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大明公侯在线阅读 - 第五十四章 明朝政治生活和科举

第五十四章 明朝政治生活和科举

    民间有一种很粗俗的说法:跑了的鱼最大,死了娃最乖。

    这一点放在朱元璋身上最合适不过。

    朱元璋乃是不世英主,文治武功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里,至少能排在前五位。在陈艾看来,唐宗、宋祖、汉武之后,就应该是明皇了。

    除了出众的政治、军事能力,明太祖的生育能力也是极强,一共生了二十六个儿子,至于孙子,那更是不计其数,估计已经多到麻木的地步。

    这些朱姓子孙不断开枝散叶,到明末已经壮大到二十万之巨,最后成为国家财政无法承受的负担。

    因为儿孙实在太多,儿子辈的还好一些,到孙子一辈,甚至朱家第四代,老朱恐怕连他们的名字都叫不全。

    这情形有些像民国时的四川军阀杨森,有一天,杨森坐飞机回成都,他的儿孙都去机场迎接。因为人实在太多,杨森觉得麻烦,让孙子们都回家去。可独有一个几岁大的小孩子站在他面前不走,杨森大怒,一记耳光甩过去,将那小孩打了个趔趄,喝骂道:“还他妈造反了,连爷爷的话都不听?”这个时候,杨森的副官这才擦着脸上冷汗说:“报告省主席,这是犬子。”

    朱元璋的儿子们都封建在外藩,一年中也难得见上几次面,至于孙子们,更是没办法全部认识。帝王之家无亲情,到第三代,彼此的感情也就淡了。

    若说起父子之亲,祖孙之情,朱元璋对太子朱标一系的感情却是非常深厚。首先,儿子们大多军旅出身,成天在战场上打打杀杀,文化教养很成问题,自然也谈不上可爱。至于太子朱标,因为从小留在身边,又经过大学者宋廉、刘伯温等人的细心调教,为人更是儒雅谦和,在朱家子孙中本就是异类,也很得朱元璋的欢心。

    可惜太子死得早,念及儿子的好处,朱元璋对太孙朱允文更是爱若珍宝,从小留在身边当成接班人培养。

    真仔细想起来,朱允文之所以能得太孙职位,成为皇帝宝座的第一顺位继承人,同他父亲早死未必没有关系。

    这一天,天下人知道,朱元璋的儿子们也知道。

    陈艾仔细一想,也将这事揣摩了一个十成。

    他如今虽然还是个白丁黔首,皇家的事情离他也有十万八千里。可马上就是科举开始,一旦中了,就是体制中人,你不关心政治,只怕政治却要来关心你,多留意一些也是好的。

    太孙这回做了爸爸,对他,对天下官吏却是一件大喜事。至少可以说明一点,朱允文是有生育能力的,百年之后,也不存在皇位空悬以至引得天下大乱的危险。

    接下来几天,各地官员都接连不断地上贺表为皇帝贺,为天下人贺,颇有后世某某某发来贺电,某某地方人民发来贺电的味道。

    而朱元璋好象也有意制造舆论,但凡有贺表,一律刊载在邸报上,传阅天下。

    所谓邸报,就是后世的内参,只有七品以上官员才有权阅读,其中大多刊载朝臣的奏折、皇帝批示、朝廷的政策以及每期科举的题目和录取的考生名册,算是明朝政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宣传工具。

    这些天,陈艾在县衙门里看邸报看得头昏脑涨,总算弄明白这事的来龙去脉,也知道太孙的儿子已经满月,取名朱文奎。这是朱允文的第一个儿,在历史上也没什么记载,估计靖难时死了吧,反正陈艾脑子里的记忆中没有这么一个人。

    皇家的事情离陈艾还有点远,即将开始的童子试却关系到他的切身利益。

    在邸报中,明年二月开始的童子试提前到年底一事也有详细的说明,日期也定下来了,县试就定在十二月一日,府试则定在十二月二十,县府两场一考完就过春节。过完年后,休息半月,就是章试。

    时间排得非常紧,两个月三场。一个普通童生如果能三场全过,就算是取得了秀才功名,有参加正式科举的资格。

    明、清两朝的科举大体分为三级:乡试、会试和殿试。

    其中,乡试过关者被人称之为举人,有做官的资格,但国家不负责安排,要遇到缺员的时候才从中挑选合适人才补上。至于会试过关者,则就是标准意义上的进士,可直接做官,一旦外放,至少是一县县令。至于殿试,那是为会试排名,由皇帝亲自监考。前三名状元、榜眼和探花直接选进翰林院做皇帝的秘书,做为高级干部培养。在皇帝身边干上十几年,一旦出任实职,至少是一个副部级高官,甚至将来做大学士也是有可能的。

    将来,不管你的理想是做一县的知县还是帝国的宰相,科举都是一条绕不过去的坎。

    可在参加这三级考试之前,你必须获得参加科举的资格。

    要想获得这个资格,就得参加童子试,从县试到府试最后到院试,一路考上去,直到考出一个秀才来。

    普通读书人在没有获得秀才功名之前,就算你七老八十,也只能算是童生。只有过了县、府、院三关,才能被称为生员,也就是秀才。

    你也别小看这个秀才,一样有免除一切劳役和赋税的优待,算是统治阶级中的一员。

    明朝皇帝和官僚共治天下,而官僚的主要来源是科举考试。因此,科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占有极高的地位,容不得半点马虎。

    县、府两级考试其实并不严格,很多时候都是知县和知府一句话的事情,地方官可以自己决定是否让考生过关。可表明上却不得不走足规矩,如此才显得公开公正公平。

    童子试三年两考,在县一级行政机构中也不是一件陌生的事情,有一套约定俗成的程序。首先,得张公告,告诉县里的读书人几月几号考试,考场设在何处,考生需要带什么证件,以及考场的注意事项。考前,考生需要去什么地方报名登记,等等……

    一般来说,考生要参加县试,得先去县衙礼房报名,填写姓名、籍贯和祖上三代的履历,还得找一个廪生做保人。

    如今,县衙门缺员严重,六房事务都由陈艾一肩担了,这考生报名的事情自然就落到他的头上。如此,倒方便了自己。

    在举目都是文盲的世界,要想在县城里找一个廪生却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没办法,只能让里长或者族长做保人。为此,陈艾自己写了份保书,让梅姐按手印。

    梅姐狐疑地看了他一眼,问这是怎么回事。

    陈艾这才说要参加县试,需要她做保。

    梅姐一听就惊喜得叫出声来,按了手印,激动得浑身乱颤。

    ……

    公告算是贴出去了,可一连几天过去,却没一个读书人来报名,如果任由事态这么发展下去,今科县试很有可能只陈艾这一个考生。

    这件事让胡知县一阵发愁,觉得若只有陈艾一个考生,面子上未免有些过不去。

    陈艾也觉得只自己一根独苗也不太妥当,加上自己同胡知县的特殊关系,将来走进官场,别人拿县试出来说事,自己未免有舞弊的嫌疑,在政治上也算是有了一个污点。最后能再找几个考生来陪太子读书,胡乱取他几个才好。

    私底下,陈艾将这个想法同胡知县一说,胡梦海也深以为然:“本官正有此意,这考生的多少也算是政绩考核之一,最好能再找三两个考生。”

    “恩师勿要忧虑,此事就包在学生身上,定将这事半得妥帖稳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