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小说网 - 玄幻小说 - 我在世界树下等你在线阅读 - 浅析SAO第二部!

浅析SAO第二部!

    作者的权利----嘲讽,倾述与暗喻

    SAO作为一部以虚拟游戏为题材的小说,因主人公的完美设定,情节风格的多变,和日系物哀的唯美文字独有的魅力而受到读者喜爱,本文以SAO的第二部为核心就作者写文的缘由与精神内涵展开探讨以求呈现出一个作者心中更深层次的SAO原型。

    一·生与死,日本人的精神信仰

    我知道有很多人对于SAO为什么以生死游戏为题材感到困惑,我在此试着给出答案。

    日本是个岛屿国家,远离大陆,海洋性气候明显,虽然气候湿润,却经常有突发性的台风。夏末秋初期间,台风频繁袭击日本,给日本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很大的破坏。尤其让日本人惴惴不安的是:日本国由于受横贯日本列岛的“环太平洋断裂带”的不稳定性影响而地震较多,火山活动频繁,即使是因其景色壮美而成为日本艺术创作中经常描写的富士山也是一座典型的火山锥。可以说,日本人脚下的土地是不稳定的,所以地理原因使得日本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中有一种刹那感,对待生死,这一名族有着独特的领悟和解读,长久以来,樱花作为国花被日本人民喜爱,这也有对生死观的寄情和寓意。樱花花期短暂,在绚烂绽放过后,与一夜之间决然颓败,这种超然断绝被日本人所欣赏,转而变为信仰。在日本民族的生死意识中,他们钟情短暂,看重瞬间之美,对时光的流逝,生命的终止,能够淡然视之。

    除地域因素以外,宗教信仰也决定着日本人的生死观。公元六世纪,经佛教和儒学等中国文化经百济传入日本,对日本人的生死观及审美意识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当时日本社会意识还处在原始泛神信仰和自然崇拜的状态下,其宗教,政治,道德,哲学等文化形态还没有分化,本土的宗教还没有脱离巫术范畴,佛教文化的传入对日本人的社会意识想成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有着深刻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视现实世界为应予厌离的苦界。特别是禅宗的“生死一如”“寂死为乐”“生死轮回”的思想,影响着整个日本民族。禅宗应该说是佛教的分支,他对于现实世界仍旧是一种消极的,虚妄的态度。禅宗表达的是一种枯与寂的意念,是一种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在永恒的时间面前,再绚丽的美都是虚妄的幻象,都是万物轮回中短暂的存在。当美好的事物趋于消亡的时候,这种美丽又是多么绚烂旖旎,多么哀婉和虚幻,当人们用诗画庭院等方式将这些易逝的美永恒的保留下来的时候,这种永恒翻到更添对尘世眷恋的哀怨与枯寂之情,这种哀怨与枯寂之情是与佛教悲观主义的幻论美学和日本的物哀美学有着密切关系的,这种信仰支配着日本人的思想。正如川端康成说“死亡是日本美的源流,伊苏的最高境界就是死亡”。此外还有芥川龙之介,三岛由纪夫,太宰治等人无一不对死亡抱有敬意和仰望。

    我们不得不承认,SAO这部小说的宗旨不是一部简单的虚拟,他通过人物对现实的追求表现了人在无边虚幻面前的沉湎与无奈。将人性的丑陋夸张真实的表露出来,从这样的一些角度去挖掘深藏在人内心深处的另一个自我,表象的背后是写实。这也是我说SAO不是一部纯轻小说的缘由。作品中的人物,特别是女性,犹如一个个孤独无援的精神漂泊者,在这个虚幻的世界中无助的漂泊着。

    二·探讨中篇小说的内涵

    和史书与纪实体小说不同,虚构类小说大都没有事件依据,而是全凭作者的创造。有作者奠定其内在的思想,并通过对某一臆造事件的描述,达到探讨并揭示其内在核心的目的。

    小说有可以分为长中短三种,其中短篇小说,一起精巧的结构,出色的文笔和或深刻或讥讽的内涵,被大家所熟知。而长篇小说则更像是一部人类的发展史,他往往以一个或多个时代为背景,通过场景的切换和对不同人的分镜描写,表象出一人或多人的心路历程,但长篇小说的弊端在于作者往往极力刻画人物,却使得人物失去了原有的本性,正如歌德评价席勒的话,他太追求理想主义了,导致脱离了现实。这样一来,小说也便失去了更深层次的探讨含义。

    而中篇小说给更像是长篇与短篇的杂合体,他往往以讲述一个故事,刻画二个或三个人为目的,因为篇幅够长,是作者可以较为随意的伏笔,也因为篇幅不过长,使得情节显得紧凑并不冗余。

    一部出色的中篇小说,因为其有力的笔触和长短适中的信息含量而被广大读者喜爱,其代表正是斯蒂芬金的名作《肖申克的救赎》“getbusylivingorgetbusydying”这一句话早已深入人心。

    把话题转回SAO第二部的四篇中篇,虽然并没有多么巧妙的伏笔,但每一篇都通过主人公和配角之间的故事想,以生死游戏为舞台,向我们阐释了作者对与生死,爱恨,等诸多人性的看法。和《池袋西口公园》一样,笔者认为这些事件一定程度上的反映出日本青少年阶层的心理状态,作者试以文字的方式对日本青年这一特殊且迷茫的群体加以描绘,并寻求他自己的出路。

    三·缘由

    作为一部连载小说,最为重要的就是如何做到承上启下,即当一个故事完结之后,该如何让下一个故事顺理成章的引出。最为常用的方法是顺序和倒叙,但是SAO不同,作者在写第一部的时候,并没有将主人公的性格过多的润色,从而使得下面的故事中主人公性格的变换难免会遇到困难。毕竟在虚拟世界中一个人的主格仍旧是现实社会的反射,所以川原写了这四篇,以主人公和四个性格迥异的少女相遇为题,向我们展示了桐人性格的多面化。

    我读第一本书的时候,有一种在看英雄的感觉,自我嘲讽,自我封闭,我那时候觉得将SAO能写这么多真是奇迹,但看了第二部我却不得不赞叹作者的能力,是啊,如果是第一部写的是一个少年在成长后的定性阶段,那他的性格必定要按照一定的模式去描写。但第二部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少年的成长史,作者以一种阐释的方式向我们讲述了桐人的成长史,让我们更加认可的这个可爱的英雄

    说到这,我不由得想到了阐释者这把似乎会越用越透明的剑。

    读书大概是一个自我发现与创造的过程,正如我们在读第一部时遐想桐人的遭遇,而作者在第二部中则以一个阐述者的身份向我们讲述了他心中的那个桐人,这不正是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么?

    作者讲了4个故事,充实了桐人这一角色,而后他变得透明,消失雨下的让我们自行遐想。作为一个聪明的作者,正应当这样。

    四

    很久没看到这样的作品了,这样直白的描写主人公的性格,这大概就是日本文学的魅力所在吧。之说以这么说,是因为很少有作者会把原主人公作为第2人称,而一女主为第一人称去描写的,这是一种挑战。

    -------------------------------------------------无耻分割---------------------------------------------------------

    提到这部小说,最值得一提的便是它的结构。

    小说的前三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而最后一篇却是最先发生的,这是一种叙事技巧,当一部作品因为分割而略显冗长的时候,设置伏笔(也就是挖坑==)。从开始读者们就在想着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桐人每次提到组队就会很阴郁,这个疑问在最后一篇解开,幸,这个幸又不幸的女孩。通读小说,我们发现主人公们貌似在寻找着什么,正如幸所说的,这个游戏一开始人们就失去了最重要的东西。正因为失去这这些东西使得西莉卡将她的使魔命名为碧娜,使得莉兹贝特铸出了心灵的剑,使得结衣因累计了错误导致崩坏,使得亚丝娜不想与结衣分开,更使得幸如此的依赖于桐人。仔细想想大概这不能称为爱情吧,如果一定要给定一个修饰词汇,那大概是幸福吧。因为SAO的环境,造成了很多人性格的孤僻,使得在SAO这个游戏中,幸福就像毒品一样。我想,桐人对于这几位女主来说就像一个救赎者,把她们从漫长的黑夜中拉出,给她一盏灯,或是一个肩膀,这是一个绝望者最渴求的。恐惧,喜欢,孤独,焦躁,自傲,懊悔,无畏,憎恨,赎罪,存在感这些关于人性的词汇在第二部中均有所诠释,可能第二部不像GGO那般将物哀,寂灭,幽玄这些日文化的追求表达的淋漓尽致,但是一部更加接近于人性的小说,正如此,读者才能从中寻求共鸣。

    在读西莉卡的时候,我似乎看到了小时候为了朋友可以牺牲自己的利益的我,在读莉兹贝特的时候,我似乎看到了年少时,在人群中寻求心灵归宿的我,在读亚丝娜,桐人与结衣的时候,我想到了将来,是否我的家庭也会遭遇坎坷才能得到幸福,而幸呢,我想到了小时候那个懦弱,胆怯,喜欢依赖别人的邻家女孩。他们或存在过,或可能存在,在我的生命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不能忽视,因为他们是我生命的组成部分。

    春去秋来,繁花落尽,这在我们眼中看来再正常不过的景色却成了囚禁于SAO中的人们的奢侈。SAO中的少年像是做了一场梦。梦灭梦醒,时间流逝,他们同现实世界所产生的隔阂也正是我们现在所面临的问题。随着网络的发展,我们与现实渐渐脱节,变成了一个个依赖于他者的经验主义者。我们其实失去的并不是幸福,快乐而是我们寄托于这个世界用以证明存在的灵魂。SAO里面的人终日为了活着而忙碌,但是我想忙字拆开不正是心与亡么?这大概也是作者最想说的吧。

    五无聊时候写在SAO第二部书后面的东西

    一·

    谁将前行?/带着什么/和谁/去何方?

    二·

    谁将远航/为了什么/何为终点/如何到达

    三·

    路有尽头/家有终点/前行的终点?/是墓么?/不/另一个起点/生命的休止符/不冗长不短暂/不凄凉也不唯美

    四·

    乌云总会散去/却等不来光明/人生路漫/谁言惨淡?

    五·

    追寻着什么?/梦,现实/清醒/还是最后的荧光

    六·

    云从东边来/慢慢的覆盖天际/他们聚在一起/和风/我什么都看不到/没有比这更可怕的了/我想/于是我前行

    结语:

    作者以现实为模版进行创作,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日本少男少女的精神思想。桐人作为一个主人公,从旅行开始慢慢地发现自我,并进行自我的否定,在否定中找寻自我存在于这个虚拟世界的价值,即存在感。以倾诉及对谈的方式,进行心灵的相互救赎。

    正如幸所说的,这个游戏一开始人们就失去了最重要的东西。

    西莉卡的孤独,莉兹贝特的迷茫紧着着是结衣口中所说的玩家的疯狂与绝望,桐人就生活在这里,并顽强的奋斗着,

    后记:正像我所引用的一千个人心中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将我心中对于第二部的看法讲了出来,写这个长评的时候,由于没有电脑不得不用手写的方式,在整理到电脑上,思维可能不够连贯,多多包涵

    我知道现在的人打都忙,不愿意看这么长的东西,但我想作为一部小说,长评也是它的一部分,所以为自以为是的写了这篇长评,如有失误,请多多包涵。

    此外由于学业忙,这些文字都是在语文课上写的(……),做不到像其他文章那样旁征博引,如有乏力之处,多多包涵

    最后,感学韶华(Fatelol)挤出时间帮我写了关于4个女孩的散文(我和Fatelol真心不是同一个人,特此声明。)

    参考:1·名作欣赏20129下旬---三岛由纪夫小说的主观色彩与象征意义/从《裂舌》看日本当代男女小说

    2·歌德谈话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