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我真是皇帝在线阅读 - 第五章 身前身后名

第五章 身前身后名

    丧钟三日未绝,昼夜不歇,太后崩逝,朝廷颁下旨意,令民间所有娱乐活动均停业七天,每家每户门前挂白花表示哀痛,世勋贵族,亦需穿麻戴素,可谓是举世皆恸。也许是悲伤的气氛感染到了上苍,出殡日的凌晨,天上就飘起了小雨。

    送殡的队伍在灵堂前垂首等候,文武百官站在雨中,丧仪官用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声音,宣读曹太后的生平事迹。

    葬礼进行了一个时辰,所有人的衣服都被雨淋了个通透,当然,除了那些体衰年迈的老头。

    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

    听着丧仪官讲述太后的过往,刘邦感慨良多。

    那些过去,如今最亲密的人和事物,总有一天会离我们远去,不注意还好,偶尔想到,便只觉得心酸异常。

    太后的一生跌宕起伏,有过落寞,有过窘困,但更多时候,她是辉煌的,成为皇帝的女人,三千佳丽之宠集于一身,享尽世间荣华,位列人极,以女子之身指点江山。

    相比较她的人生,其他女子怕是要羞愧死吧?这传奇的一生,岂是纸上那些冰冷而又苍白无力的文字能一语道尽的?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身后事谁能料想的到?”刘邦不禁默然。

    不过,伤感的情绪就像影子,你看的时候,它在,更多时候,它并不会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有谁会去经常看自己的影子呢?

    这是正常人该有的思维,成年累月将自己置身于悲伤中的人总是少数,刘邦自然不在这些人之列,他愿意大哭大笑,大悲大乐,就是不愿意变成抑郁症,幽怨而死太过窝囊。

    况且,这花花世界,有太多值得他去欣赏,去cao心cao力,他也没有精力去为一个已经死了的人而悲伤。

    葬礼很简单,甚至可以说是潦草,连区区郡王级别的葬礼都有所不如,不是刘邦舍不得钱去大cao大办,这是太后的遗书上要求的——不立碑,不设传,一切从简。

    太后这是真的放下了。

    虽然刘邦不太理解,但死者为大,她的这点心愿,作为子女,刘邦还是有义务成全的。

    葬礼毕,皇城正门大开。

    送殡队抬着棺材出门,刘邦扶着木架檐送灵,身后,宗亲哭丧,百官同行,早就安排好的百姓们,在街道两侧,下跪行礼。

    一路将棺材送到埋葬先帝刘跃的鸿陵,诸事安排妥当,隔世石轰然落下,尘埃落定。

    刘邦回到皇宫,召开朝议,讨论太后的定位问题。

    她的谥号已经确定了,大渝孝愍思皇后,这并不是一个很好的谥号,国逢难曰愍;使民折伤曰愍;在国连忧曰愍;祸乱方作曰愍。

    不过没办法,按照大渝的礼仪制度,皇后没有单独的谥号,都是跟随皇帝的,便宜老爹刘跃的谥号是愍,她也不例外。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给刘跃这个糊涂蛋算是倒了八辈子血霉,就这,已是不幸中的万幸。

    本来,以刘跃的所作所为,给他一个‘厉’或者‘桀’再或者‘灵’都不为过。

    话说回来,什么谥号那都是虚的,大家更关心的是如何处置太后执政期间颁布的诸多政策。

    总的来讲,太后执政的理念算是比较保守,只是在旧的制度上进行改良,并没有触及根本。

    比如,朝廷干预市场,稳定粮价,设立专门官员负责纠察太过分的地主等等,以此来缓和地主与农民之间的矛盾。再比如,从百姓那里收购土地需要得到官府的批准等等,以抑制土地兼并。

    虽然也损害了某些人的利益,但大部分人都能接受,有争议的在于她颁布的几条关于做官入仕的政策。

    大渝施行察举制已有百年,受益最大的是世族阶级,何为世族?世代为官的家族就是世族,这是施行察举制产生的必然结果。

    没有永垂不朽的王朝,也没有永垂不朽的家族,更没有永垂不朽的制度,就和西周会被秦所灭,奴隶制最终走向封建制一样。

    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力的提高,察举制也开始僵化,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出身成为察举的重要因素。

    出身门第高的人,不用过多努力就有官可做,出身低的,即便才华横溢,也是入仕无门。

    不合理的规则必然是不公平的,也必然是不可取的,一方面,世族势力强大,对朝廷产生了严重的威胁,另一方面,那些纨绔子弟空有官职俸禄,干的却不是人事。

    太后作为帝国执政,自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为此她颁布了几条政令,其一便是规定,但凡举荐来的官员,必须在太学接受教育,再通过考核后,方可入朝做官。其二,太学每年必须给寒门子弟留有名额。

    是不是看着有点熟悉?

    哈哈,没错,这已经有点像科举制了,刘邦第一次看到这条政令时,也被惊得够呛,对太后远大的政治目光,他不得不在心里大写一个服字。

    说一个政策好或者坏,唯一的依据就是站在谁的角度上,从对整个国家的发展,以及文明的进步而言,太后此举无疑是英明非凡,但在那些世族眼里,却是另一个样子。

    世族子弟,本来历代为官,可如今,那些泥腿子和他们同朝为伍,称兄道弟,这就是耻辱,是对他们特权的一种挑衅。

    其实很容易理解,人嘛,尤其是出身豪门世族的人,总有一些优越感,虽然那些优越感是那么的恬不知耻。

    这还不是最让他们难以容忍的,那些早已腐朽,每天只知道声色犬马的纨绔与那些心思纯净,胸怀大志的寒门子弟竞争,结果不言而喻。

    所以,每次朝廷考核,世族子总是一败涂地,看着那些泥腿子出身的家伙得到的职位比自己高,纨绔们以及他们的家族自尊心受损。

    他们厌恶寒门,更厌恶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太后。

    这下好了,太后一命呜呼,他们终于可以狠狠出一口恶气,拨乱反正,所以,从朝议开始,就有无数人痛陈太后此举是何等地不好,更有甚者,一时说的兴起,话不经过脑子,竟然公然对太后人身攻击。

    刘邦冷眼不语。听他们发泄完心中的不快,刘邦总结了一下意见。

    对于太后政治遗产的处置,朝堂上大致有两种意见,一种是,部分接受,部分废除,另一种是,完全废除。

    出奇一致的是,关于太后对察举制的相关补充,必须废除。

    所用的理由五花八门,说的也是振振有词,大义凛然,只是,包括刘邦在内的所有人都很清楚,他们的理由实质上是有多么的可笑。

    如果不是心虚,他们就不会指责太后的人品,更不会对她完全否定。

    “都说完了吗?”

    底下静悄悄的。沉默了许久,刘邦又问:“宰相,你的看法呢?”

    看官:霍政也是世族,当然要站在世族的立场上了,这么问岂不是自相矛盾,自取其辱?

    说的不错,的确,霍政的立场,刘邦自然很清楚,不过,霍政本就位高权重,德高望重,如今更是扳倒了太后,风头一时无二。

    别人的意见或许无足轻重,但他的意见却不能不听。问计于对手,说起来也是讽刺。

    但话又说回来,牵牛要签牛鼻子,霍政是这群人的领袖,拿下他,整个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透过现象看本质,是刘邦一直学习的,这件事情看起来复杂,说到底也无非‘交换’二字。刘邦给霍政好处,霍政支持刘邦,双方达成妥协,政治嘛,就是妥协。

    霍政出列躬身道:“老臣不敢妄言,但凭陛下圣心裁断。”

    老狐狸就是老狐狸啊,刘邦嘴角微微上扬,圣心独裁之类的鬼话,刘邦打死都不会相信。

    霍政说这话的意思其实是‘有些话,不好明说,咱们私底下商量吧。’如果不是这样,他一定会毫不犹豫地站在世族立场上。

    果然,霍政此话一出,那些表现积极的大臣们全都傻眼了,他们睁大了眼睛,仿佛看到了一个怪物。

    霍政呢,说完话,回班站定,垂目不言,似乎压根没有看到周围刀剑一般的目光。

    刘邦见状,心中了然“和聪明人说话,就是省力。”他嗯了一生“既是如此,那此事日后再议。”不等那些大臣们说话,刘邦又道:“诸卿,还有其他事要奏吗,没有的话,今天的朝会就到这里吧。”

    底下大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把要说的话压了回去,他们想回去问问霍政究竟是什么意思。

    刘邦满意地点了点头,正准备退朝,一身着四品服的官员站了出来“陛下,臣有本奏!”

    “这谁呀?”

    刘邦仔细打量,很面生,让刘邦将他的奏折呈上来,打开一看,刘邦乐了,此人原来是中山国的丞相,名叫杜黎,他今日来是替中山王刘卓奏事的。

    奏折上说,刘卓对太后的死感到十分悲痛,想早日回国给太后守孝。

    后半段没复制上,十分抱歉,作者君也是刚才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