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宋朝那些事儿在线阅读 - 第七八章 在位太短只转眼

第七八章 在位太短只转眼

    公元1063年,赵曙继承皇位。他本想为仁宗守丧,命令韩琦代理军政要务,遭到群臣反对,不得不收回成名,守丧之事作罢。然而,没过多久,他就病了。

    皇上生病,国家大事需要人处理,事情很棘手。赵曙便尊奉曹皇后为皇太后,下诏请皇太后出面处理军国要事。曹太后开始垂帘听政,群臣向曹太后上奏国家大事。就是因为这样,闹出了两宫失和的闹剧。

    闹剧的起因是一些宦官不断向曹太后说赵曙的坏话,曹太后对赵曙生起不满之心。当初,赵曙被过继进宫,正是交给曹太后抚养的。赵曙本是十分孝顺的人,对曹太后敬爱有加,曹太后对他不满,使得他极其为难。

    好在有人站出来打调和牌,代表是韩琦和欧阳修。

    还记得电影《中国合伙人》中孟晓骏和成东青因为“新梦想”要不要上市发生的矛盾吗?起因是孟晓骏坚决推进“新梦想”快速上市,成东青则认为时机未到,需要等机会。两人的争执越来越激烈,矛盾越来越大,在这个关键时候,王阳站出来打了调和牌,我一直认为,乒乓球台上的电影片段是可称经典。

    题归正转,韩琦和欧阳修先是对曹太后说:“您侍候先帝这么多年,天下谁不知道您是一个又贤德、又宽厚、又仁慈、又通达的人,为什么现在会和儿子过不去呢?他是个病人,您不至于和他一般见识吧?难道您希望别人像议论天下其他继母那样去议论您吗?”曹太后听了这话,一定很受用。

    然后,他们又对赵曙说:“自古以来,天下贤明的君主不计其数,人们为什么唯独称颂舜为大孝子?难道其他人都不孝顺?当然不是。父母慈爱而子女孝顺是很平常的事情。如果父母做得不好而子女依然孝敬有加,那才值得称道啊。过去太后是个什么样的人,难道您还不清楚吗?您只管尽您作为人子的孝心,相信太后一定不会亏待了您。”英宗听了这话,一定也很受用。

    正是有了韩琦、欧阳修等人的斡旋,两宫关系才得以调和。

    公元1064年农历五月,赵曙病体康复,曹太后不再垂帘,还政给赵曙。很快,又一场闹剧上演了。

    宰相韩琦等人向赵曙提议,请求有关部门讨论赵曙生父的问题。由于仁宗逝世才十四个月,还没满两年,赵曙批示等过了仁宗“大祥”再议。所谓“大祥”,是中国古代汉族丧礼仪式之一,是在父母丧后两周年举行的祭礼。

    公元1065年农历四月,韩琦再次提出赵曙生父问题。赵曙下诏将议案送至太常礼院,交由两制以上官员讨论。一场长达一年半的争论开始了,这就是北宋史上的“濮议”事件。

    前文已久说到,赵曙并非仁宗的亲生儿子,而是从仁宗从堂兄赵允让那里过继过来的,“濮议之争”正是因此而起。

    侍御史吕诲、范存仁、吕大防以及司马光等人力主称仁宗为皇考,濮王为皇伯;韩琦、欧阳修等则主张称濮王为皇考。说白了,就是赵曙到底认谁为父亲。

    赵曙内心想追认濮王为皇考,但是有一关很难过,那就是曹太后。

    公元1066年,大臣们在“垂拱殿”商议此事,结果称濮王为皇考获得通过,由欧阳修亲笔书写了两份诏书。一份诏书交给赵曙,一份诏书送给曹太后定夺。到了中午,太后派来一名宦官,将一份封好的文书送到中书省。

    韩琦、欧阳修打开曹太后派人送来的文书,不禁相视而笑,这份文书正是欧阳修起草的诏书,一字未改,只是多了曹太后的签字。

    曹太后之所以在欧阳修起草的文书上签字,众说不一。有人说乃是曹太后前日酒后误签,次日,太后酒醒,方知诏书内容,但后悔已经晚了。另一传说则称,太后手诏的出台,是大臣韩琦、欧阳修等人交结太后身边的宦官,最终说服了太后。但无论如何,白纸黑字,太后是不能抵赖的。

    尽管有了曹太后的签字,但还是有不少大臣反对。赵曙便立刻下诏停止讨论。同时又将宰相与执政们召来,商量如何平息百官的情绪,以稳定时局。赵曙最后将吕诲等三名御史贬出京城,“濮议之争”才算结束。

    宋英宗在位时间短,仅有四年,期间没有什么大事发生。值得一提的是,治平元年,司马光写成了一部《历年图》进呈给英宗,英宗继位赞赏。治平三年,司马光参考《史记》,写成《通志》八卷,英宗予以充分肯定,鼓励他将史书继续写下去,等书成之后在颁赐新书名。

    为此,英宗同意司马光自己选聘助手并组织编写历代君臣事迹的书局的请求,批示将书局设在崇文院内,允许他借调龙图阁、天章阁、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秘阁的书籍。崇文院是北宋的国家图书馆,下设秘阁与三馆,三馆即昭文馆、史馆、集贤院,这些都是皇家藏书之处。秘阁所藏尤为精品,有从三馆中挑选出的万卷珍本书以及皇帝收藏的古玩和墨迹。不仅如此,英宗还批准提供皇帝专用的笔墨、缯帛,划拨专款,供给书局人员水果、糕点,并调宦官进行服务。英宗的批示,极大地改善了司马光编修史书的条件,编写《资治通鉴》的浩大工程正式开展,司马光接下来将他的全部精力都耗在了这部巨著的编撰上。

    公元1066年,宋英宗立长子赵顼为皇太子。第二年,英宗因病驾崩,享年36岁。宋神宗赵顼继位。

    赵顼自幼好学,当太子的时候,一本《韩非子》不忍释卷,对法家“富国强兵”之术深感兴趣。他还读过王安石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对王安石的理财治国思想极为赞赏,但愿这位新皇帝,能够让积弱已久的大宋王朝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