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中华一帝在线阅读 - 【28】 秋后算账

【28】 秋后算账

    一夜的血战还是带来了影响,居民虽然没有见到血腥的场面,但是战后的硝烟还能依稀辨认惨烈程度。没有了往日的欢笑,大家都小心翼翼,大气都不敢出,即使碰见熟人,也装作互不相识,整个京城给人一种压抑感。

    这次事件不是偶然,从李书星登基那天就在酝酿了,只是当初隐藏的很深,表露的不明显。不难想象,奕詝党羽谋划了那么久,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失去皇帝宝座,怎么能甘心。刚开始,为了转移新君的视线,放松对他们的警惕,全都蛰伏不动。

    其实,奕詝党羽的行动都转入地下,当初被李书星清退的新军完全被他接收,并秘密转移到关外训练。他们也知道,强硬的武力才是权力的根本保障,通过各种途径秘密采购枪支弹药,建立基地,招募新兵。

    特别是整顿八旗兵和绿营的时候,奕詝又拉拢了一大批军人和将领,隐藏在各地伺机而动。再加上各地团练武装的支持,势力不小,总兵力已经达到十多万人,大部分聚集在东北三省。

    办这些事情,主要是奕詝的亲信阿朗泰的功劳,这家伙精明干练,有魄力。为了获得精良的洋枪洋炮,亲自跑到上海和英国人洽谈,达成合作意向。后来,被贬职的琦善和耆英等人也加入到行列里,尤其耆英,和英国人的关系不一般,成为最佳的联络人。

    英法等列强巴不得中国乱呢,一拍而合,竭尽全力的支持他们,在武器装备方面大开方便之门,利益驱动下,再也没有什么顾忌,双方还进行鸦片交易。由于英美法海军优于大清国,又有军舰护航,武器走海路,到旅顺港交易,或者经过日本海,在海参崴登岸。

    李书星掌权后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极大损害了不少达官贵人和土豪士绅的利益,也使旗人丧失了很多特权。相比雍正年间的“摊丁入亩”、“耗羡归公”、“官绅一体纳粮”和“官绅一体当差”等措施,更加厉害,更加彻底。

    尤其是那些满族旗人,再也不能庇护在特权下养尊处优了,朝廷的“恩养”逐步被剥夺,要想活的更好,只能凭自己的本事。一时间,遭到很多人的反对,就是那些大臣也联名上折提出异议,心怀不满。

    奕詝的谋士们趁机吸纳,暗中联络,从中央到地方,从文官到武将,很多人都投靠了奕詝。形势愈演愈烈,一股暗流充斥着朝野,阻碍了新政的实施,更为严重的是,直接影响到对全国叛乱的镇压。

    另外,北方的沙俄也掺和进来,再次蓄谋黑龙江流域,派遣人员赴盛京谈判。此时的奕詝派非常清楚,单靠自己的力量无法抗衡朝廷,需要借助国外的势力达到目的。殖民者列强更想扶持一个听话的傀儡,加快对中国的侵略,攫取更大的利益,他们既不是瞎子,也不是聋子,已经感觉到大清国的新君不简单,国力和军事力量都在变强。

    大清国的新政对他们而言,非常不利,隐隐约约的透露出大清国的野心,这一点使他们很担心。也正是这个原因,才促使他们与奕詝派合作,并秘密派遣大量人员援助。

    从道光三十年到中兴二年,奕詝派的实力日渐增强,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并逐步完善。其目的很简单,直接刺杀皇帝,造成混乱,然后拥立奕詝登基。但是,京师的防守力量太强了,城内有一万多禁卫军,皇城有四千多侍卫,京城四周还有五万的国防军。

    可以用铜墙铁壁来形容京城的防卫,如果要强攻,没有十万二十万的兵力,根本就不可能攻破城池。这场阴谋的策划人阿朗泰又是一个心细胆大,狡猾多智的人,没有完全的准备,绝不贸然行动,因此,一直在等待机会。

    既然他要机会,李书星当然也不吝啬了,将计就计,借助南方的战事,布下一盘棋局。其实,奕詝派的一切早就在掌握之中了,成立的安全局和军情局不是吃素的,几年的时间,密探和特工几乎遍布天下,就连那些朝廷大员和宗室皇亲身边都有眼线,因此,阿朗泰的每一步行动都清清楚楚的。

    按说,朝廷应该早日铲除他们,解除隐患,但是,李书星另有打算。由于主谋的身份特殊,事情绝不是简单的武力行为,已经上升到政治层面,正确的做法是放长线钓大鱼,把所有的敌对势力引出来,彻底粉碎他们。

    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理由,李书星很容易担负一个杀兄的名声,有损皇帝的声誉,在史书上留下污点。更可能引发各种猜疑和谣传,特别是那些争储夺位的风传,授人以柄,落人口实。因而,李书星需要创造机会,在舆论上站稳脚跟,以正义之名铲除异己。

    中兴三年,太平军占领江宁后,开始整军备战,形势恶化,李书星顺势利导,为了遏制太平军北侵,把大批军队南调,严防长江天堑。为了迷惑阿朗泰,把京城的国防军也大张旗鼓的南调,驻扎在河南和山东一带,等待下一步命令。

    城内的禁卫军和侍卫营也做了相应的调整,表面上看起来没什么,实际上内紧外松,暗中的防御十分完备。安全局和警察总署把所有官员和宗室皇亲都监控起来,密切注视他们的一举一动。

    阿朗泰虽然心存疑虑,但并没有察觉到京城已经布下天罗地网,他所倚重的情报来源也很厉害,有王爷贝勒、王公大臣、宫女太监,还有军队jian细和市井流氓、贩夫走卒。综合各方面的消息,得出同样的结论,京城的防守松懈,大部分军队已经调离。

    当太平军的北伐战役打响后,阿朗泰开始行动了,先以商队的方式,分批潜入大量人手,然后又在城外布置了主力作策应。事情进展的异常顺利,宫里宫外,城内城外,都安排了自己的人,做好万全准备。

    另外,关外和海上也布置了武装,山海关外埋伏了一支军队,接应时局的变化。渤海湾停泊了数艘外国军舰,为阿朗泰保驾护航,也是为了分散朝廷的注意力,确保京师行动的成功。

    可惜所有的这一切,都步入李书星的算计中,除了极少数人知道内情外,大多数都不知道详细计划。因为李书星想通过这次危机,彻底检验一下京城的防卫武装,以实际行动来考验这支精锐部队的反应能力和战斗力。

    奉命南调的几万军队,得到命令后,又悄悄潜回在京师,埋伏在指定地点,一直等到所有的乱匪进入包围圈才出击。对朝廷而言,可谓是大获全胜,但对阿朗泰一派,沮丧到极点,幸亏他疑心病比较重,始终没有入城,一直站在远处指挥,这才逃过一劫。

    但是,阿朗泰看着自己精心策划的计划,就这样灰飞烟灭,想死的心都有,还好被手下拦阻。留着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阿朗泰带着亲卫连夜逃逸。

    尘埃落定,一夜之间,李书星把身边的威胁连根拔除,为了扩大战果,京师的数万军队,以京城为中心,向四周展开地毯式扫荡。当然了,他们也不是盲目行动,安全局和军情局的密探为他们提供了准确的情报,五天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方圆五百里内的敌对势力清除的干干净净。

    但是,李书星乐不起来,在皇宫遭受攻击的时候,在京的官员和皇亲国戚只有三成表现出忠心,另有四分之一的人成了叛逆,剩下的那些人明哲保身,保持中立,持观望态度。一叶而知秋,全国各地的官员情形也不乐观,阴奉阳违,明哲保身的不在少数。

    封建王朝的变革,往往都伴随着流血斗争,没有一帆风顺的,京师这场战斗掀开吏治整顿的序幕。李书星下诏宣布阿朗泰等人为叛逆,并发出海捕公文,全国通缉。名单中涉及百名京官和皇亲国戚,还有一部分地方官,鉴于某种原因,并没有把四皇子奕詝的姓名公布出来。

    残酷的时刻终于来临,由禁卫军和警察部队共同执法,判决入狱,抄没家产,情节严重的砍头,其余的被流放或者坐牢。一批批官员落马,菜市口的血流淌了数天,一颗颗人头坠地,官员们真正见识到李书星的另一面,一个帝王应有的冷酷。

    这次清剿可以用彻底来形容,抓捕完涉案人员后,对内城和外城居民也展开清查工作。有嫌疑的逮捕审讯,来路不明的劝离出城,成分复杂和家世不清的必须迁移。总之,奉行一个基本原则,城内的居民必须是三代以上都清白,有迹可查,知根知底。

    顺带着把那些流浪汉和乞丐都清理出城,安排他们去附近务农或者做工,一个月后,整个京城已经十室九空,由原来的七十多万人口,一下子降到四十多万。同时,城外百里范围内也被梳理了一遍,开始了保甲制度改革,实行新的户籍制度,重新划分居住区域。

    京城是大清国的国都,安全保卫级别必然是最高的,通过这次清洗,京师的防御范围扩大了,防备力量加强了,真正称得上铜墙铁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