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必须泼一泼冷水
也难怪,他们这些人,对朝廷的确是没有丝毫的感情。谁对他们好,谁对他们坏,老百姓都记得一门儿清。在朝廷的统治之下,他们几乎连小命都丢掉了,能活到现在,大大的不容易。因为朝廷拖欠钱粮的原因,被活生生饿死的亲人,其实不在少数。试丹,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怎么可能对朝廷有感情 至于孙默胡一山这些被释放回来的奴隶,对朝廷不要说感情,没有仇深似海就算不错了。如果不是朝廷的无能,如果不是官府彩无能,他们的亲人,又怎么会死在鞑子骑兵的手里,他们又怎么会沦落为鞑子的奴隶如果有人提议造反,他们绝对第一个赞成啊可以说,这六七万的奴隶,绝对是徐兴夏最忠实的拥护者。 而其他的各位管事,也都代表着各自的阶层。他们要么是威镇堡,要么是来镇朔堡,要么是原来十分穷苦的军户,要么是劫后余生的幸存者。无论是哪一种身份,都让他甘对现状非常的不满意。他们埋怨的最多的,一个是鞑子,另外一个就是朝廷了。好不容易的,在徐兴夏的带领下,他们的生活有所改善。对于未来,他们也才刚刚有了希望。可是现在,居然听到消息说,徐兴夏有可能被干掉,他们有可能又要回到原来的生活里,又要重新遭受各级官府的欺压。这样的消息,他们怎么能够接受他们又怎么能忍受那些王八蛋官员回来作威作福 说实在的,他们都受够了原来的痛苦生活。没有人愿意回到以前的日子里。哪怕是死,都不愿意继续过以前的痛苦生活。现在,在徐兴夏的带领下,他们的日子,不知道有多么的滋润,甚至连宁夏城里面的民众,都羡慕不已。如果要他们中断这样的生活,回到原点,继续痛苦,继续绝望,那还不如杀了他们。 仅仅是这些原因,就没有人会怀疑他们造反的动力。如果加上其他某些方面的因素,他们造反的动力,的确很大。中国的百姓的确很能忍,只要有活路,他们都不会轻易的起来造反。但是,如果你觉得他们没有造反的胆子,那又大错特错。任何朝代,都不缺乏试图推翻现任政府的人。关键是他们能不能成事而已。 以前,宁夏镇的军户们,唯一缺少的,就是一个合适的造反带头者。 对于造反看来说,一个适合的领导人,是可遇不可求的。造反毕竟是提着脑袋的活计。谁也不愿意跟着一个窝囊废起来造反吧看不到希望的造反,岂不是自杀这个造反者必须有很强的能力,能够让大家相信,他一定可以带着他们走向更美好的生活。 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里,他们还没有遇到合适的人选。没有合适的人选,他们就只能继续忍耐。一直忍耐到徐兴夏出现。毫无疑问,徐兴夏的各项条件,都十分符合军户们的要求。他已经用自己的能力,充分的证明,只要是跟着他徐兴夏的人,都能过上好日子,都能脱离苦海。如果由徐兴夏来带领他们起来造反,成的可能性一定很大。就算不能成,估计也没有太大的风险。 如果徐兴夏的上头,对徐兴夏采取拉拢的态度,或许他们造反的信念,还不是那样的强烈。他们总不能强迫徐兴夏必须起来造反不是现在,徐兴夏受到了打压,他们造反的念头,顿时就呼之欲出了。反正上头也看不起你徐兴夏,咱们就反了吧 以前,徐兴夏也隐约的察觉到,管事会的这帮人,都不是什么安分的人,他们的内心里,都藏着一颗跃跃欲试的造反的心。但是,当时的他,还没有充分的意识到,他们的心思,到底是怎么样的。现在,他总算是意识到了。造反,对于他们来说,绝对不是什么冒险的事情,而是期待已久的行动,颇有点如愿以偿的味道。 到底是我上了他们的贼船,还是他们上了我的贼船,徐兴夏忍不住在内心里悄悄的问自己。这样的局面,真是有点古怪。这一次,估计自己就算不想造反,也没有什么退路了。 在心理上来说,管事会的百户们,更是占据有明显的优势。一般的民众,之所以害怕造反,无非担心造反失败,被杀头抄家。历朝历代,都是用最凶悍的刑罚,来处置任何试图造反的人。这是对造反者最大的威慑所在。但是,白衣军完全是个例外。白衣军的战斗力这么强,造反的成可能性极大,完全值得冒险。 宁夏镇的明军,在鞑子骑兵的面前,就是一堆散沙,没有任何的战斗力。而鞑子骑兵,在白衣军的面前,又只有挨打的份。白衣军从成立到现在,不过是一年的时间,就打垮了鞑子的一个部落,消灭了数千的鞑子,这样的战绩,绝对是空前绝后的。单纯论战斗力,十个的官军,都未必是一个白衣军的对手。 依照这样推断,宁夏镇的其他明军,在白衣军的面前,根本就没有还手的能力啊无论是他们前来进攻白衣军,又或者是白衣军主动的进攻他们,他们都只能挨打的份。宁夏镇哦官军,也就是那么几万人。真的惹怒了白衣军,数天之内,横扫整个宁夏镇,也不是没有可能的。宁夏镇境内也就是宁夏城可能难攻打一点。 这个原因非常的关键。极有希望过上更好的生活,又没有太大的风险,这样的事情,谁不愿意去干俗话说,富贵险中求,现在连危险都大大的降低了,如果还犹豫不决的话,那绝对是傻子了。经过一年的时间,你还不相信徐兴夏的能力吗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宁夏镇的贫苦军户数量,实在是太多了。他们的生活,同样的痛苦。这些人,对于造反,基本上都是赞成的。或许他们不会单独起来造反,但是,只要白衣军到达他们的所在区域,他们多半都会跟着白衣军走的。 事实上,在最近的一段时间,距离白衣军最近姚福堡洪广堡常信堡李纲堡镇北堡张亮堡等地,都有大量的军户,悄悄的前来投靠白衣军。有时候,一天的数量,就过五十户。可见,当地的军户,投靠白衣军的信念,是多么的强烈。如果白衣军主动的攻占这些地方,估计他们肯定会热烈欢迎的。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些数量巨大,分布广泛,积极支持造反的贫穷军户,就是白衣军最大的助力。有他们的存在,白衣军就不需要担心没有兵源,没有劳动力。无论徐兴夏率领白衣军去到哪里,都不会缺乏坚定的支持者。到时候,只要将田地一分,他们就死心塌地的跟着白衣军上前线去子。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管事会的各位百户,在听说徐兴夏杀了锦衣卫的人以后,一点担心的意思都没有,反而显得相当的期待。对于那些愚蠢的锦衣卫,他们只有无限的嘲笑的份。这些傻乎乎的家伙,以为将徐兴夏逼上造反的道路很好玩吗他们很快就知道错误的无论是谁招惹了徐兴夏,最后的下场,都会非常的糟糕。 大半个时辰以后,黄晓宁陈文渊高再兴邓林永等四个百户也回到了。他们在路上,都已经得知徐兴夏杀了锦衣卫的事。果煞,正如徐兴夏预料到的那样,他们对于造反,一点都不抗拒。甚至,还有点迫不及待的意思。根本不需要徐兴夏的动员,他们自己就按捺不住了。回到威镇堡以后,他们立刻向徐兴夏表示了自己的决心。 他们都全心全意的,不遗余力的跟着徐兴夏造反。 性格最为急躁的高再兴,甚至建议,现在就连夜竖起造反的大旗,打出造反的旗号。他甚至替徐兴夏想好了造反的口号,就叫做替天行道,劫富济贫。一听这样的口号,就知道他是听人说书听多了。他还强烈建议,徐兴夏自己,应该自称凉王,又或者是夏王。白衣军的名称,不够响亮,最好更改一下,叫做天军 大家冷静一下我有些话要说徐兴夏急忙说道。 自己的麾下,居然聚拢了一大群的造反积极分子,徐兴夏还真是有点担心。他担心的不是他们的造反热情,而是担心他们过于急躁,导致难以想象的后果。在这个时候,他必须泼一泼冷水。老实说,对于造反,他们想得太简单了,太想当煞了。过犹不及,有时候,冒险激进,绝对不是什么好事。相反的,一步一步稳扎稳打,才能走向胜利的彼岸。
历史上的造反者,不泛那种刚开始就轰轰烈烈,短短几天内,就聚集几万人,甚至几十万人的暴乱。比如张角,比如黄巢,比如李自成,比如洪秀全等人。在刚开始的时候,都是风起云涌,势如破竹的,在极短的时间里,就聚集了大量的军队,控制了大片的区蜮,抢夺了大量的财富,大有横扫天下,席卷山河的态势。 但是,到最后,这些暴乱,毫无例外的都被镇压下去了。作为造反的领导人,最后的下场,也是可想而知的。死就一个字。徐兴夏当然不想重蹈覆辙,让人践踏自己的尸体。如果他要造反,就必须保证最大限度的成可能。他要做胜利者,不要做失败者。 为什么那些轰轰烈烈的造反活动,最后会失败最根本的原因,是造反没有明确的目的,没有明确的纲领,没有明确的思想指导。将单的说来,就是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下面的人只知道有好处就跟着去,烧杀抢掠,jianyin掳掠,肆无忌惮的泄自己的兽性。一旦没有好处了,大家就四分五裂了。上面的人也只知道杀杀杀,抢抢抢,抢金钱,抢女人,一旦遇到困境,就不知道如何应对了。 徐兴夏当然不希望这样的情况生。他不希望自己建立起来的白衣军,因为造反的原因,变成一支只知道泄兽性的部队,一支不知道要做什么的部队,一支没有思想的部队。如果因为造反,导致白衣军的性质改变了,纪律松散了,行为堕落了,他宁愿不造反。对于他来说,造反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他不会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让自己的军队,变成黄巢那样的恶魔,除了杀戮抢掠,一无所有。 历史上的造反活动,对国家的生产生活,都破坏极大。每次的大规模暴乱过后,都是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的一片哀鸿的惨状。大量的人口被屠杀,大量的资源被耗费,大量的财富外流,国家的实力被大幅度削弱,外敌趁机入侵。汉末的教训,历历在目。这样的造反,是他徐兴夏需要的吗当然不是 他宁愿开始的时候,规模稍微小一点,根基再扎实一点,行动再谨慎一点,也要将基础打好。他必须继续强调白衣军的纪律,必须继续强调白衣军的性质,必须继续强调保家卫国的信念。他要让下面的军户们知道,造反,不是放羊,不是漫无目的的烧杀抢掠,不是肆无忌惮的泄自己的兽性。造反,也是有严格纪律限制的 同时,他还要更加努力的建设黑山营周围地区,打造一个更加坚实的根据地。那种没有根据地的流寇式的作战方式,徐兴夏是坚决摒弃的。他必须在朝廷反应过来之前,在黑山营周围,囤积足够的物资,以满足作战的需要。毫无疑问,一旦朝廷开始镇压行动,第一个步骤,就是封锁黑山营的四周,严禁物资进出。 我们造反的目的是什么徐兴夏缓缓的说道。 推翻朝廷,推翻皇帝,过上好日子陈登隆不假思索的说道。 对推翻狗日朝廷,推翻狗日皇帝其他的管事,也都纷纷的叫嚷起来。这样的心思,积压在他们的内心,其实已经很久很久了。现在,在这个初春的深夜,他们终于是可以尽情的呐喊出来了。 求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