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唐朝理科生在线阅读 - 第060章 治水之策

第060章 治水之策

    那大汉道:“你们想要干什么?”那大汉一脸不情愿。

    杨寒冷笑道:“这就由不得你了!”

    大汉又是一声惨叫,口中道:“行……行!”

    “这不就不用遭罪了?!”杨寒放开双手,站了起来,那大汉摊倒在地,过了好一会儿才蹒跚起身。

    在见识了朱三的身手之后,大汉再也没有抢劫的心思了,只想着如何能够摆脱这些瘟神。

    杨寒面带笑意,道:“走吧,带路!”

    大汉慢吞吞地站了起来,众人才开始动身。

    刚走没多远,那大汉只得硬着头皮对杨寒低声道:“可不可以让大伙全部先回去,我一个人带路!”

    杨寒心想,人多也不好,弄一个老大,他也翻不出什么花,不过看这大汉脸色,好像有什么难言之隐。

    “好吧。”

    大汉招呼了其他人一声,那些山贼全部散了去,跑得很快。

    大汉也想跑,可是朱三始终把他盯得紧紧的。

    这越走,杨寒就觉得大汉说的是真的,如果他真的是附近村民的话,那来当作山贼,必然是被逼上了绝路。

    “你们真的是附近村民?”

    那大汉道:“是的。不瞒你说,我们真不愿意当贼寇,奈何近两年灾难不断,村里人饿死不少,没办法啊……”

    杨寒道:“朝廷不管你们吗?”

    大汉道:“管我们?管得了一顿,管不了两顿。你看……”

    大汉指着附近的田地,这些田地都是被泥沙掩埋,有些洼地水坑全部是混黄的水。

    杨寒不由得道:“黄河泛滥啊……”

    王勃也是叹道:“这黄河水患众所皆知,只是这水患难治,朝廷也是无奈。那你们为什么不搬呢?”

    “搬?搬到哪?”

    说的也是,他们祖祖辈辈就在这里,一直以来都生存的很好,偶尔遇到水患,也不会伤筋动骨,但是这连续不断的水患,足以让人无法生存。

    古人对土地有着不一般的情结。

    杨寒心中道:“这水患,以唐朝的治水技术,只能听天由命。除非他们愿意搬,但让他们搬家,那比现代强迫拆迁还难。”

    一路上,看着无数的农田被摧毁,众人心生感慨。

    黄河众多的支流尚且如此泛滥,又何况主干河道呢。

    正在深思之时,那大汉指着前方的小路道:“快到了!这下你们相信我说的话了?可以放了我回去了吗?”

    杨寒笑道:“其实你多虑了,现在天空乌云正在汇集,不消多久便可能下雨,我们只是想找个地方暂住一晚。”

    那大汉恍然大悟。

    杨寒忙补充道:“钱少不了你们的。”

    大汉点了点头。

    不一会儿,众人到了一处小村落前。

    小村落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破败,树木不多,大多数的房屋都比较老旧。

    到了村子口,便能看清楚村中的情况。一个字,旧。

    只见一个老者走了出来,迎上大汉道:“大黄,你回来了?!”大黄忙还礼。

    这个称呼着实让杨寒差点笑出来,这可是狗的名字。

    不过,以前人们取名字大都是很难听,为的就是吓走那些牛鬼蛇神,凭的是名字难听,鬼神就不愿意要。比如,狗蛋,二狗子之类。

    大汉尴尬回头一笑,对着杨寒道:“我姓黄,小名大黄,村里人都这么叫。”

    杨寒点了点头。

    这时大黄又道:“我还想求您一个事。”

    杨寒道:“说吧!”

    “能不能让村里人不要知道我们上山抢劫的事……若是被村里人知道了,我们……”

    杨寒看出大黄的难处,便道:“这个可以,不过你们以后不要在去抢劫了。”

    大黄连忙点头称是。

    “这位小哥如何称呼?”

    杨寒道:“姓杨。”

    “原来是杨兄弟,其实我们十几个人是背着大伙当得强盗,我们以为能抢一两个商人,帮助大伙,可是……我们可从没有抢过别人东西……”

    大黄显得有些语无伦次。

    不过杨寒明白其中意思,便道:“既然是第一次,就当个教训吧,以后别去做了,这始终是犯了王法的。”

    大黄点头,只是脸色更加担忧了。

    杨寒心知他为什么担忧,但没有继续言语。

    说话间,众人已经到了村中。

    大黄拖了一户人家,将杨寒等人安排了进去,杨寒也毫不吝啬,让柳城玄狠狠出了一把血,付给村民不少银两,村民们自是高兴不已。

    大黄安排好一切之后,便返回自家。

    不过临走之时,他说安排不了晚饭,解释之后,众人才知,村里连续两年颗粒无收,自然没有粮食下锅。

    野菜和一些可以吃的树叶,成了村民们的主要食物。

    到了傍晚时分,凉风从北方袭来,原本枯黄的树叶纷纷掉落。

    杨寒与王勃等人只能将就一下,同住在一个小院里,原来的主人暂时寄住到别家了。这也是无奈之举。

    “果真下雨了!”王勃道。

    杨寒点了点头。

    此时地面上的雨点渐渐增多。这样一看,杨寒突然想要亲自勘察一下这里的地质。

    一千多年后和现在的黄河,或许完全不一样,后世的黄河恶果已经造成,地上悬河几乎无法遏制,幸亏后世技术先进,还能控制黄河。但始终是治标不治本。

    杨寒所想的是,唐朝时的黄河,或许还没有那么严重,尽早治理,或许能除水患。

    “王老弟,你觉得这水患如何根治?”

    王勃看向外面,道:“杨大哥,你就别取笑我了,这黄河之水,就算是大禹再生,也恐怕治不好。”

    杨寒笑道:“其实水患治理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昔日大禹治水,也只是临时而动。若要根治,必须作长远打算。”

    王勃道:“此话何解?”

    杨寒道:“你仔细看此处水土,土质疏松,自然无法抵挡大水侵袭。但若要治理,还是有法可依。”

    王勃惊讶道:“杨大哥快快说来,若是以后报效朝廷,必有大用啊!”

    众人也都看向了杨寒,不过杨寒却笑道:“不急,你先随我出去看看就知道了。”

    王勃道:“可是雨越来越大了!”

    杨寒道:“朱三,准备两把伞。”

    好在来的时候,带了雨伞,不过却是油纸伞。据传,早在春秋末年,我国古代著名木工师傅鲁班常在野外作业,若遇下雨,常被淋湿。鲁班妻子云氏想做一种能遮雨的东西,她就把竹子劈成细条,在细条上蒙上兽皮,样子象亭子,收拢如棍,张开如盖。油纸伞,因为油性,能够很好的防水。所以运用很广泛。

    张开雨伞,二人走了出去。朱三想要跟去,却被杨寒制止了。不过刚走没多远,朱三就偷偷跟在了后面。

    村落是在地势平缓之处,也是背脊的地方,所以积水倒也不会冲刷村落,但地势高的地方,几乎光秃秃的,只有零星的杂草和树木。

    二人顺着地势爬了好一会儿,好在土质疏松,除了难走一点,倒没有打滑的迹象。

    站得高,自然看得远。

    “王老弟,你看那边田地如何?”杨寒指着一处有不少树木的地势下方道。

    王勃道:“积水不多,尚可见土。”

    杨寒又指了指一处地势低洼的地方,地势上方也没有任何树木,道:“那边呢?”

    王勃道:“高处冲刷而来的积水和泥土较多,几乎被积水填满。”

    杨寒呵呵一笑,道:“如此说来,田地的选择,也很重要。地势要稍高,且土地肥沃,不过这个方法显然不可用。土地何其多,不是每一块都在高处;还有一种,便是长久之计。”

    王勃点头。

    杨寒道:“种植植被。以树木杂草充当棉被,抵挡积水和泥沙。”

    王勃又点了点头。

    杨寒到:“你仔细看那颗树,下方树根已经裸露了出来,但在树根的上坡却有不少泥土,一颗树木便能守住一方水土,若有千千万万颗树木,何愁泥土冲刷之患。”

    王勃恍然大悟,道:“此举和大禹治水有异曲同工之妙。”

    杨寒呵呵笑道:“非也。人类之初,从未重视树木妙用。若是留心观察,我大唐之地,由西向东,西方荒凉,而东渐葱郁……这也是贫瘠到富足的变化。”

    三国之时,神人诸葛孔明擅长火攻,烧尽无数树木,从古至今,植被被渐渐破坏。地域上的差异,也造成了贫富的不同。西部一直以来都给人以荒凉的印象。可见地势、地理位置等自然因素,是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条件。

    王勃赞道:“杨大哥一席话,让我茅塞顿开。原来治水是长久之策,这树木当有如此重要,昔日三国诸葛孔明擅长火攻,一场大火,便是席地烧尽无数树木,如今看来,树木是烧不得啊!”

    杨寒点头,王勃的领悟能力非同一般。

    王勃又道:“如此,应以举国之民,种植无数树木,卫我河田!”

    杨寒忙摇头道:“不可。凡是有度。树木可挡风沙,可挡泥水,但也可挡阳光。万物生长皆要此光。庄家非蓬可不扶自直。树木过多,只会影响庄家生长。”

    杨寒没有说起光合作用等知识。

    王勃此时,早已对杨寒佩服不已,如今听完这一番论述,更是五体投地。令杨寒想不到的是,二人此时的讨论,使得后世开元八年的重大水灾消除无形。此为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