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四三 有钱人才玩艺术
江河想要租借场地补拍电影镜头,横店影视城方面自无不允。而且由于在年初正式拍摄时已经给予了江河极大的优惠,所以横店方面干脆人情送到底,补拍镜头这三四天的场地租凭等费用完全给江河免除了。 当热,享受到如此厚待的导演也不仅仅是江河,另一位在江河补拍期间,同样也在横店拍新戏的大导演,也享受到了与江河一样的优待。 这天完成了工作,江河戴上棒球帽和墨镜,穿着随意的开上向横店影视城借来的景区电瓶车,接到几位特意请来的学者后,便同往秦王宫采风。 在还未穿越以前,江河的一大爱好便是历史。看古代名人传记、看各朝代风序民俗与今天的异同、观历史大事中参与者们的对与错,这些都是挺不错的消遣。 纸面的东西看多了,江河自然想找点视听方面的,遗憾的是这一愿望根本无法得到满足。 整个华夏的古装剧产量并不低,但这其中有七成左右都是满清剧。如果是尊重历史的满清剧,那么咬咬牙江河也不是不可以看。但问题是纵观这么多的满清剧,除了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期的还能尊重历史,拍摄一些腐朽晚清的之外,到后来基本都是为满清歌功颂德的。为在华夏神州肆意屠杀各族的通古斯人叫好?好吧,满清余孽和其报以奴才们苟活至今,且相当一部分还有权有钱,在拥有话语权的情况下粉饰先人,况且满清与当今是如此相似,内陆政府喜欢这个朝代,江河没能力改变也只能忍了。 那么不看满清看另外三成的其他古装剧?可惜依然不行。 这三成中,去掉一成香江所拍摄的,披着古装外衣的现代剧,其他两成倒不是满清剧,但问题是剩余的这些几乎都是胡编乱造的,能在拍戏之前好好考证一下作为背景的朝代,让观众感觉有还原历史之感的,两三年都不见得有一部。更虐心的是,众多内陆拍摄的古装剧,满清剧都是一味的歌功颂德或避而不谈,而唐宋明等朝代则是以后人的眼光,或明或暗的批判古代先人目光短浅,只知争权内斗陷百姓于水火中。如果江河不是汉族,也许还能津津有味的欣赏一番,但问题江河就是一个纯正的汉族,所以到最后只能选择不看这些闹心的东西。 电影和电视剧难有江河想要的,那么纪录片呢?这种按理来说尽量还原历史真实的影视作品,应该是最能达到江河要求的。但江河看了一些能看的之后,就找不到看的了。这不是因为相关纪录片少,而是江河对于纪录片要求更严,所以内陆拍的基本都不行。 历史纪录片,自然是要尽最大的努力客观的还原一段历史,让观众以旁观者的角度去了解那段历史,并不需要纪录片拍摄者去定性。但内陆关于本国历史的纪录片,却与这个原则相悖。 华夏神州的历史号称五千年,这五千年来的朝代自然多如牛毛。而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们在终结了上一朝代后,都会运用官方力量为前朝修史,一来是告诉世人前朝的终结,断了有心人的念想,二来则是通过修史的过程,编排前朝的坏话,以证明自身的正确性,三来也是告诉后世子孙以前朝为鉴,莫要重蹈覆辙。 无论怎么编,当朝都会只编前朝的问题,在往前的都是一概不管。而且在编的过程中,也不全是说坏话,对于前朝值得肯定的地方,史官们也不会吝惜笔墨。那时候的读书人,多少还是知道廉耻的。 但凡事总有例外。华夏大地上诞生的各大朝代更替中,就有三个例外。 元朝没有为宋朝好好编史。这是因为蒙元靠着暴力屠杀得天下,根本没有想着人心所向、长久发展等问题。而且崖山之后,有文化的宋朝读书人大批投海殉国,古中国都没了,加上蒙元统治者对读书人的歧视,为前朝编史这种需要高深文化的事情,蒙元还真不可能完成。所以《宋史》就是一个大杂烩,蒙元把所有残存的关于宋朝的文史资料放在一块,就成了《宋史》。而再往后由满清编排的《明史》,就真的可称“编排”二字了。 《明史》最为二十四史最后一部,其卷数在二十四史中仅次于大杂烩般的《宋史》,但其修纂时间之久,用力之勤却大大超过了以前诸史。花这么大的气力编《明史》,自然是满清吸取了蒙元的教训,为了巩固自己在花花世界的统治而为。所以在编排《明史》的过程中,满清除了毁灭掉不利于自己统治的史实外,更歪曲了明末自身崛起时期的历史,为那些对满清入关提供了间接或直接帮助的人和集团树立佳传。可以说,《明史》是二十四史中除了仓促编写的《元史》外,最多加入统治者意志的。 满清灭亡后,北洋政府自然也要为满清修史,可惜由于当时处于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北洋政府及其后来者既要忙着统一华夏,又要忙着抵御外辱,《清史》未成,只有《清史稿》存在。还没等将《清史稿》定稿,前政府便被赶到了流求。 华夏新政府成立后,由于正事错事太多,自然没有时间编写《民国史》。但作为新朝,对于前朝还是需要有些作为的。所以既然没有时间,那么就创造历史。通过模仿前前朝的**,新朝对于文字进行了一段时间的严打,而后该**的变种方案也一直较为宽松的实行。将文字控制住了,可以随意的创造民国历史后,新朝野心庞大,还将以往各朝代应在本朝禁忌的历史一一篡改。比如六十年代时,将农民起义定性革命,是一种崇高而又伟大的运动。再比如,将华夏各朝代的兴亡都定性为君主失德,而这样的定性竟然一直洗脑到高中教育阶段,真不知新朝的礼部是在想什么。 正因为有了新朝在“编”史方面后浪推前浪的不良影响,内陆关于历史方面的纪录片也是看的同样让人不舒服。许多东西不是一带而过就是刻意歪曲,这让好歹懂点历史的江河看得分外别扭。 自己国家的不想看,只能把眼光放于国外,所以东瀛NHK电视台和美国历史频道的作品就成了江河的首选。 看多了这些外国拍的,江河自然幻想着内陆也能拍出精品,但直到江河穿越,能真正公开公正、全面不偏不倚说历史的国产纪录片依然没有出现。 现在穿越了,发财了,既然能为自己花钱制作一款武侠类经营策略游戏,干嘛不在花点钱制作一部自己所想要的纪录片,圆自己心中一个梦呢? 纪录片这个玩意,绝对是个奢侈品,它比摇滚乐还要缺乏商业价值。它不能像电影一样卖票房,也不能像电视剧一样吸引广告,除非有强大的资金后盾,纪录片只能自生自灭于理想主义青年们的民间社会。所以至今为止,世界上能数得出的纪录片大户,逃不出英国、美国、东瀛等这些发达国家。
但对于现在的江河来说,只要是钱能解决的事情都不算事情。相比于做游戏,投资一部好的纪录片既能圆了自己的梦,又能让后人见识先祖们的风采,何乐而不为。 就算因为自己投资的纪录片将来因为政治问题不能在内陆电视台播出,但江河相信被着个被禁的名声,更有利于在网络上传播。 想就做。自己第一部带有探索性质的纪录片,江河很快便选定了秦朝。 秦朝作为华夏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帝国,也是为后世筑下各种基础的王朝,因为短短十五年便灭亡,且还干过焚书坑儒之事,在后来被取得了学术垄断地位的儒家黑成了一分功九分过,成了残暴的代名词。这样一个开历史之先河的朝代,且存在时间又如此之短,自然成为了江河的首选目标。 于是江河通过拐弯抹角的关系找到内陆的先秦史学会,拨出一笔钱请到了沈长允、李雪琴、孟世恺等学者作为学术顾问,然后又跑了一趟宁下请到记忆中经典纪录片《唐之韵》的导演康建宁,由他组建一支当前华夏最好的纪录片剧组,并亲自担任导演后,江河大笔一挥,开出一张巨额支票后,便由他们去自行拍摄。 对于这部名为《大秦帝国》的纪录片,江河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一定要客观真实,尽量以镜头还原当时的历史。老马主义不是喜欢辩证法吗?那么对于秦朝发生的历史事件也需要辩证的去拍,通过各方面的角度,为观众,也就是江河自己再现一个真实的秦帝国。至于这部纪录片最后的市场如何,完全不需要去顾虑。 有了江河这样为艺术而不顾惜钱财的大款支持,《大秦帝国》这部纪录片自一开始就注定要成为华夏造价最贵的纪录片。 当然,《大秦帝国》剧组也没有辜负江河的资金支持,近两年的时间里,跋山涉水的走遍了秦帝国的原有版图,拍下了灵渠、长城、都江堰、秦岭古道等至今尚存的秦朝遗迹,还组织大量群众演员拍摄了修建、战争、迁徙等场景,完成了用特效技术对阿房宫的建筑的银幕重现。 这次趁着江河也在横店拍摄的机会,导演和艺术指导们前来,一是为了向江河汇报一下工作,二来也是借着江河的面子插个队,将关于秦王宫的部分拍摄完成后,就可以转入后期制作阶段。 只要两天时间的插队,横店影视城方面看在江河的面子上自然是允许了,不过由于秦王宫还有个剧组在用,横店方面便希望江河先等这个剧组。一时的先来后到江河自然同意,在询问清楚这个先一步的剧组还要拍多长时间后,江河便带着客卿们来看看秦王宫,确定哪些地方拍摄时可用,哪些需要在拍摄时避免拍到,以节约拍摄时间,赶紧腾出位置给后面真正排队的。 结果进入圈子后便极少看娱乐新闻,在询问横店影视城员工时也没注意去问,而横店影视城也认为江河是清楚的多重巧合下,江河在秦王宫遇见了一个自己绝对不想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