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五章 天涯
苗疆辛巴寨子坐落在飘渺入云的山顶上,终年有未融尽的积雪,山涧是清溪与四季长青的密林,还有五色纷呈的花朵。 相亲相爱的族人、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那一泒桃花流水杳然而去的悠然与闲适,是阿黎少年时最惬意的日子。 大土司一脉单传,延续到了阿黎的父亲这一代,膝下就唯有阿黎这一个女孩儿。自从阿黎的母亲病故,大土司再未续弦,阿黎便成了苗寨里唯一公主,是全寨人手里的掌上明珠。 若是没有康南帝的闯入,貌若天仙的阿黎一定会沿着父亲既定的轨迹,招赘一个寨子里最勇敢的男子做自己的丈夫,再由她的丈夫接任下一任的土司。 平静的生活就因为康南帝的突然出现而被打断。父女二人相依为命多年,阿黎纵然万分不舍中,窝在父亲怀里哭得撕心裂肺,却依旧执拗地求父亲成全,想要跟着康南帝走进外面的天地。 大土司即被女儿哭得肝肠寸断,又被她气得七窍生烟。好说歹说,坚决不允唯一的女儿背井离乡。 生怕倔强的女儿一条路走到黑,土司将她锁在吊脚楼之上,又命人严加看守。还以断绝父女关系相胁,告诉阿黎,只要她逃出吊脚楼一步,便算是断了父女的情谊。 恩威并施,终于挽不回阿黎为了爱情奔走天涯的决心。在一个绵绵春雨的夜里,康南帝迷晕了看守吊脚楼的护卫,带着阿黎悄悄翻出窗口,两人穿越初遇的那片桃花林,想要返回康南。 大土司得知音讯,一夜间白雪染成霜发,他抄了近路追赶,阻在他们前头一座必经的山头。 忆及那一夜父亲在春雨里昂然而立,那一面竟是诀别,君妃娘娘一双曼妙的美目里续满了泪水。她从袖间取出一块玫瑰紫绡金帕子轻轻蒙在自己脸上,不叫儿子瞧着自己眼中的悲恸。 那一天,大土司弦上的弓箭直指康南帝,只要手指一松,那尖利的木箭便会破空,牢牢射进康南帝的胸膛。 阿黎展开臂膀,用自己娇小的身躯执拗地挡在了康南帝的前头,又被康南帝坚决地推向身后。两人不屈的眼神与大土司遥遥对视,那片刻的凝滞似有跨越千年的漫长而萧瑟。 良久之后,大土司长叹一声,将手中弓箭一折两半,扔进了一旁的山谷。 “阿黎,你弃整个部落的子民不顾,我以大土司的身份发誓,再也没有你这个女儿,我们之间的情谊便如同那断做两截的弓弩,各不相干。” 父亲在细雨中的白发与骤然佝偻下来的身影象片片小刀,凌迟着阿黎柔软的心。望着父亲与族人一去不回头,在那个春雨潇潇的日子里,她抱住康南帝,再次哭得撕心裂肺。 一个女子为了爱情所做的牺牲,竟然是以与自己的父亲与整个宗族决裂为代价。康南帝暗暗发誓,有生之年,一定不会辜负这个为了爱不顾一切的女子。 苦涩的泪水还是打湿了君妃娘娘的手帕,有大滴的泪珠从她脸上滑落,又顺着指尖轻轻流淌。不知何时,顾晨箫已然听得泪流满面。 这一别,便是一位父亲与女儿所有的曾经,接下来的二十年里,父女二人老死未能相见,直到去岁辗转传来外祖过世的噩耗。 去年在苗疆,他跪在外祖坟前的时候,对这个从未蒙面的老人便有深深的眷恋。外祖从未想过要棒打鸳鸯,只是一颗拳拳爱女的心意,被践踏得体无完肤。 那一折两段的弓箭,虽是外祖的决绝,却更是对阿黎的保护。 纳兰家权倾朝野,康南帝还暂时处在下风。若叫他们知晓,阿黎是苗疆的公主,等同替康南帝添了助力。他们弑不了君,却可以杀了阿黎泄愤。 因此,阿黎宁愿穿着那样张扬的衣裙,以苗裔蛮夷的身份,霸道又强势地留在康南帝的身边,有效地转移着对手的注意力,让康南帝尽快收复失地。 阿黎读过汉文,也知晓汉人的规矩。她知道自己不是康南帝的唯一,东西六宫哪一处都住着美人。她却从不在意,只要康南帝的真情是留给了自己,她就不在乎他身边还有着别的女子。
那一日阿黎红裙黄衫,以傲视天的姿态与康南帝手牵手走上大殿,便足以睥睨包括纳兰皇后在内的所有后妃。 康南帝不顾纳兰皇后的反对,强势地立了阿黎为妃。 册封大典上,纳兰皇后第一次听到那个君怜的名字,气得差点儿当场晕倒在地。待听着太监一定一句宣读完比康南帝亲自撰写的诏书,纳兰皇后尖利的指甲将自己的掌心刺了个血rou模糊。 从阿黎到君怜和无双,康南帝便以这样的方式来宣告他待阿黎的不同,警告皇后不要对阿黎动什么手脚。 从姓氏到小字,无一不将正宫的皇后娘娘扎到遍体鳞伤。那一夜,坤宁宫内彻夜不寐,纳兰皇后的怒气,在杂碎了殿内所有的古董陈设之后,依然不能停息。 同样出身纳兰家的皇太后亦是雷霆震怒,以孝字为由,不许康南帝娶一个苗家女子,为了要他废妃。不惜动用自己的母族施加了强大的压力。 想到阿黎那一夜与她父亲的决断,康南帝顶住种种压力偏不妥协,第一次明确表达了对纳兰家的不满,而且做为反击,将君妃定为超一品的份位。 简单的姓氏封号,那一个君字却凌驾在皇贵妃之上,几可与皇后比肩,令纳兰皇后是可忍孰不可忍。 不仅如此,君妃娘娘所居的宫殿内,康南帝命人处处植满桃林芳菲,九级台阶之上高大的门楣富丽堂皇,悬挂的匾额是康南帝御笔手书手的“琴瑟宫”三个鎏金大字。 皇帝与君妃琴瑟和鸣,纳兰皇后便独守中宫,那琴瑟二字分明是对她**裸的讽刺,皇太后爱莫能助。 纳兰家权势再大,因为一次弑君的失败,已然落了下风。康南帝君手中握有证据,再不是任自己搓扁揉圆的庶子,皇太后第一次落了下风,不得不采取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