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183;授徒之佛道之别
带着慧圆来到思道谷中的法恒坐在蒲团上面说到“慧圆徒儿今你与尘世因果已断,以后应当静心修道,可不能让为师失望啊!”,慧圆听后露出十分坚定的眼神说“师傅在上,徒儿定当听从师父之言静心修道,”法恒一听呵呵笑道“甚好,甚好!慧圆今天我就传你修到之法,可是慧圆徒儿,为师身兼佛道之功,不知你是想修道还是修佛!”慧圆思考了一下说道“师傅我只听说过修道,那佛是为何物啊!”法恒说道“我也不知道佛到底是什么?但是佛的本意是圣贤,在我眼里,佛是那些具有大智慧、通晓事理、超脱生死、品格高尚的人。他们由于心性高洁,淡化得失,很少有烦恼。因此,求佛应该是追求一种境界。 那些仅仅靠折磨自己考验自己来说明决心的人,是不可能成佛的。因为那是着相,是执著、是痴。灵悟在于放松自己、无拘无束,更高境界在于放松他人。 佛的异化是从佛的神化开始的。 把万人敬仰的圣贤神化,在认识还不发达的古代,并不是难事。 神化的最高境界是精神化、概念化。这是一种虚质。 后来的佛,被当作人的心里那块善良、美好的部分。 佛在心头坐。 恻隐、热情、随顺……等等。我们要尊敬这些美德,呵护这些美好。见心见性。 要有着对生命、对生活的感激之心。 再泛化,佛是万事万物中美好的那一面。我们并不需要知道佛是什么,佛是什么样子。 佛在百草头。佛在万事万物,在任何时空。 礼佛,其实是珍惜、赞美、温存这些好的成分,并坚持“美好始终在”的这种信念。 发现美,并展示美,甚至创造美,这是我们首先要做的事情。 “佛在心中”或“心中有佛”是做人的很高境界,但仍然不是最高境界。最高境界是激活万事万物的佛性,激发万事万物的美好。 我们需要对佛虔诚,不仅仅是口头上说,不仅仅是在心里默念,而是让每一个细胞都有体会,让美好渗透身心。 不仅仅是思想,不仅仅是感受,而是要实实在在地做出这些努力,去实现美好的大千世界。 被称为佛的先哲,正是这样通过实现了别人、美好了世界从而实现了自己。”,慧圆又问道“修佛与修道又有什么区别呢?” 法恒笑道“佛道两家的终极目标也即本质相同,都是追求宇宙真相。在佛家把真相称作“如来”,在道家把真相称作“道”。 只是入手途经不一。如同人活着都是为了赚钱,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不同的行业一样。 佛家内部宗派很多,修练时下手的方法也不一样。道家内部也有许多宗派,修练时下手的方法也不尽然。 佛家追求解脱自在、平等;道家追求逍遥无为、齐物。两者用的词不一样,但说的意思没有不同。 所以,说不同只是在对事对物的形容和用词不同,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过了一下又说道“修道与修佛的不同主要是这么几点: 1,从宗教教义上看,道教认为rou身可以作为修道的基础,可以在rou身的基础上成仙,而佛教则认为人生是火宅,rou身是难以脱离的无穷轮回,因而rou身无法成佛。 顺便展开一点说,任何一个宗教,核心的教义是实现生命价值的永恒。道教的修行方法比较直接,认为可以通过rou体成仙,直接实现永恒。而佛教则认为rou体是成佛的障碍,必须脱离轮回才能成佛,这是实现永恒的前提。 第二,从修行的目标上看,修道的目标是成仙,而修佛的目标是涅槃。但仙与佛的完全不同的。 道教的仙是指与天地同寿,与天地共存的神。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就是这个意思。换句话说,道教的仙离不开天地,天地在道教眼中是永恒的,因而仙也是永恒的。而佛教的佛,则是离开天地的一种精神存在。佛教认为天地仍然是不能永恒的存在。按照佛教的教义,天地是由地水火风这四大因素因为因缘和合而成,最后也会分解分四大。而佛则是脱离地水火风这四大的一种存在,不受四大的变化影响。
第三,从修行方法上讲,道教侧重物质方面的修炼,或者说是通过物质形态来帮助修炼,而佛教讲的是精神上的顿悟。 道教的修炼方式分为内丹和外丹两种方式,所谓内丹就是指身体的气功修炼,而外丹主要是化学物质,即“药物”,即以外丹的服用而帮助内丹的修炼。总的来说,基本上属于物质和有形的。 佛教的修行基本上是以精神上的顿悟作为主要方式,而这种顿悟,和吃斋念佛没有必然的线性关系,也就是说,顿悟的一瞬间的事情,因人而异,有人一生吃斋念佛,也不可能成佛,而有人可能从来没有吃斋念佛,也会顿悟成佛。 第四,从实现修行目标的过程看,道教讲究今生成仙,而佛教讲究来世成佛。 这是一个很大的区别,因为道教是以rou身修炼而成仙,rou身死亡,则修行就失败了,所以,道教必须要在今生实现成仙。而佛教讲的是以脱离轮回作为涅槃成佛的标志,因而成佛只能在来世而不在人间。即使是佛教净土宗,也是要到西天净土去修行,最终成佛。” 慧圆听后沉思了一下说道“师傅,我想像师傅一样佛道双修。”法恒大笑“哈哈哈!不愧是我的大徒儿,那你可要知道佛道双修可是比单修一道还要艰苦。你可吃的了苦。”,慧圆十分坚定地说“徒儿能坚定下来。”,法恒听后说道“那好接下来吾就传你佛道双修之法——妙法莲华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