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节 阵法革新
冬季农闲是府兵演武的时段。新唐书·兵志的说法是,三时务农,一时习武。 客观上讲,全民皆兵会极大的提高常备兵力,但是也因为无法职业化,战斗力不能提高。而且也削弱了农忙时水利工程的修建劳力。 唐初有三百二十万户,约两千多万人,而有634军府,每府平均一千人,也就是六十万,应该说还是很合理的。 而且唐朝养马极多,最多达70万,因此唐朝面对游牧民族的骑兵,丝毫不会担忧。哪里会像后来宋朝对骑兵的疲软和惧怕呢! 按照现代社会的组织形式来看,两千万的人口,只有六十万的军队,是很少的。而明朝约有两亿人,军事上竟然连一万的骑兵都无法对付。弱到了这样的地步,不得不让人感叹,封建社会的组织,也会破烂到这等地步。 所以,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是非常业余的!冷兵器战争时代战场上的伤亡率,在原始战争状态,大概20%。这是与武器的造价和性能有关的。就算像日本刀这样的好刀,杀上几十个人,肯定是要卷刃的。 而弓箭呢?唐军主要是轻骑兵,标准武备只是一壶箭,三十只而已。 玩过射箭的人都知道,二十米外,也就是不到二十步外的人,就已经小的不太好命中了。何况唐弓一般射程,大概也就两百步(三百米)。三百米外的人,给你一个乌齐冲锋枪,一梭子扫光了,也不知道能不能命中一两发,命中了,也不知道有多少杀伤力。 因此,以首级当军功是很合理的,你身为一个小兵或者伙长,杀的一个人,就已经算中了大彩。什么?以一敌百,你在做梦吧。你知道杀了两三个人,挂几个人头在腰上,那是什么感觉吗?! 又及,好的弓,和刀,可都不是便宜货。唐时尚武,为了一口宝刀,大有人倾家荡产。 那么以唐朝时代的物价,倾家荡产是什么概念呢?中唐有一个商人,以五千文,也就是五贯钱作为本钱,就可以做香脂水粉生意,生活无忧。商人不算有钱吧,买刀的都是有钱的大款才对吧? 因此,一包宝刀几十贯,上百贯,一点也不奇怪。 中唐时期的腐败宰相,一碗汤恐怕就要花费万钱。真的,唐朝贵族,有钱的很!但这钱可能花在军队上吗?因此军队上那个破烂刀,那个命中率的弓箭,能杀多少人呢。主要也就是列列队,队形坚持到战斗结束的,一般都是赢的。输的不是人死光了,而是溃散无法指挥,被追杀或者战俘了。算上追杀,也死不了多少人,主要是战后杀俘。 唐朝时代的军队,除了关内十二军,禁军,后期的边军是职业军人以外,其外的无不要么是府军(相当于民兵),或者是募军(比民兵是强那么一点)。训练,配合等军事素质,是可想而知的。 李世民和李靖对话录《唐李对问》就记载了当时的战术思想,能看出,李世民是临场指挥的大师,而李靖有更系统,经过了辩证的军事思想。作为当时代战斗力最高的将领,他们代表的是当时最高的战术水平。 在讨论战术的时候,也就无非是讨论正奇之道。有一段是这么说的。 “太宗曰:「蕃兵唯勁馬奔衝,此奇兵歟?漢兵唯強弩犄角,此正兵歟?」 靖曰:「案《孫子》云:『善用兵者,求之於勢,不貴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夫所謂擇人者,各隨蕃漢所長而戰也。蕃長於馬,馬利乎速鬬;漢長於弩,弩利乎緩戰。此自然各任其勢也,然非奇正所分。臣前曾部蕃漢必變號易服者,奇正相生之法也。馬亦有正,弩亦有奇,何常之有哉?」 太宗曰:「卿更細言其術。」 靖曰:「先形之,使敵從之,是其術也。」 太宗曰:「朕悟之矣。《孫子》曰:『形兵之極,至於無形。』又曰:『因形以措勝於眾,眾不能知。』其此之謂乎!」 靖再拜曰:「深乎!陛下聖慮,已思過半矣。」 ”此文除了末尾是纯粹马屁以外,说明了当时战术的缺乏,和对兵源的限制。同时也说明了李世民其实并不够明白汉族传统兵法经典的意思,也侧面佐证他的战术多是战场直觉,并不擅长局势分析。 李靖的意思是说,善于领兵的人,是利用军势,而不是利用士兵的优势来调度,因此能够选择合适的兵种而来打造自己的军势。选择合适兵种的意思就是按照兵源的优势来战斗,所以吐蕃肯定是用骑兵,发挥冲锋的优势,汉族肯定是利用弓弩,擅长慢速的战斗。所以我以前统领吐蕃和汉族兵时必须改变旗号和衣装,以便让他们互为弥补。骑兵也有正奇,弩兵也有正齐。 李世民不太清楚,李靖就进一步说:先制作一个表面的局势,让敌人按照这个局势来布兵,这就是其中的策略。 而此书的另外部分呢,则说明当时军队的布阵。因为指挥调度的原因,前后左右军不能离总指挥特别远。这也制约了大型会战的发生。因为,太多人聚集在一起,必须排成很长的队列,无法光靠旗子,鼓声来指挥复杂的战术机动。因此,李世民屡次在唐朝统一战争中使用的战术,都是这样的:劣势步兵在前,拖住对方主力,自己率几千骑兵在敌阵薄弱处冲杀一阵,不用杀多少人,只要冲散阵型,就没有不大胜的。 按照李靖的体系,李世民的步兵,别人以为是正兵,其实是奇兵,因为他的作用其实是让对手露出破绽。而自己的骑兵,其实是正兵,因为他就是靠这个来决定胜败的。 古代的侦查效率低下,指挥笨拙,因此才会给李世民留下这样的机会。如果他遇到的是训练有素的比如马其顿,罗马时代的方阵军团,恐怕是讨不了好! 他们对波斯帝国的胜利,充分说明了步兵是可以有效战胜骑兵的。而岳飞的步兵也是把金兀术的重装骑兵杀的找不着北。 所谓时事造英雄,正是因为此。 而这一次为了准备都高丽的战争,李志要对当时传统的战阵做出改革! 李靖发明的六花战阵,是一种外方内圆,可以以五种变化,方,圆,曲,直,锐的战阵。它和古代的九宫格阵不同,是从诸葛亮的八卦阵修改而来。 比如,有一块一千二百步乘以一千二百步的阵地,李靖会将它分成四百步(600米)乘四百步的小方阵,分为东西两厢,其中六块是列兵的,剩下的三块是空地,留作战斗或者是调度。 每一阵分五千人,其中一个为营,剩下的五个,可以各自做五种阵型的变化,总共二十五种变化。 其实,根本没有必要做这么多变化。临场的指挥,都是前军为正,以枪盾兵结成防御,多为方圆阵。用处就是“陷”,就是指能够控制住冲击的兵力,能够利用兵种的特性,将敌人的冲击力控制住,让阵地胶着。曹cao的兵书,《新书》,将骑兵分为战骑,陷骑,游骑,作为了三种骑兵的作用,分别为正面战斗,预备队和突击队。 正面御敌的,当然以枪盾兵为佳。很简单,防御高,能抗骑兵的冲击。而预备队,则用刀盾手,或者太刀手都可以,攻击力足够高,DPS钢钢的。 突击队,在唐朝必须是弓骑兵,没有之一。。。 考虑到指挥习惯和军官的素质,阵法并没有很大的改变的余地。 不过,配合,是可以用战术推演的。比如战场地形,敌军装备和军力配备,突击队可以和本阵不放在一起,本阵指挥官和突击队的指挥官约定信号出击,如此等等。而阵型也可以在抵达交战场地之前,分别布置好。狙击战,遭遇战,包围战等不同的战术目标,也会影响行军布阵的选择。 李志的终极目标,是使用罗马枪盾兵作为正兵,列队正面战线。第二条战线可以使用板甲的双手剑士,类似于陌刀,斩杀起来人马俱碎,推进和DPS效果无敌,适合硬仗。即便没有板甲,双手剑的战力,是大于当时的唐直太刀的。也可以使用掷弹兵,维京刀盾兵。主要视乎对方的火力配备如何。 第三条战线则没有比骑兵更好的选择。武器会选择蒙古弯刀的改型,斯拉夫马刀加上骑弓。 说到斯拉夫马刀和骑弓,现在俄罗斯和东欧各地,还有着蒙古时代的战争艺术的保留。单手马刀的决斗,可以耍的华丽无比。而时至今日当地还有反曲弓的速射比赛,一次从箭筒拿一只甚至两只箭,射速可以到每2秒一发。非常有趣,只是不知道他们管这招叫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