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明朝第一弄臣在线阅读 - 第344章 广开言路,文明执法

第344章 广开言路,文明执法

    第344章广开言路,文明执法

    在雷火之夜后,刘大夏和顾佐这两个名字就成了禁忌,外间完全不知道这两个人身在何处,又是怎样的一个处境,就算提起,也只能si下里说。

    但这两个人确实关乎重大,从他们的供述和下场中,可以看出皇帝的态度,也很可能决定着大明朝局的走向。因此,针对这两人的明查暗访一直没有停歇,只是没有具体的结果罢了。

    单以谋逆之事来说,其实朝中大部分人都是可以撇开干系的,宫里的禁军以及锦衣卫都是王岳和牟斌调动的,即使他们二人攀附,最多也只能攀附到刘谢两位阁臣身上。依照惯例,最糟糕的结果也就是两位阁臣请求致仕,就可以将事情了结了。

    可si下调兵围攻军器司这个皇家重地,却是无论如何也推脱不掉的,尤其是两个当事人还被人当场拿下了,人证物证俱在,相想抵赖都难。大伙儿也只能是相信刘大夏和顾佐的气节,期望两人不要胡乱攀咬了。

    正常情况下,也没人会太过担忧,这两人都是老而弥坚之辈,自然知道胡乱攀咬的后果是什么,硬tg着把罪责担下来才是最佳的选择。

    可听了正德的话,显然刘大夏二人是在锦衣卫手上,而且似乎还动了刑那事情就不好说了,三木之下能有不招供的人吗何况还是厂卫的那些令人毛骨悚然的刑罚

    陛下,礼记有言:刑不上大夫,何况优待士人乃是我大明立国之本,是太祖皇帝开国的时候就定下来的国策,安可毁于一旦张升也不顾不得许多了,立时又是施展绝技,伏地大哭。

    张部堂所言极是,国家自有律法在,刑讯九卿这等事,乃是关乎国家气运的大事,简直骇人听闻,又岂能以传闻一言而绝而刘部堂或有行事孟浪之处,却也应当交与刑部与大理寺公审,以示天下,教天下人安心,又岂能单以厂卫的刑讯为准

    闵圭紧随其后,义正言辞的长篇大论了一番,他长须抖动,神情ji烈,望之很有凛然之sè,大大的ji起了朝臣们的士气与义愤。

    被正德晾了三天兼罚站,朝臣们的士气其实是有些低落的。就象谢宏不喜欢头上悬着把利剑一样,众臣也不喜欢心怀忐忑,何况还要一边担忧国事,一边做罚站这种体力活儿

    可现在正是关乎众人前途的大事,再不群情ji愤更待何时要是不能据理力争,日后怕是就没这个机会了。

    何况严刑逼供得出的公诉多有不实之处,乃是屈打成招之所为,又怎以此决断还请陛下明察低调的燕忠也站了出来,从专业的角度,为先前的两人拾遗补漏。

    张敷华还没被带走,可刘大夏和顾佐却已经失踪多日,谁知道他们有没有说出来点什么

    据朕所知,大明的言官是有风闻奏事之权吧尽管太和殿中群情ji愤,正德却是无动于衷,像是压根没看见一般,而且继续着他言辞飘忽的作风,一下把话题给扯开了老远。

    其实正德的跳跃xg思维,才是对众臣士气影响最大的,尽管朝会已经进行了好半天了,正德甚至已经亮出了刀锋,可众人还是没把握到正德的思路,因此也没办法做出恰当的应对。

    不过,正德突然提起风闻奏事,如李东阳这样的重臣却都是皱起了眉头,张敷华这个当事人兼被告更是心中一凛,很有一种不祥的预感。

    陛下所言甚是

    尽管察觉了正德可能会有的y谋,可张敷华还是硬着头皮应了声。不以言治罪,风闻奏事乃是大明朝堂上的特sè之一,喊了一百多年,现在才想着抵赖,那是肯定来不及的。

    朝廷官员若是遭了弹劾该当如何正德这一次总算没跳跃,而是紧接着前言问道。

    当上表自辩,居家自省能成为朝争的第一利器,言官的弹劾可不光是声势大,最重要的是有特殊效果。若是有朝臣受了弹劾,在皇帝没表态,或者朝中没有公议之前,这位大人就得在家呆几天。

    如果这人不顾及名声,硬要上朝上衙也不是不行,可他一定得做好被骂成筛子和日后升迁无望的准备,无视言官的弹劾,效果就是这么严重。

    当然,遇到象谢宏那样的近臣又或是八虎那些个太监,言官的杀伤力就差得多了,他们只能靠言潮的声势震慑敌人,可附加的效果对方却是免疫的。谢宏等人本来就没有名声,当的也不是什么正经官职,当然没用了。

    这就是了,正德拍手笑道:众位爱卿,朕问你们,是朕大,还是御史大

    天子乃是九五之尊众臣都是yu哭无泪,有皇上您这么问话的吗您是天子,天底下哪有属你最大,可你也用不着在金銮殿显摆优越感吧

    所以啊既然是朕地位比较高,权力比较大,那么御史有的权力,朕当然也有。正德理所当然的说道:要是朕没有这个权力,那言官为什么会有呢难道言官的权力比朕还大那干脆让言官来当皇帝好了。

    众臣默然。

    他们有一千个一万个理由可以指出,正德说的全是歪理,属于胡说八道,可没一个理由能驳斥倒正德的。因为正德的论据是他的权力比御史大,因此他要求施行自己的权力,这个论据太过强大,让众人驳斥不能。

    大伙儿都看出来了,皇上今天就是打算找茬,不光是在言辞中找茬,他连风闻奏事的典故都搬出来了,显然是已经红眼了,谁敢跳出来说:皇上您说的不对往日里这叫风骨,可现在出手就是往刀口上撞,傻子才上呢。

    只要敢于跳出来,一个大不敬之罪又或欺君之罪就没得跑了,也不知皇上是觉得大学士不好对付还是怎地,他清算的顺序是打乱了来的,完全找不到规律,而且拿出来的罪名也比较怪异。

    张敷华那罪名能算个事儿吗不就是碾压死了一个平民百姓吗张大人可是九卿之一,他的儿子还能没这点特权从前要是有人敢于在朝会上提这种事,就等着大伙儿的白眼和冷笑吧,除了假清高还能怎么说

    可既然是皇上提了,那就没办法了,这事儿终究是不能明明白白的说出来的。

    唐太宗都说民为水,君为舟,谁要是当众说百官可以无视百姓,可以碾压百姓,那就等着成为士林笑柄,等着留下千秋骂名吧。当官的有特权,可以碾压百姓,这事儿也是属于潜规则的,不能拿到明面上来说。

    在场的都是聪明人,听到正德的歪理之后,他们很快就想清楚了道理,而且在这场朝会之中,他们也是第一次mo到了正德的思路,甚至可以推断出来正德接下来要说什么,可这件事并无法让任何人感到欣慰。

    何况,言官们风闻的东西传到朕这里,真实xg本身就有些问题了,要知道,传话这种东西,经过的人越多,那么就越失真。正德顿了顿,傲然环视太和殿,朗声道:

    因此,朕打算效法先贤,广开言路,不光是从言官那里听闻,还要从民间从各地全天下的传闻朕都要听,并且以此施政,这样才能政治清明,天下大同,众位爱卿,你们说朕说的对不对呢

    众臣依旧默然以对。

    如今,皇上虽然东拉西扯的很是扯淡,可他手里却攥着一项大杀器,虽然没亮出来,可那东西不亮出来反而更可怕。因此,这事儿肯定是要阻止的,不过现在顾忌太多,想要和原来那样直接硬顶是不成的,得讲理

    可广开言路这事儿在春秋时代就有了,甚至不以言治罪这项国策制订的时候,就是以先贤事迹作为理论依据的,因此,皇上说效法先贤也没错。

    皇上一会儿先贤,一会儿祖制的,用的跟大家以前用的套路差不多,一时间想要纯粹用道理驳倒皇上,还真是很有些难度。

    就算是李东阳这等素以智谋著称之人,这时也是彷徨无计,无论政治斗争还是军事斗争,实力才是最根本的东西,没有实力,一切都是枉然。

    正德要是立刻展开屠杀,那其实还是比较容易应对的,众人只要鼓足了气势,留下点名传千古的名言名句就好了。

    只要天下ji愤,正德和谢宏就算有三头六臂也应付不来,日后只要士人们重掌大权,总是会给大伙儿著传留名,子孙也会得到荫庇的。

    这也是士林中的潜规则,只要翻了案,日后自家子孙出门报号的时候就可以说:自己乃是正德朝某义士名臣之后,科举都能在考官面前加分,其他的还用说吗

    当然,没人愿意走到那一步,比起依靠旁人自觉,还是自己活着光大门楣比较好,谁又不爱惜生命呢关键还是皇上到底要清算到什么样的地步,是到此为止呢还是说另有玄虚

    众人都是紧皱着眉头思考着。

    既然你们默认了,这事儿就这么定了,以后但凡是朕听到的事情,都直接交给锦衣卫审讯沉默是一种对抗,可若是对方不在意,那就没用了,用后世的一个流行词汇来说,那就是沉默意味着被代表。

    于是,在正德的自说自话中,朝臣们也被代表了。

    陛下明鉴,即便是风闻审案,总也没有直接刑讯的道理,总得容人上表自辩,并且委任有司稽查,最后在朝中公议,这样才能作准。李东阳当然不肯轻易就范。

    他想的通透,锦衣卫本来就有侦缉百官的职责,如今正德说的这些也不过是变相的恢复锦衣卫的职责罢了。如今皇权势大,难以硬挡,不若暂且从了皇帝,日后再行限制,现在最重要的是维护士人的权利,刑不上大夫总是要保证的。

    李大人所言极是,臣等附议。大学士出马定下了基调,众人当然也都是赞同。

    刑讯众位爱卿,你们听错了吧朕说的可是审讯,要知道,在朕的英明领导下,锦衣卫办案是很文明的,嗯,这叫文明执法怎么你们这表情是怎么回事不相信朕那好吧,朕先让你们看两个人,看完你们就知道了。钱宁,带案犯刘大夏顾佐

    微臣遵旨ro。