华观点时,波尔多深深地皱了下眉头,显然对这并不感兴趣,甚至还感到厌烦。

    就在这时,波尔多在人群中看见了容闳,于是对约翰·米勒说了下:“不好意思我失陪下。”

    说完用他那刚刚学会的那一句中文说道:“容兄弟原来你在这里啊。”

    说着就向容闳跑去,并和容闳像老朋友样来了个深深地拥抱。

    容闳笑着用英语说道:“你的中文越来越有进步了。”

    “哦,是吗?”波尔多笑着说道:“其实我就会几句中文‘谢谢’、‘你好’,不过我学的很快。你不觉得吗,老朋友。”

    “是啊,你的中文越来越纯正了。”

    “谢谢你的夸奖,老朋友听说你要购买一套钢铁厂的设备,我们摩根银行很乐意为你提供帮助。”

    现在容闳可以说是整个美国最风光的商人之一,而且还带来了大笔订单,这些订单让许多人都为之疯狂,包括摩根家族,毕竟没有人跟钱过不去。

    看到刚才还对自己冷淡的摩根家族的首席执行官现在正与自己最讨厌的人又说又笑。约翰·米勒的心中不是滋味,但是他还是硬着头皮走到波尔多身边,希望能与波尔多再次交谈。毕竟如果能搭上摩根家族这条快船,对每个政治家来说,都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

    不过他刚要开口,容闳就毫不客气地说道:“不好意思,我失陪一下。”

    波尔多有些不解,对容闳说道:“容兄弟为什么要走啊?”

    容闳耸了耸肩说道:“约翰·米勒议员认为我身上有跳蚤,所以我想为了不妨碍他,我还是与他保持些距离。”

    听了容闳的回答,波尔多皱了皱眉头,从刚才与约翰·米勒的交谈中,他就感觉到约翰·米勒对华人的不友好。但是他知道对于摩根家族来说容闳的作用要远远大于约翰·米勒这个不起眼的议员。

    因此他毫不客气地对约翰·米勒说道:“哦,真的嘛。那我刚刚和容闳先生拥抱过,那你不会认为我的身上也有跳蚤吧。”

    约翰·米勒刚想解释:“我只是······”

    不过波尔多毫不客气的打断了他的话,用美国式的幽默说道:“现在我的身上也有了跳蚤,为了你的安全,我想议员先生还是和我们保持点距离比较好。我甚至认为为了你的安全你应该去看看医生,我可以介绍为神经科方面的专家给你认识,他在这方面很权威的。”

    不得已,约翰·米勒只得离开,因为约翰·米勒可不想摩根家族的人,如果他不想保住他饭碗的话。

    看着约翰·米勒离开,波尔多深表歉意地说道:“作为美国人,我为刚才发生的事表示抱歉,我想他的看法只是极少数人的看法,毕竟美国人是非常好客的。”

    容闳举了举酒杯说道:“我完全认同。”

    听了容闳的回答,波尔多笑着说道:“作为你的朋友,我觉得我们可以再很多领域合作,我想你是明白摩根家族在美国的地位。来,让我们为我们美好的未来干杯。”双方在很多方面都展开了交谈,波尔多甚至一再表示摩根家族想和中国进行更多方面的合作,容闳也表示了欢迎。

    宴会结束,陈文彬来到容闳身边说道:“今天的宴会怎么样,有什么收获?”

    相比于交际能力很强的容闳,陈文彬更喜欢一个在暗处收集情报。

    “摩根家族已经答应与我们合作,他还表示愿意提供一批我们急需的设备以及技术。”

    “刚才和那位议员是怎么回事?”

    想到刚才发生的事情,容闳愤怒地说道:“这是个反华急先锋,虽然我几次三番队他表示友好,但是他都不为之所动,真是个难缠的家伙。”

    陈文彬说道:“这个没有办法啊,国家积弱连我们这些游子也被洋人看不起啊。不过还好我们按照皇上的吩咐未雨绸缪该准备的事我们准备的差不多了。”

    “我已经通过我的关系在美国聘请了很多著名的律师为我们效力,而且我已经收购了几家比较中立的报纸,他们会我们说话的。不知道郑藻如那边准备的怎么样了?”

    陈文彬笑着说道:“万事具备只欠东风。皇上还准备一份非常庞大的采购清单,等到事情开始的时候再把消息抛出去,那些商人会知道怎么做的。”

    于此同时美国的反华浪潮越演越烈,就在此时美国的许多报纸纷纷刊登关于华工在修建中央太平洋铁路所受到的苦难以及不公平待遇(在历史上为了修建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许多华工都付出了生命,甚至有人说在中央太平洋铁路的下面每一根沈木下都躺着一具华人的尸体)。一些参加过修建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华工也纷纷组织集会向人们讲述太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一些华工还组织起来开展了一项《重走中央太平洋铁路——华工的血泪之路》的活动。

    他们甚至邀请了一些新闻记者随行沿着中央太平洋铁路步行,在途中他们还发现了许多华工的尸骨。随着事件的发展,在修建中央太平洋铁路时的一些黑幕也被揭开,整个美国都被震惊了,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甚至发表了《肮脏的中央太平洋铁路》的文章,批判美国铁路公司的暴行。

    随着事件的愈演愈烈中国驻美国大使郑藻如代表华工将联合太平洋铁路公司和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告上了法庭,要求联合太平洋铁路公司和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为那些幸存的华工和那些遇难华工的家属提供高达一百万美元(当时的美元很值钱的)的赔偿款。

    为了打赢这场官司容闳邀请了美国许多著名的律师组成了最庞大的律师团负责这次诉讼,堪称美国自独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件诉讼案。

    容闳还派人积极游说美国的大财团并暗示中国庞大的市场只欢迎朋友,妄图让这些大财团站在中国这一边。

    中国驻美国大使郑藻如还代表中国政府就在美国发生的越演越烈的排华事件向美国政府提出了最严重的抗议。

    看着反华派和挺华派两帮的斗争越演越烈,双方的争斗由街头扩展到法院、议会。而且光绪也在幕后支持美国华侨的抗议活动,中国政府宣布拒绝一些来自美国的商品特别是来自加州的商品更是受到最严重的打击,在一些地方甚至发生焚烧美国货的事件。

    这是美国政府坐不住了,美国总统阿瑟不得不多时召见郑藻如商谈解决办法,此时的山姆大叔还不是后世那个看人不顺眼就猛K一顿的家伙。他还很虚弱,虚弱到连智利这个样的国家都可以开着军舰到美国吓唬吓唬山姆大叔。

    山姆大叔只是站在一些大国后面如英国、法国等强国后面,他们吃rou他喝汤,而中国还没有经历甲午战争还没有被揭掉最后一层遮羞布,在加上他刚刚打败了沙俄,一时间受到各国关注。在加上英国也需要中国来压制下那贪婪的北极熊,因此在中美争端上选择了中立,这使得美国在外交上也非常被动,因此山姆大叔还不敢跟中国交恶。

    而中国也知道此事不宜与美国交恶,特别是来自未来的穿越者光绪更是知道此时的中国可以说在内忧外患之中,法国人在南边的动静已经越来越大了,而内部也不太平山西山东持续干旱很多人流离失所,各地匪患不断,再加上中央的财政非常的空虚,而且新军还不是很多,因此光绪知道现在还不是和美国翻脸的时候。

    李鸿章入住军机处负责外交,对于这个被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光绪还是很看重的。虽说最近两人的关系并不好,慈禧死后光绪借户部贪污案收回了天津制造局,并查处了几个北洋系的高官,后来又通过梅启照以查浙江私盐为名牵出“盐务案”,又指派湘系颜士璋主审两江盐税一案牵连出大批淮系官员,就在淮系和湘系就盐务案斗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光绪对两派各打五十大板并趁机收回了两淮的盐税。

    而李鸿章在出使欧洲归国后,光绪以李鸿章有功为名调李鸿章入军机处并趁机夺了他直隶总督的位置,并将这位置给了一直和李鸿章不对付的淮系大佬张树声,看着朝廷帮助自己对付李鸿章,张树声对朝廷收回天津关税归中央的决定也没有什么异议了。

    李鸿章进入军机处以后虽然有些不满(晚清时在地方上当一个实权派远远比在中央做官好的多)但是做事还是比较敬业了。

    对于光绪指示郑藻如代表华工将联合太平洋铁路公司和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告上了法庭,要求联合太平洋铁路公司和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为那些幸存的华工和那些遇难华工的家属提供高达一百万美元赔偿款的事情,李鸿章听到后额头上满是细汗,他虽然支持国家援助那些在美受到欺负的华人,但是他并不认为美国人会同意给中国人赔偿(此时的中国积弱,李鸿章并不认为中国有和没有一争高低的实力)。

    光绪也知道现在并不是和美国交恶的时候,于是便将早准备好的谈判材料交给李鸿章说道:“这是底线,至于怎么谈就看你的本事了。不过要记住这是机密不准让任何人知道这件事情。”晚清时期的军事保密中国很差,特别是在甲午战争期间对于中国军队的部署日本人往往要比中国的将领清楚,因此光绪知道保密工作的重要性,为此光绪按照后世的做法成立了国家安全局,并且制定了《保密条例》要求政府官员特别是高层必须遵守。

    李鸿章看着手里的谈判材料一愣,犹豫了好久才开口说道:“这样做是不是显得我大清太软弱了?!”

    光绪摇着头说道:“西方有一个名叫拿破仑的家伙说过,公理在大炮的范围之内。很快你就会明白这句话的含义。”

    于是很快中美双方就华人移民问题展开了谈判并签订了《中美联合公报》,《中美联合公报》的内容却出乎所有人的意外:第一,中国要求美方要为那些在修建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期间死伤的华人赔偿一百万美元但是所有的赔偿款将会用来购买美国的商品;第二,双方将成立一个组织来管理那些到美国的华人并限定每年的到美得华人总数,并将中转站设立在夏威夷;第三,中方还会将部分中国移民,特别是工人引渡回国。

    俄罗斯人看到《中美联合公报》以后居然会这样:该死的中国人原来这么弱,真不敢相信伟大的斯拉夫人居然会败给这样一个国家,一些人甚至还要求查办外交大臣格尔斯和驻中国公使布策看他们是不是收受了中国人给的贿赂;英国人看到后一些人开始动摇认为中国并没有实力来制约俄罗斯在远东的势力应该将目光转移到其他国家的身上例如日本;而法国人看到后认为现在是法兰西帝国开拓远东移民地的最好机会,1881年7月,由法国总理茹费理主导的法国议会通过了二百四十万法郎的军费用于越南,人们普遍认为越南甚至整个中南半岛都将会落入法国人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