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驱张
借这东风,直军开始自动撤防,临别与南军将领一一话别,****杰对湘省将领有“湘事湘人自决”一语,他既然有意逐鹿中原,自然也不在意这小小的湖南地盘 在旁人眼里,他以一支孤军北归,从数千里外冒险北归,实际是冒着天大的风险,但但中央欠发军饷八个月,却有余钱编练参战、西北两军,直军将士哪个不是愤愤不平? 临到出发之前,在段铁民的授意之下,程内阁终于承认默认事实,下令直军北撤,只是这也是和直方良好的程内阁发出的最后一道命令。 程这个总理同样很苦,他出身鄂系,可是有时候却不能同直奉两系联合起来,屡次请假辞职,最终还是辞去这个国务总理的总理,段铁民也干脆当了甩手掌柜,坚决不肯出山,只有由外长临时代理国务总理。 ****杰撤防之前,军纪如铁,下令士兵不得无故请假,不得向商人赊欠,不取民间一草一木,随军家属数百人已先行派人护送北归,不过一周时间,前锋已抵长沙。 ****杰当世名将,开拔时作“环次队形”的布置,主力第三师居中,湘江两岸各设掩护队,前方设有侦察线,后面设有殿卒,可以说是严谨到级点,扬帆而下全军高歌****杰亲撰的战歌,歌词虽不工整,却很悲壮。 段铁民虽然一天打来十来个电令,令张克截击直军,可是过长沙的时候,张克还生怕他上岸来夺帅印,事先在湘江右翼配备强兵,只作防御姿态,段十万火急的电文虽然雪花般打来,但看到陈军既然不登岸,张克已是谢天谢地了,哪有胆子出击,任由他们扬长而去。 随即过岳州不停,经汉口时****杰作长诗《回防途次》一首,不日进抵汉口即弃舟登陆,预备车辆北归,鄂督吴新光虽是鄂系要角,眼下却在北京留恋芙蓉帐暖,鄂省军队无力阻截,任由第三师继续北归。 而直军防区,他虽然打电报请张克接防,但****杰和湘军早有协定,交由湘军接防,木琼音到时,湘军将领正在开前敌会议,其时张克所部号称七万,而湘军番号不过一师,实在枪枝不足三千,粮弹皆不足,这个战似乎毫无胜算。 木琼音带来的大批枪枝弹药军饷数量不大,却可以说是解了湘军的燃眉之急,木小姐又捐出五万私房钱,而湘军将士士气之高更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官兵连战连捷,不日连克数城直抵衡阳。 张克得了消息,一方面把军属撤走,一方电令请北政府下达讨伐令,又派亲弟张汤为援衡总司令。 这张汤自幼痴迷于诸葛先生的风采,身着八卦衣,手揺羽毛扇,他对部下说道:“我象不象孔明先生?” 部下全道:“象!象极了!就是孔明再世!” 不过这张汽有个爱好,喜欢闯到大户人家里,然后借走几件贵重物事回家研究鉴赏,湖南人全讽刺为:“孔明做贼!” 今日孔明先生领兵作战,自然是与众不凡,张克以让出本兼师长一职相许,张汤那是慷慨激扬,大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气概,乘八人大轿出发,轿后悬着两个斗大灯笼,上书“总司令张”四个大字,卫队前呼后拥达数百人。 长沙人看到这般威态,总担心湘军将士不敌张军,接着孔明先生果然惊人表现,此时湘军一战克衡阳,二战而宝庆得,三战北军溃退,张汤的部队还没见到湘军的影子,已经逃回长沙,连八人抬的大轿也不坐,浑身是泥。 张克无计可施,向中央拼命请款请械,要求徐大总统早日下达讨伐令,讨伐侵犯湘省的南军,对于败北他则是说:“为保全和平起见,我军节节让防……” 木琼音却很有见解,她代表湖南省议会致电说:“……湘民悲号呼诉,卒无一效,欲死不能,求生不得,遂至起而自决。此举出于自卫,纯系对人问题,并无南北之见……”
这个主意很高明,将湖南问题和最关健的南北问题隔离开来,此时湖南已是全省发动,民众自发截击张军,张克眼见不对,就立即向省商会索要军饷一百万元,否则就要火烧长沙。 只是湘军急进,解救了这个危机,第二天张克在发出一通:“克武夫也,杀敌何所惧”的通电之后,立即带着部队逃出长沙。 这胜败就在将士的观念之间,湘军为了自救,人人抱着玉石俱焚的观念,张军则是人人腰包塞满了大洋,都想着如何回家去作富家翁,自然是溃不成军。 张军一路北溃,一路烧杀劫掠,退至岳州已不足万,被湘军俘获将官多人,共和以来有将官免死的惯例,只是各地被害人民控诉张军种种罪行,甚至有大批人民在湘军总部前伏地悲号,身着麻衣,请求湘军将其处以极刑,否则愿在总司集体自杀,誓不一人生还,民意难违,湘军遂组织军法会审,不日处以极刑,此事在南北之间倒无异议。 而直鄂双方都在调兵遣将,准备作了最后的一搏,张步云则扮演好好先生的角色,来往北京和保定之间,为曹明和段铁民牵线搭桥,作着最后的和平努力。 鄂方为感谢张步云这个好好先生,愿以副总统相许,而曹明开出的条件计有:取消安福系,徐又铮去职,程云鹏复职,属于鄂系的安福三总长去职,撤销边防军改编后陆军部直辖。 所谓边防军,则为原先之参战军,西洋战事既已结束,参战军已无继续存在之意义,但徐又铮忙名,改换名义而已。 但曹明和张步云又觉得徐又铮去职这一款太严厉了,遂将这一款取消,到了北京之后,段铁民表示可以考虑,而程云鹏夹在双方之间难以作人,不愿复职,这安福三总长的问题也顺利得到解决,只是在边防军的问题上双方争执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