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惩戒
二人说说笑笑各自人座之后,福临正要张嘴对董鄂妃说些什么,却突然看见内大臣鳌拜,带着一个人高马大的蒙古汉子来到了近前。 其实,鳌拜在满人当中已经算的上够威猛高大的了,可这位蒙古汉子竟然比鳌拜还要粗壮,似乎还要高出半个头,宛如一尊铁塔般,令人望而生畏! “启禀万岁,喀尔喀蒙古汗王派使臣求见,说是送了一件宝贝给娘娘。” “哦?难得他有这般诚意。”福临闻言,双眉微挑,眼中闪过一丝惊诧,紧接着侧过身子,看着董小宛,似笑非笑的说道: “看来我们的鄂妃娘娘真是声名远播,就连广阔的草原上,都知道了朕有位貌若天仙的贤妃!。” “皇上!连您也要取笑臣妾!”董小宛娇嗔道,她今日身披大红金丝披风,发髻高耸,饰两朵金色的大绒花,显得格外的俏丽。 “小的阿巴塔,拜见大清国皇帝!” 这位铁塔似的黑汉子声音宏亮,话语中气十足,行完晋见之礼后,双手毕恭毕敬地呈上了一个用红绸布裹着的小包。 喀尔喀蒙古远在漠北,和漠南蒙古四十九旗同为元朝的后裔,但它没有归附大清国,只是每年有九白之贡———岁进献白马八匹、白骆驼一匹,出于外交礼节,大清也相应的回赠以金、银、丝、茶、盐等,以维持双方的关系。 现在听闻大清天子出关秋猎,喀尔喀竟然特地派了使臣敬礼修好,也算得上是诚心诚意了,想到这里,福临的脸上流露出满意的神态。 当下,太监吴良辅从喀尔喀使臣手中接过了包裹,一层层地打开,哇,众人的眼睛顿时一亮,这礼物原来是工匠们用小米粒般大小的晶莹珍珠,密密串接而成的一个珠帐! “乖乖,怪不得奴才捧着觉得沉甸甸的,这……这珠帐子得用多少颗珠子呀?”吴良辅咂着嘴双手举过头顶让福临和董小宛过目。 这时,观礼台的右下侧突然出现了一阵小小的sao乱,一个八旗副将突然身子一歪,“扑嗵”一声栽倒在地,不远处身穿黄马褂的侍卫们正七手八脚地将他抬了下去。 “难道有什么麻烦之事?” 福临浓眉一挑,颇有些不满。 这冬狩之地,方圆数里地都是禁区,有一千余名护军营精兵日夜戍卫着,应该是万无一失的呀。 “皇上,也许是苏克萨哈发现了什么异常情况,微臣这就去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鳌拜说完,躬身退下。 “皇上,请让小的把这珠帐子撑起来?这样,娘娘也就不会受那寒风日晒之苦了。 而且,这珠串帐子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人坐在其中,帐外纤尘可见,而帐外之人却看不见里面之人。 请恕小的多嘴,方才那倒地之人想是肆无忌惮地盯着娘娘看,嘿嘿,色胆包天,遭人略施惩戒,所以才有如此下场,皇上无须担心!” 此时喀尔喀的使臣阿巴塔嘿嘿笑着,抬起头朝董小宛看了一眼,这个黑大汉看似粗鲁,实则粗中有细,对方才发生之事倒是看得是一清二楚。 “真有此事?倒让贵使臣见笑了,回去替朕多谢你们汗主送来的礼物,这的确是一件无价之宝哇!” 原来,当皇上与董鄂妃登上阅武台之后,台下蒙古各族的好汉以及众多的八旗将士,早已经乌压压地站满了一地,他们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都想在皇上的面前大显身手。 此时却有一个副将色迷心窍,直愣愣地盯着台上的董鄂妃。 身披红袍的董皇妃,云髻如漆,高耸若凤冠,髻边斜插着两支福寿字形金菊绒花,端庄妩媚,恍若仙女临凡,直看得那个副将圆瞪着两眼,大张着嘴巴口水直流,一副色迷迷的样子。 这副丑态阅武台上的福临与董小宛没有留意到,但却被同样在台下观战的吕岳看在眼中。 吕岳见状眉头不易察觉的微微一皱,随即悄悄地从地上捡起一颗小石子,也不动声色,只是轻轻的晃动了一下手腕,伴随着一道几乎微不可见的灰色精芒一闪而过。 几乎是与此同时,只听得这位副将发出了一声闷哼,用手捂住后脖,身子一歪,来不及做出任何反应,立时便栽倒在地。
因为当时人群中极为拥挤,情况也颇为混乱,谁都不知道这位副将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而那些原本一直守卫在阅武台周围的侍卫,还以为是有什么突发情况,一个个紧张万分,显得如临大敌一般,手持兵刃四处张望着。 就在此时,一直站在吕岳身前的玉林悄悄地转过头,先是瞪了他一眼,眼中带有一丝告诫的意味,随即不动声色的轻移脚步,将吕岳的身形挡在了自己的后面。 对于吕岳刚才的那番小动作,玉林当然是心知肚明,要知道,经过数个月的苦修不缀,再加上玉林这位当世高人的悉心指点,吕岳对于内家心法已经初窥门径。 莫看他刚刚发出的只不过是一颗小小的石子,但是配合了《洗髓经》的内家功力,以佛门的弹指神通发出,这颗小石子无异于一件凌厉暗器。 因此,立于数丈开外,外形魁梧有力的那位八旗副将几乎连过多的反应都买来得及做出,就立时被击中后颈的xue位所在,直接便是晕了过去。 站在吕岳身前的玉林如何不明白,造成眼前的这一幕混乱局面的真正原因,其实就是源于自己徒弟的一个小小恶作剧。 虽然他也颇为看不惯那位副将的色迷迷模样,但对于吕岳采取这种方式施以惩戒,肯定是不会赞同。 不过,此时眼见那些大内侍卫如临大敌的在搜索敌踪,玉林还是不假思索的挡在了吕岳的身前,以免暴露。 要知道,顺治帝贵为天子,一举一动都事关重大,更何况此时北上冬狩呢? 如今天下尚未平定,边关多事,江南也是起义不断,在中原甚至有人打起了“朱三太子”的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