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回到原始部落当村长在线阅读 - 古代纺织技术

古代纺织技术

    採用麻﹑絲﹑毛﹑棉的纖維為原料﹐紡績(紡沙﹑輯績﹑繅絲)加工成紗線後經編織(挑織)和機織而成的布帛﹐通常稱紡織品。不同時期的紡織品是衡量人類進步和文明發達的尺度之一。中國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掌握了紡織技術。中國古代的絲麻紡織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在世界上享有盛名。古羅馬帝國最早是通過“絲綢之路”上絲織品的傳播﹐稱中國為“絲之國”的。

    新石器時代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距今約7000年)發現有麻的雙股線﹐在出土的牙雕盅上刻劃著4條蠶紋﹐同時出土了紡車和紡機零件。江蘇吳縣草鞋山遺址(距今約6000年)出土了編織的雙股經線的羅(兩經絞﹑圈繞起菱紋)地葛布﹐經線密度為10根/厘米﹐緯線密度地部為13~14根/厘米﹐紋部為26~28根/厘米﹐是最早的葛纖維紡織品。河南鄭州青台遺址(距今約5500年)發現了黏附在紅陶片上的苧麻和大麻布紋﹑黏在頭蓋骨上的絲帛和殘片﹐以及10餘枚紅陶紡輪﹐這是最早的絲織品實物。浙江吳興錢山漾遺址(距今5000年左右)出土了精製的絲織品殘片﹐絲帛的經緯密度各為48根/厘米﹐絲的拈向為Z拈﹔絲帶寬5毫米﹐用16根粗細絲線交編而成﹔絲繩的投影寬度約為3毫米﹐用3根絲束合股加拈而成﹐拈向為S拈﹐拈度為35個/10厘米。這表明當時的繅絲﹑合股﹑加拈等絲織技術已有一定的水平。同時出土的多塊苧麻布殘片﹐經密24~31根/厘米﹐緯密16~20根/厘米﹐比草鞋山葛布的麻紡織技術更進一步。

    新疆羅布泊遺址出土的古屍身上裹著粗毛織品﹐新疆哈密五堡遺址(距今3200年)出土了精美的毛織品﹐組織有平紋和斜紋兩種﹐且用色線織成彩色條紋的罽﹐說明毛紡織技術已有進一步發展。福建崇安武夷山船棺(距今3200年)內出土了青灰色棉(聯核木棉)布﹐經緯密度各為14根/厘米﹐經緯紗的拈向均為S拈。同時還出土了絲麻織品。上述的以麻﹑絲﹑毛﹑棉的天然纖維為原料的紡織品實物﹐表明中國新石器時代紡織工藝技術已相當進步。

    商周時代此時期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宮廷王室對於紡織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周的統治者設立與紡織品有關的官職﹐掌握紡織品的生產和徵收事宜。商周的絲織品品種較多﹐河北城台西遺址出土黏附在青銅器上的織物﹐已有平紋的紈﹑皺紋的縠﹑絞經的羅﹑三枚(2/1)的菱紋綺。河南安陽殷墟的婦好墓銅器上所附的絲織品有紗紈(絹)﹑硃砂塗染的色帛﹑雙經雙緯的縑﹑迴紋綺等﹐殷墟還出有絲繩﹑絲帶等實物。陝西寶雞茹家莊西周墓出土了緯二重組織的山形紋綺殘片。進入春秋戰國時期﹐絲織品更是豐富多彩﹐湖南長沙楚墓出土了幾何紋錦﹑對龍對鳳錦和填花燕紋錦等﹐湖北江陵楚墓出土了大批的錦繡品。毛織品則以新疆吐魯番阿拉溝古墓中出土的數量最多﹐花色品種和紡織技術比哈密五堡遺址出土的更勝一籌。

    漢代漢代紡織品以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和湖北江陵秦漢墓出土的絲麻紡織品數量最多﹐花色品種最為齊全﹐有僅重49克的素紗單衣﹑耳杯形菱紋花羅﹑對鳥花卉紋綺﹑隱花孔雀紋錦﹑凸花錦和絨圈錦等高級提花絲織品。還有第一次發現的印花敷彩紗和泥金銀印花紗等珍貴的印花絲織品。沿絲綢之路出土的漢代織物更是絢麗璀燦。1959年新疆民豐尼雅遺址東漢墓出土有隸體“萬世如意”錦袍﹑“延年益壽大宜子孫”錦手套和襪子等。毛織品有龜甲四瓣紋罽﹑人獸葡萄紋罽﹑毛羅和地毯等名貴品種。在這裡並首次發現蠟染印花棉布及平紋棉織品(見漢代紡織品

    魏晉南北朝這一時期絲織品仍以經錦為主﹐花紋則以禽獸紋為特色。1959年新疆於田屋於來克城址和高昌國吐魯番阿斯塔那墓群出土有夔紋錦﹑方格獸紋錦﹑禽獸紋錦﹑樹紋錦﹐以及“富且昌宜侯王天延命長”織成履等。毛﹑棉織品發現有方格紋毛罽﹑紫紅色毛罽﹑星點藍色蠟纈毛織品﹐以及桃紋藍色蠟纈棉織品等新的纈染織物。

    隋唐時代此時紡織品的生產分工明確﹐唐王朝官府專門設立織染署﹐管理紡織染作坊。唐代紡織品在各地均有出土﹐以新疆﹑甘肅為最多﹐傳世品則以日本正倉院所藏數量最豐。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墓群出土了大量唐代緯線顯花的織錦﹐花紋以聯珠對禽對獸為主﹐有對孔雀﹑對鳥對獅﹑對羊﹑對鴨﹑對雞及鹿紋﹑龍紋等象徵吉祥如意的圖案﹐還出現了團花﹑寶相花﹑暈花﹑騎士﹑胡王﹑貴字﹑吉字﹑王字等新的紋飾。紋纈染色更有新的發展﹐有紅色﹑絳色﹑棕色絞纈絹﹑羅﹔藍色﹑棕色﹑絳色﹑土黃色﹑黃色﹑白色﹑綠色﹑深綠色等蠟纈紗絹及絳色附綴彩繪絹等﹐代表印染工藝技術已達到新的水平

    宋代宋朝的紡織業已發展到全國的43個州﹐重心南移江浙。絲織品中尤以花羅和綺綾為最多。宋黃昇墓出土的各種羅組織的衣物200餘件﹐其羅紋組織結構有兩經絞﹑三經絞﹑四經絞的素羅﹐有起平紋﹑浮紋﹑斜紋﹑變化斜紋等組織的各種花卉紋花羅﹐還有粗細緯相間隔的落花流水提花羅等。綺綾的花紋則以牡丹﹑芍藥﹑月季芙蓉﹑ju花等為主體紋飾。此外有第一次出土的松竹梅緞。印染品已發展成為泥金﹑描金﹑印金﹑貼金﹐加敷彩相結合的多種印花技術。宋代的緙絲以朱克柔的“蓮壙乳鴨圖”最為精美﹐是聞名中外的傳世珍品。宋代的棉織品得到迅速發展﹐已取代麻織品而成為大眾衣料﹐松江棉布被譽為“衣被天下”。

    元明清時代元代紡織品以織金錦(納石失)最負盛名。1970年新疆鹽湖出土的金織金錦﹐經絲直徑為0.15毫米﹐緯絲直徑為0.5毫米﹐經緯密度為52根/厘米和48根/厘米﹔拈金織金錦的經緯密度為65根/厘米和40根/厘米﹐更加富麗堂皇。山東鄒縣元墓則第一次出土了五枚正則緞紋。

    明清紡織品以江南三織造(江寧﹑蘇州﹑杭州)生產的貢品技藝最高﹐其中各種花紋圖案的妝花紗﹑妝花羅﹑妝花錦﹑妝花緞等富有特色。富於民族傳統特色的蜀錦﹑宋錦﹑織金錦和妝花(雲錦)錦合稱為“四大名錦”。1958年北京明定陵出土織錦165捲﹐袍服衣著200餘件。第一次發現了單面絨和雙面絨的實物﹐其中一塊絨的經緯密度為*根/厘米和36根/厘米﹐絲絨毛的高度為0.2毫米。棉織品生產已遍及全國各地。明代末年﹐僅官府需要的棉布即在1500萬匹至2000萬匹。精湛華貴的絲織品﹐通過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遠銷亞歐各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