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海因里希
在罗斯柴尔德集团的柏林战役取得开门红后,由于维也纳崩盘所带来的大量游资加上部分空头回补仓位,市场连续大涨了3天,总体涨幅超过10%。 威廉手上的股票从最初融券时的500万马克,此时已经累计上涨了20%,市值达到600万马克。明天就要开学了,虽然阿道夫手下的交易员们经验丰富,但威廉还是只相信他自己。因为比那个时代的人多了100多年的见识,足以让他在市场中成为上帝一般的存在。 没有贪婪,没有留恋,3月4日下午,在威廉的授意下,施普利特伯格和道姆银行的交易员们开始分批抛出全部股票。 威廉手上共有两只股票和一只债券。分别是10万股德累斯顿信托和10万股西里西亚商业银行股票,以及两万份明登铁路公司的企业债。 当初威廉确定这样一个投资组合主要是出于利润最大化的考虑。本次资本市场的大牛市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普法战争的赔款使得德国人变得一夜暴富,继而产生持续的通货膨胀。在高通胀的背景下,银行业的赚钱效应自然要优于一般的加工工业,也自然而然的成为市场的龙头品种。 在所有的银行股中,以德意志银行和贴现公司为代表的4D银行(四家最大银行,其开头字母均为D,另外两家是达姆施塔特国民银行和德累斯顿商业银行),实力最为雄厚,属于蓝筹绩优股票,虽然对大部分人来说这是百里挑一的好股票但对威廉来说却是不折不扣的“垃圾股”。 道理很简单,因为他是空头。 德累斯顿信托和西里西亚商业银行都是战前就成立的地区性银行。因为生逢其时而发展迅速,短短三年时间资产飙升一倍以上。但高速扩张的背后却隐藏着巨大风险,他们的准备金率是上市银行中最低的几家银行之一。一旦经济形势变坏,出现大量坏账,则这些银行将是受冲击最大的,轻则元气大伤或被其他大银行兼并,重则直接破产或被政府接管。 对威廉来说不管现在这些股票值多少钱,只要将来其价值归零的股票就是好股票。 明登铁路公司是德意志西部的一家私人铁路公司,控制着科隆到法兰克福这一段铁路。选择这家公司的债券一来是由于阿道夫的银行的账户上已经没有更好的股票适合做空,二来就是这家银行的大股东是属于罗斯柴尔德财团的奥本海默家族——科隆最著名的犹太银行家兼慈善家。 他相信市场一旦转空,那么庄家自己的票票一定不会表现得比其他股票差。 按照先德累斯顿信托,再西里西亚商业银行,最后是明登铁路公司的顺序,阿道夫手下的交易员们分批出清了威廉账户下的所有股票。 巨大的抛盘之下,市场猛然下挫,不过收盘前威廉的股票已经全部出清。刨除5万马克的手续费,威廉的帐户上此时已经有了560万马克。 不过到此为止赚到的还仅仅是纸面上的钱,只有等市场走弱,股价下跌后回补相同数量的股票并按合同完成交割才算结束,那时赚到的钱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 如果万一市场继续上涨直到他的融券时间截止,或者涨幅超过20%,那么他就彻底亏了,100万的老本将会荡然无存。不过他相信,蝴蝶效应或许会影响到市场的微观走势,但还不至于改变金融市场整体的趋势。 现在,威廉所要做的就是安心上学,耐心等着市场下跌,回补仓位。当然如果那些公司一个个都破产了,那就连回补仓位的麻烦都省了。 阿道夫那边,由于这两天市场走势良好,所以阿道夫没有抛出手中的股票,他担心一旦抛出市场会继续上涨。威廉也觉得后面一定还会有更好的卖出时机,因为罗斯柴尔德集团要完成拉升出货,必须让市场屡创新高才能吸引到做多的人气。 然而不幸的阿道夫因为恐惧的本能,使得他在主力第一次震仓的时候在最低点被震了下来,之后被迫忍受了一个多月的煎熬。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却说3月5日的上午,威廉座上开往科隆的列车。那个时代火车的时速还比较低,加上沿途车站众多,所以柏林到科隆五百多公里的路程在不出意外的情况下需要走20个小时。 不过这一路上并非毫无意义。这一次,威廉邀请了四位波恩大学的同学一起分享他的专用车厢。 除了席科勒尔外,剩下的三人年龄都比威廉要大得多,他们都出身于普鲁士高级贵族家庭。早在威廉刚到波恩的时候便由他们三人中的大哥大海因里希牵头组织了一次东部普鲁士的贵族子弟聚会来欢迎威廉的到来。 说起来,在波恩大学读书的柏林老乡并不多,一方面柏林有比波恩大学更好的学府;另一方面,由于语言的差异,柏林人大多听不习惯科隆地区的低地萨克森语。于是造成了波恩大学上千名学生中来自柏林附近的不过十来个人而已。 由于威廉有着远超其年龄的沉稳持重,所以彼此之间根本显不出年龄上落差。反倒是威廉因为是王子的关系显得更有号召力一些。 一路上火车要行走十几个小时,更兼漫漫长夜,于是打牌和聊天成了主要的娱乐活动。 海因里希是一群人中最活泼的一个,博学、浪漫、口才好是他的最大特点。平日里无论他座到哪个桌子上,那里就会成为他的地盘。不过此刻他却安静的在一旁读书,一副如痴如醉的样子。 海因里希的家族世袭普鲁士侯爵,父亲是一位卓有声誉的将军,母亲则是来自黑森王室的公主。他从小喜欢音乐,中学毕业后出于对伟大乐圣的仰慕,不顾家人的反对就读了波恩大学的音乐系。 尽管他有着极高的艺术天赋,但却并不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之人,他博览群书,爱好广泛,头脑聪明。以他中学毕业时候的成绩,柏林大学几乎所有专业可以任其挑选。 用现在的话说海因里希就是一个专业课很强,文化课同样很强的超级强人。更为难得的是他还有着一流的口才,这样一个人不论放到哪里都是才华横溢、熠熠生辉。 “海因里希,瞧你一副投入的样子,在看什么书呢?”威廉饶有兴趣地问了一句。
“哦,是一本新出的语文学方面的书,书名叫《悲剧的诞生》。”海因里希抬起头微笑着回答道。 “好看吗?” “这书是我的老师瓦格纳先生的朋友写的,虽然作者是当作论文来写的,内容有些深奥,不过对于我来说还马马虎虎能看得懂。”海因里希豪不谦虚的说道。 要说海因里希确实有骄傲的资格。《悲剧的诞生》是尼采在担任瑞士巴塞尔大学教授其间的第一篇论文——当时尼采是被当作一位年轻而卓越的语文学家而得到人们的认可。 “哦,那本书确实很有趣,我在报纸上看过书的内容介绍以及瓦格纳先生的书评后也从作者那里索取了一本。如果我没记错的话,那本书的作者叫尼采吧,真是非常了不起的年轻学者。”威廉若无其事的说道。 面对威廉如此轻描淡写的“乾隆式”炫耀,海因里希彻底被雷倒了。 连这样的极其专业,甚至没有公开出版的书都读过,而且一副不过尔尔的样子,这还是人不是人啊!海因里希的心里嘀咕着。 不过他还是认为以威廉的情况无论如何都看不懂这本书,很可能是瞎猫碰到死耗子看到了自己老师的书评而已。于是狡猾的笑了笑,故作虔诚的向威廉问道:“殿下同意尼采先生的观点吗?” “嗯……”威廉考虑了一下后说道:“这虽然是一本语文学的专著,但尼采先生所要表达的核心意思却在于形而上学的层面。他提出了悲剧是美的最高形式,并试图以此来解决人生的终极焦虑,这是一个很新颖的学术进路,不过他的论述还有待完善。” 当威廉认真而连续的说完这句话时,海因里希彻底的无语了。虽然嘴上没有说,但心里深深感到前所未有的震撼。 要知道海因里希作为音乐系的学生本身对语文学这种接近考古和文献学的学科并不了解,他和他的老师瓦格纳一样都是从美学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只不过天才而博学的海因里希比他的老师看的更远,已经接近于读懂尼采了。 威廉对于这本书的看法来自后世的《尼采评传》,他其实根本就没有看过这本书,只不过依靠后世专家学者们的研究结论,搞清了这本书的主题和精华所在。 《悲剧的诞生》这本书的主题在于表达尼采的美学思想,精华在于尼采试图用美学的一般规律来解决哲学的普遍问题。百年后的人们从不把这本书当作语文学论文,而是当作研究美学的必读书籍,并成为剑桥人类学派的两本奠基性著作之一。 “殿下,您真是太神奇了!”海因里希睁大眼睛看着威廉,他当真不敢相信眼前这个只有14岁的少年能看懂这么生僻而艰深的书,而且理解得如此透彻。 “不必大惊小怪,以后你还会见到更神奇的事情。”威廉一副洋洋得意的样子,毕竟,人人都有虚荣心,被人仰望的感觉真的好极了。 看着海因里希依然没回过神的样子,威廉心中暗暗得意:又一个铁杆小弟到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